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飞涨,薪水不涨;金融寒潮,如何过冬?想在有限的钱包容量下,依然过美丽生活,就要有一套正确的管理钱包的方法,如果头脑中的观念是错误的,那么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每人每年在合理消费基础上节约0.5公斤粮食,全国每年可节约6亿公斤;每人每天节约1张纸,全国每年少砍伐158万多棵20岁龄的大树。”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胡旭晟建议,在我国倡导低碳消费生活方式,减少日常“便利消费”,淡化“面子消费”,戒除“奢侈消费”。
8.1 省钱时代来临了
“花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享受”——这是新节俭主义的精髓。
时尚大师汤姆·福特曾说过:时尚不只是服饰,而是整体的生活方式。在眼下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徘徊的时候,时尚又在演绎些什么呢?“省钱而不降品位,省钱而不失时尚,省钱而不减体面”,眼下新节俭主义正成为一种时尚。
8.1.1 “折扣消费”时代来临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消费者将钱袋捂得更严实,而只有当商场不再以噱头忽悠人,而是真正拿出诚意——折扣的时候,对于消费者而言才是最大的福音。
热衷于时尚品牌的“淘宝一族”争相在网上“晒”开了自己买到的折扣“战利品”。和往年不同,除了各大商场铺天盖地的折扣促销信息,今年在京城有着低价、时尚之称的几大时尚品牌ZARA、MNG、H&M、Z&A也加入了折扣促销行列,以诱人的折扣价吸引消费者,拉开了2010年新一轮时尚竞争之旅。
“折扣消费”时代已经来临。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输入“京城、折扣”等词,就会跳出京城折扣网、热线折扣、打折论坛等多个购物折扣网站,信息多达上千条。这些打折消费网站实时发布各类消费场所的优惠活动信息,告诉你哪里正在打折,折扣是多少,还提供部分商家的优惠券、打折卡等,成为网络上争相转载和下载的热帖。
OUTLETS(奥特莱斯),这个专门处理外贸尾货的常年折扣店,也在过去一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据了解,继北京燕莎奥特莱斯和赛特奥斯莱斯之后,截至去年年底,全国已经开业的奥特莱斯达数十家,上品折扣、365折扣广场、活力东方奥莱等相同模式的名品折扣卖场,在全国各地也相继出现,并迅速成为人们时尚购物的首选地。
眼下折扣店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需求人们的注意力。前不久,广东省举办了“首届折扣商品展销会”,其盛况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据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巫开立介绍,折扣商品营销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业态,消费者在头脑中已形成了“折扣消费”的理念,无论是名品还是普通商品,“不打折不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8.1.2 省钱经备受推崇
时尚不一定意味着要奢华、铺张。日子要过,钱要少花,还得保持品质。在国际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今天,全世界都在倡议节俭,并把节俭作为一种文化加以推崇。面对攀升的物价,时尚达人们除了提升自己赚银子的能力,还得提升自己省银子的技巧。
在节约消费潮流的带动下,各种新消费方式迅速流行开来。著名的“酷抠族”在圈内流行着一首颇为有趣的打油诗:“不打的,不下馆子,不剩饭,上班记得多锻炼,家务坚持自己干。”最近还有一项有趣的调查显示:65%的北京、上海、广州白领在近3个月内加入了带饭上班的大军;有约48%的人已经在网上购买洗发水、牙膏、护肤品等日用商品;使用第三方支付网上预订机票的人数也大幅增加。此外,省钱的方法还有很多,诸如玩转各种折扣券和VIP卡,参加团购,买反季服装,拼饭、拼车、拼房(合租)、拼婚礼(合办婚礼)等。各种省钱经也在网络上蹿红,如“晚上9点去超市;上午买机票最便宜;电影要看打折的”等,这些省钱经契合实际,追捧者众多。在2009年,还有一种头衔——“省长”也备受推崇。这里说的“省长”是指省钱高手。省钱不是不消费,而是理性消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认识到,有智慧的抠门同样能带来优雅的生活质量。
8.1.3 新节俭主义提倡理性消费
消费热衷打折,勤俭节约备受提倡,面对新节俭主义风潮,应当注意到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节俭的区别。新节俭主义者声称:省钱,是为了改善生活质量,并非降低生活质量。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新节俭主义盛行客观上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荷包缩水有关,但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种更为理性的消费意识。新节俭主义者并不是在所有生活细节上都“抠”、“省”,他们是精明利用各种消费信息和消费途径,有意将生活中一些可有可无的消费省去,并充分利用各种商业信息,做到省钱但不降低生活品质,这是一种成熟的消费观念的体现。专家同时指出,新节俭主义所倡导的理性消费观念是必要的。理性消费不是抑制消费,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消费,由此可以培养出科学的理财能力。
