书城心理轻松掌控你的潜意识
3064000000016

第16章 良好的人际关系关键之所在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别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别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这是《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段话。这段话有着外在和内在的两重含义。内在的含义与你的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关系有关。

·如果你想让别人为你考虑的话,那也以同样的方式考虑一下别人。

·如果你想让别人理解你的话,那也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别人。

·如果你想让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你的话,那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这些道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渗透进潜意识中,潜意识就像一台刻录机,不管我们给它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它都会忠实地刻录下来。这就是黄金法则起作用的重要原因。在我们与其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和谐平衡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这个黄金法则起着中心作用。

例如,我们不能表面上对办公室的某人彬彬有礼,但当他转过身时,我们的意识却对他颇有微词。我们表面上对领导和上司笑脸相迎,心里却骂个不停:“你这个王八蛋。”这种负面想法对我们来说是极具破坏性的,它就像是毒药,会一点点剥夺我们的精力、热情和善意。这些消极的情感一旦进入我们的潜意识,就会给生活带来各种难以预料的痛苦。

《圣经马太福音》中又说: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别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你们。”

如果能仔细研究这些话,并将其内在真理加以运用,那么,你就掌握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关键。评价别人就是一种思考,就是在你的意识中得出一个心理结论。你对别人的想法是你自己的,你的想法是具有创造性的。实际上,你是根据你自己的经历,你的所想、所感来创造对别人的感受和看法。你给别人的建议也就是你给自己的建议,因为你的意识是富有创造性的。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将怎样被论断。”这句话的含义是说:当你为别人设立标准时,你也就在自己的潜意识中设立了这些标准,然后,这些标准会被用到你自己身上。一旦你知道了这个法则并明白了潜意识的工作方式,你就会设身处地为别人思考,就会正确地对待他们。如果你这么做了,你也就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拥有正确行为、感受和思想的环境。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别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你们。”如果你对别人行善,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答你。如果你对别人做了邪恶的事,根据潜意识法则,你也会遭到报应。如果某些人欺骗愚弄别人,他实际上也是在欺骗愚弄自己,他的负罪感和失落感总有一天会给他造成损失。他的潜意识根据他意识的动向刻录下了他的心理活动。

潜意识不掺杂个人情感,是恒久不变的,它既不会考虑他人,也不会考虑任何建议。潜意识既没有同情心也没有报复心。你对他人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做,最终会轮回到你自己身上。

现在请观察一下你自己,以及你对他人和环境做出的反应。把这些反应写下来用作日后研究。你是如何对每天的新闻做出反应的呢?即使别人都是错的而只有你是对的,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新闻使你感到烦恼,那其实是你自己的不幸,因为消极的情绪会破坏你平和的心态。

本杰明是一位社区心理医生,一位女士曾写信给他,请他帮助她丈夫。她说,每次读到报纸上的一些评论,她丈夫就会变得异常愤怒。她补充道,这种时不时涌现的愤怒情绪和对这一情绪的极力压制对他的高血压很是不利。医生建议他寻找某种方式来调节情绪,释放压力。

本杰明邀请这位丈夫来听他的讲座,并特别向他解释潜意识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他明白,因为报纸上的一篇文章而发火是感情不成熟的表现,但他并不知道这种愤怒给他的潜意识和身体造成了伤害。

通过讲座,他开始意识到,尽管他与报刊评论家观点相左,但他应该允许别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有言论自由。同样的,报纸评论家也应该允许他给报纸写信,发表自己不同于评论家的观点。可以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但没必要搞得自己不开心。他还明白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影响他人的根本不是别人的所作所说,而是他自己的反应。

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位男士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他意识到,通过一点练习就可以控制住这种怒火。他的妻子告诉本杰明,他现在甚至学会了揶揄报纸评论家,尽管他还是不喜欢那些人。他也学会了可贵的自嘲。报纸上的文章再也不会让他感到不安和恼怒了。由于他心理上的沉着和平和,他的血压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别人说的话并不能惹恼你,除非你允许它来打扰你。别人能让你感到烦恼的唯一方式就是透过你的思想。如果你想要发火,你的心理要经过这么几个阶段:首先,你开始考虑别人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然后决定你要发火了,随后,你采取行动了。你的行动方式可能是反唇相讥,也可能是以牙还牙。你看,你的思想、感情、反应和行动都是在你自己头脑中产生的。

因此我们要做一个心智成熟的人。什么是心智成熟呢?就是面对别人的责难,你不会立刻作出孩子气般的消极反应。没有人愿意被责难,然而,当别人责难你时,你有能力选择该作出怎样的反应。不要以同样的消极方式对待对方,这才是成熟的行为模式。要明确你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要让任何人、任何环境或事物打扰你内心的安静,你将始终焕发着健康的光泽。