8.2 永久经典衣饰搭配
金融危机来了,钱包日渐消瘦,想买新衣服却不舍得出手,衣橱里堆积的旧衣服怨念冲天,难道时尚达人们要向危机屈服低头吗?当然不,只要把旧衣服稍加修剪改装,或者重新搭配,再加入流行小元素,就能立刻变身为最潮流行款。
下面是一些衣服搭配及选购的原创,爱好时尚的MM们一起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享受不花钱的时尚吧。
1.由浅入深,穿衣有三层境界:第一层是和谐,第二层是美感,第三层是个性。
2.聪明、理智的你买衣服时可以根据下面三个标准选择,不符合其中任何一个的都不要掏出钱包:你喜欢的、你适合的、你需要的。
3.经典很重要,时髦也很重要,但不能忘记的是一点匠心独具的别致。
4.衣服和男朋友一样,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5.不要太注重品牌,这样往往会让你忽视了内在的东西。
6.衣服可以衬托女生很多种曲线,其中最美的依然是x形,衬托出女性苗条、修长的身段,女人味儿十足,娃娃型的女生除外。
7.应该多花些时间和精力在服装的搭配上。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学习啦,不仅能让你以10件衣服穿出20款搭配,而且还锻炼自己的审美品位。
8.即使你的衣服不是每天都洗,也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每天都更换一下,两套衣服轮流穿着一周比一套衣服连着穿3天会更加让人觉得你整洁、有条理。
9.选择精良材质的保暖外套,里面则穿上轻薄的毛衣或衬衫,这样的国际化着装原则将会越来越流行。
10.绝没有所谓的流行,穿出自己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流行。
11.无论在色彩还是细节上,相近元素的使用虽然安全却不免平淡,适当运用对立元素,巧妙结合,会有事半功倍的美妙效果。
12.优雅的衣着有温柔味道,但对于向往成熟韵味的女生来说,最根本的是高贵和冷静。
13.时尚发展到今日,其成熟已经体现为完美的搭配而非单件的精彩。
14.闪亮的衣饰在晚宴和party上将会永远风行,但全身除首饰以外的亮点不要超过2个,否则还不如一个都没有。
15.一件品质精良的白衬衫是你衣橱中不能缺少的,没有任何衣饰比它更加能够千变万化。
16.mix&match的原则不仅体现在服饰的搭配上,同样可将便宜的与贵的、新的与旧的服饰搭配起来。
17.每个季节都会有新的流行元素出台,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跟自己的银子过不去,让自己变成潮流预报员,反而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关键是购买经典款式的衣饰,耐穿、耐看,同时加入一些潮流元素,不至于太显沉闷。
18.黑色是都市永远的流行色,但如果你脸色不是太好则最好避免,加入灰色的彩色既亮丽又不会太跳脱,不挑人是合适的选择。
19.寻找适合自己肤色的色彩,一定要注意服装是穿在自己身上的,而不是白色或者黑色的模特儿衣架。
20.重视配饰,衣服仅仅是第一步,在预算中留出配饰的空间,认为配饰可有可无的人是没有品位的。
21.逐步建立自己的审美方向和色彩体系,不要让衣橱成为色彩王国。选择白、黑色、米色等基础色作为日常着装的主色调,而在饰品上活跃色彩。有助于建立自己的着装风格,给人留下明确的印象。而且由于色彩上不会冲撞,也可以提高衣服间的搭配指数。
爱美的MM只要掌握以上21条,就可以穿出自己的个性和时尚了。你永远是最自信、最美丽的。
8.3 生活必需品还是奢侈品
我们通常会怎样描述自己的幸福生活?引用作家兼新闻工作者汉斯马格奴斯恩森贝格的说法是这样的:“他们总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能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做多少、什么时候做、在什么地方做。”这位德国作家在预测新奢侈的未来走向时,为奢侈品定义的其中一项是:闲适。这与罗素在《幸福之路》中宣扬的悠闲是一个意思。
罗素所指的悠闲,当然并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有时间去做你谋生以外感兴趣的事情。这不能直接作为我们为奢侈品定义的标准,但却将幸福指往一个方向:享乐,以及创造享乐方式。
奢侈在词面上的意义是挥霍浪费,尽管种种调查研究表明2010年的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将会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全球各大奢侈品生产商纷至沓来,要抢先在这个市场上圈占地盘,我国的“开征奢侈品消费税”也引出了“奢侈品定义”的讨论,什么是奢侈品?奢侈品消费时代的到来,终究是好是坏?
对于一个偏远山区的孩子来说,一双干净的白布鞋是奢侈品;对于20世纪60年代的人来说,粮烟酒是奢侈品,完美人生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对于下了班坐在星巴克喝咖啡的白领来说,法拉利是奢侈品……尽管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年代,有不同的奢侈品定义,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通过某些奢侈的物件,我们可以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
学会如何从工业时代所创造的物质条件中获得好处,也是罗素在《幸福之路》中指给我们通往的幸福方向之一,他将这归到“心理问题”,也就是说,物质,也是商品的拥有,确确实实可以带来幸福感和安全感。工业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正如国际上关于奢侈品的定义: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非生活必需品。显然,工业时代仅仅靠生产香皂及柴米油盐是发展不起来的。
“非生活必需品”创造及享受“非生活必需品”,已经成为奢侈的一个标准,无论你将之指向物质还是精神,它都是论证“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依据。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你无法欣赏和喜爱你正拥有的一切,你的幸福感从何而来?
奢侈品,即非生活必需品,是我们共同将多余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创造出来的物品,尽管它大多数时候表现的是商品,但它往往包含着设计师、艺术家的创意和心血,承载着一个品牌与人类文明发展史不可分割的文化深度,它代表着工业制作最顶级的水准,它的制作过程,从生产商、制作者到购买者,是对幸福生活美好愿望的精心雕琢和打磨的过程。奢侈品是无忧无虑的,它是高贵而温情的,它备受呵护和赞美并呵护和赞美使用它的人,它超越一切苦难和悲伤,超越尴尬的求生本能,不断地更新我们的生活方式,并将人性最值得颂扬的积极面镶嵌在时代的围墙上。
我们在这里将奢侈品消费时代假想成带领我们走上幸福之路的时代,但在中国,仍然只是少数精英在享受这种“幸福生活”,尽管奢侈品有着违背节俭这一美德的另一面,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奢侈品的号召力,正是精英层不断增加的最大动力。
所以,我们不能腹诽身挎万元名牌限量版包的前台文员,尽管大家猜测他的薪水恐怕只够他交房租的,但那名牌包于他,正代表着一种美好的向往。你可以从一个人身上夺走一切,但不能夺去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奢侈消费的族群里,中国年轻人占很大的比例。他们跟国际接轨快,容易受国际奢侈品的营销手法影响,追随它们的文化,虚荣心、攀比心比较严重。
从我们今年将奢侈品展的名称特意定为“奢适”就可以看出,我们要做的就是区别于以往对奢侈的看法,提倡的是适当消费、个性消费,强调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愉悦享受,这跟盲目地追随一些奢侈品的消费是不同的。
尽管一系列数据(中国奢侈品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美元,并以20%的速率激增)显示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势头迅猛,更有预测表明,到2010年年底,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具有实际购买力。但在此之前,奢侈品依然是属于少数精英的专利,即便是所谓的中产阶层,也依然囊中羞涩。于是,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我们提供了其他可以奢侈生活的途径,这远远低于你把所有的东西及配套服务买下来。
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奢侈品产业不受经济周期影响的神话似乎破灭了。众多时尚业巨头濒临破产的消息频频出现,而在过去一年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历峰、PPR的股票价格大幅下挫,并从2009年开始进入新一轮衰退期。奢侈品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一表象下,我们不禁要思考奢侈品产业未来会怎样?潮涨潮落,谁会再裸泳?
“可拥有但非必需”,这是几乎所有权威英文辞典对奢侈品Luxury的定义,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它不是生活必需品,却能满足人们特殊的心理需要。用更形象的说法就是“用一头牛的价格买一个小牛皮钱包”。
奢侈品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区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经济繁荣期,可支配收入增加,富裕人群扩大,奢侈品业无疑是经济持续景气的最大受益者之一,过去10多年来,奢侈品零售量一直在迅猛增加。如今,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奢侈品行业呈现出缩减和下衰现象,这是自然而然的现象。
如果这场金融风暴仅仅影响的是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也许奢侈品行业眼下也不至于经历如此深层次的调整和滑坡。更为关键的是,消费者的心理以及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已经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发生了不小的转变。在奢侈品牌的大本营法国,奢侈品产业被看成是“法国的另一艘航空母舰”,每年为法国创造120亿欧元巨额产值。然而,进入21世纪,欧洲的奢侈品消费就已经逐步“退烧”,如今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林林总总的奢侈品商店中,大多是来自其他国家旅游者的身影。欧美及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的许多人不再把奢侈品当成标榜自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一种理性、客观、成熟的态度来看待奢侈品。