一天,销售代表吉姆去找心理医生。他跟公司的销售经理在工作中矛盾重重,这让他深感不安。吉姆在这家公司工作十年了,但是从未得到过任何升迁,也没得到过任何肯定。他给心理医生看了一下他的销售业绩单,很容易看出来,他的销售业绩比其他人都要好。他的解释是销售经理不喜欢他,所以才给予他不公平的待遇。在吉姆的脑海里,这位经理既小气,对别人又有成见,脾气还很差。显然,吉姆对销售经理满怀敌意。在上班的路上,他的脑海里充满了对销售经理的指责。

吉姆想了些什么,那他必然就会得到什么。和心理医生的谈话让吉姆认识到,他内心的声音是极具破坏力的。他这种无声的思想和感情的影响力,他在心中对销售经理的反反复复的谴责和诽谤,都进入了他的潜意识中,并让经理对他作出了负面反应。不仅如此,这还引发了他自己身体上和情绪上的混乱。

在心理医生的督促下,吉姆开始按下面的方法祈祷。

在我的世界里,我是唯一的思考者。在如何看待老板这个问题上,我负有责任,与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人、任何地方、任何事情都不会干扰我,都不会惹我不开心。我希望我的老板能够健康、成功、幸福,能心灵安宁。我真诚地希望他能过得好,我知道,他的所作所为都源于内心的指引。

他缓慢而平静地,满怀感情地反复祈祷。他知道,他的心灵就像是一座花园,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开出什么样的花朵。

心理医生还教他睡前进行心理成像的方法。他在脑海中逐渐想象出这样的场景:他的上司肯定他出色的工作表现,表扬他的工作热情,还说顾客对他的服务非常满意。他感受到了这个场景的真实性。他还感到自己跟上司握手,听到了上司说话,并且看到了上司满意的微笑。他在脑海里放了一场真实的电影,他尽己所能将电影演好。每天晚上,他都会在脑海里这样过一遍,因为他知道,他意识里所有的印记,都会刻在他的潜意识中,他的潜意识就是一个接收的媒介。

经过这些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渗透过程,这些印记逐渐刻入了他的潜意识,然后它们会自动地表达出来。果然,没过多久,吉姆的销售经理就把他叫到了旧金山,祝贺他升职,让他做了部门销售经理,责任重了很多,工资也有了大幅提高。由于吉姆对上司的看法和评价发生了改变,所以他的潜意识立刻觉察到了这一点,并敏捷地作出了反应。

不要让世界上任何人影响你的目标。你的人生目标就是向世界展示你潜藏的能力,是为人类服务,是向世界上所有人揭示更多智慧、真理和美丽。

要想与别人处好关系,爱就是答案。爱是理解,是善意,是对别人神圣的尊重。如果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那么你也不会得到善意的回报。要知道,每个人都想得到爱和赞赏,都需要感受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性。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别人跟你一样,也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员是多么神圣。如果你能明白这一点,你就会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回报给你同样的爱和善意。

艾里斯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演员。她在大学里学的是戏剧,毕业后非常幸运地被一家很有名气的地方剧院录取了,尽管她对这个地方一点都不了解。在她首场演出时,观众向她发出了嘘声。她感到非常失落和愤怒,她认为那个地方的观众愚昧无知,她痛恨他们。在忍受了一段时间以后,她辞职不干了。离开舞台之后,她回到家乡当了一名服务员。

一天,一位朋友邀请她去听一场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如何与我们自己相处。这次演讲改变了她的生活。她意识到,对于先前在地方剧院的经历,她反应过激了。她自己也承认,那场剧的剧本写得不太好,而她自己也没有在首场演出中发挥出最佳水平。观众们并没有错,是她自己没有很好地接受观众的反应,反而非常消极地回应了观众。

艾里斯决定回到舞台,重拾她当一名演员的梦想。她开始真诚地为观众和自己祈祷。每晚踏上舞台前,她都会将爱与善意撒播。她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祈愿上天赐福所有到场的人。每场演出她都会将爱的电波传递给观众。如今,她成了舞台上的主角,她将自己的善意与自信传递给别人,别人也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了她。

世界上有些人不好相处,这并不奇怪。他们处境悲惨。这些人都是一些执拗、愤世嫉俗、生活糟糕的人。他们心理上有毛病,从前的一些经历使他们心态扭曲。

当你需要与这样的人相处时,你能做些什么呢?我们通常倾向于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去厌恶他们。但是如果你那样做,你就得先将那些消极情绪吸收到自己身上来,同时也吸收了这些消极情绪带来的诸多副反应。请努力做到“以德报怨”吧。这会让你穿上一身盔甲,抵御那些令人不快的情绪的影响。同时,你传递出的热情和理解也将逐渐改变对方。

在生活中我们明显发现,那些怨恨的、挫败的、扭曲的个性的人与生活的自然法则是格格不入的。这样的人讨厌那些快活的、心灵平静的人。通常,他诋毁那些对自己好的人,甚至对他们恶语相向。他的人生观是这样的:凭什么我这么痛苦,他们却这么幸福?他想让所有人跟他一起痛苦。有句老话“痛苦的人看不得别人好”现在依旧是真理。你一旦明白了这些,面对这样的人,你就能保持镇静,不为所动。

一位讲师在伦敦演讲的时候,一个名叫布鲁斯的男士跟他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在他居住的社区里,有一个美化社区的志愿者组织,他也是其中的活跃分子。组织里的大多数成员都对各种活动很感兴趣,他们植树、修花园、平整土地、修理破旧的建筑。但有一名成员,不管别人提出什么建议,他都会反对。更过分的是,他还不断地攻击别人的提议。每次开会的时候,他都会弄得大家很不愉快,越来越多的人干脆就不来开会了。

一些志愿者来找布鲁斯商量对策,他们建议大家团结起来,将这个满腹牢骚的人逐出组织。布鲁斯本来也打算实施这个计划,但他突然意识到,如果真的这么做了,这个人就会永远扭曲了。所以他没有那样做,相反地,他开始在脑海中想象,这个人变成了一名可爱的、易于合作的成员。每次开会前,布鲁斯都会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坐下,在心中重复这些话:

我所思,我所说,我所做,都符合我心中和睦安宁的原则。所有成员都遵循组织的宗旨,都满怀善意,都遵守神圣的秩序。这里没有不合,也没有不愉快。我们是在创造性的智慧的引导下,做着我们该做的事情。

几个星期后,这个一直制造麻烦的人提出了一项建议。他非常友善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得到了组织里所有人的赞同,就连以前想把他撵出去的人也都同意了他的提议。

另外我们要想真正和别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和移情。

有一位名叫丽达的年轻女士,告诉身边的朋友们,一直以来她都讨厌办公室里的一个女孩,原因是那个姑娘比她漂亮,比她有钱,比她幸福。当她听说这个女孩即将跟公司里那位她一直倾慕的CEO结婚时,更是犹如五雷轰顶。

婚礼后的第二天,那位姑娘带着一个小女孩上班来了,这个小女孩是她和前夫所生。丽达从来都不知道她有个孩子,甚至都不知道她结过婚。由于先天的畸形,那个小女孩装着假肢。丽达听到小女孩对她妈妈说:“妈咪,这是我新爸爸工作的地方吗?我好喜欢这个地方呀,你看,这里满是我喜欢的人。”

“当时我的心突然被小女孩打动了,”丽达说,“我知道那个小女孩一定是幸福的,我当时觉得这位母亲一定也很幸福,太奇怪了,我以前竟然没有发现这一点。突然间,我觉得我爱这位母亲了,我走进办公室,衷心地祝愿这位姑娘。”

那一刻,丽达实际上已经体验到了心理学家所说的“移情”。这与同情是不一样的。同情是指我们能理解别人的感受。移情比这还要更进一步,是指站在另外一个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丽达在心里扮演了那位母亲,也扮演了那位孩子的身份,因为她站在了她们的角度去思考和感受。

如果你很容易愤愤不平,那就请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吧。感受别人所感受的,体验别人所体验的,思考别人所思考的,你就会体会到“要爱人如爱己”的真理。我们平常所说的“将心比心”其实也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要想和别人搞好关系,也不能姑息纵容,姑息纵容绝对不会成功。一些人喜欢用哭闹和发脾气的方式来进行“心理勒索”,不要被这样的人利用。这些人犹如独裁者,企图奴役你,让你按他们的要求行事。对这样的人要客气,但更要坚定立场,不要屈从。姑息纵容对你没有什么好处。不要去满足别人自私的占有欲。请记住,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你有自己的理想要去实现,要忠实于生命中永恒的价值和真理。

要忠实于你自己的理想。要绝对清楚地知道,造物主赐予你宁静、幸福和满足,也必然会保佑所有的世人。部分的和谐就是整体的和谐,部分包括在整体中,而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你欠别人的只有爱,爱是健康幸福和心灵宁静的源泉。

要在心智上走向成熟,允许别人与你意见相左。别人完全有权不同意你的看法,你也同样有权不同意他们的看法。你们之间可以意见不同,但没有必要为此感到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