也正是这种在早几年已经显露的趋势,推动奢侈品牌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作为一个长期的战略重地。而新兴市场消费者对奢侈品的狂热追捧,更被奢侈品牌视为抵御危机的救命稻草。甚至有人认为,奢侈品牌要想安然度过经济危机,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取决于其在新兴经济市场的布局。
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无疑是一块巨大而诱人的蛋糕。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加上奢侈品消费者的人数大幅增加,大大促进了中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而且它的潜在成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有数据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到2015年,中国的奢侈品销售额将超过115亿美元,奢侈品消费总量将占全球的29%。这对于在欧美渐渐进入寒冬期的全球奢侈品行业来说,中国市场的诱惑力可想而知。因此,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世界顶级品牌都在中国设有分店,很多一线品牌不惜血本也要尽快在中国站稳脚跟。然而,中国的奢侈品市场发展还不完善,仍在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之中,中国的广大消费者对“奢侈品”的认知也尚处于成长状态,这就形成一边急于扩张而另一边却无力消化的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
与此同时,我们不难看到,在金融风暴肆虐,全球经济萧条的大环境下,奢侈品行业危机四现,而平价时尚风势头却正猛。一些平价时尚品牌比如美国的GAP,西班牙的ZARA,日本的UNIQLO,英国的PRIMARK等均呈现逆市飘红之势,这些平价时尚品牌经营内容各不相同,但却都具有相同的特点,那就是时尚、快速、低价。
经济不景气,必然导致节俭主义的重新盛行(区别于老一辈的艰苦朴素而言),也预示着“新奢华主义”的兴起。金融危机把人们的“节俭”意识加速“激活”,形成了理性回归。奢侈品牌多是高端消费品,对消费者而言,绝非生活必需品,有钱时多用,没钱时少用。与传统的节俭和奢华不同,所谓“新节俭主义”,其实是一种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面对人生,其核心观点是,收入虽然不菲,支出却要精打细算。而所谓“新奢华主义”,提倡的是一种“奢而不侈,华而有实”的消费观念,更加注重产品内在和生活品质,要奢侈而不浪费,要华丽而又实在。
外部环境萧条,平价时尚崛起,人们生活观念转变,加上奢侈品本身面临的种种挑战,给奢侈品的未来之路增加了更多扑朔迷离的不确定性。可以预计,中国等新兴市场普通人群追逐奢侈品的狂热在未来也会逐渐“降温”,步入理性。“新节俭主义”与“新奢华主义”已经并正在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悄无声息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而这些改变,很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引发各领域的巨大变革,继而引爆新的商业势能。
但是,我们也应知道,有钱人永远都存在,奢侈品市场也因此不会消失。面对低迷萧条的经济大环境,奢侈品巨头们需要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应对衰退的现实问题,而且是产业长期增长的驱动力。
还是以牛来举例,大家都知道,作为日本特产,神户牛肉常常出现在招待国宾的宴会上。据说一头在比赛中曾获金奖的神户牛甚至叫出了722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的高价,用这样的牛做出来的牛排价格可想而知了。神户牛肉为什么能成为奢侈品?因为他们宣称神户牛是喝着啤酒、洗牛奶浴、吃着药膳、听着音乐、享受着按摩长大的。讲这个例子不是叫大家都要去给牛喂啤酒,而是要阐释一个道理,崇尚奢华、追求高贵是人性使然,奢侈品并非没有市场,关键是要给奢侈品一个强有力的购买理由。如果不提高奢侈品的价值取向,寻求新的利益驱动力,只一味在透支品牌“血统”来溢价,那么,奢侈品可能真要把自己奢“耻”了。
奢侈品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叫“非生活必需品”。在中国,消费得起上百万元的奢华族还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商人、演艺圈人士。可现在不断加入其中的普通人却让奢侈品的消费一族有了新定义,是什么呢,“月光族”(每月都把薪水花光)、“新贫族”(收入不错,却总是处于贫困状态)、“百万负翁”(总处于负债状态)。这听着都挺悬的,那么,这些大胆的消费群体又是怎样来消费奢侈品的呢?
上海一家媒体前不久曾对江浙沪3地1289名网民进行了一项关于奢侈品消费的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受访者愿意买奢侈品,56.7%的受访者更曾有过为此特意存钱的经历,受访者在奢侈品上的人均年消费达到22062.8元。更有调查称,内地奢侈品消费者已占总人口的13%,大部分消费者为年龄低于40岁的年轻人,比欧美普遍超前5年。
为了购买奢侈品而不惜透支消费,现在这样的月光族不少,而且越来越多了。最新统计显示,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占全球奢侈品销售总额的3%,而近半年来,有关“奢侈品”的各类活动也频频光临中国。2010年5月,首届国际顶级时尚品牌高峰会在上海举行;6月,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奢侈品展览登陆上海;7月,复旦大学决定推出研究奢侈品和时尚产业的MBA项目;10月,奢侈品的全球性盛会——每年在摩纳哥举行的国际顶级奢侈品展览也驾临上海,再次拉开奢华的大幕!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真的已经到了消费奢侈品的年代了吗?
8.4 巧手DIY的潮流生活
与其对着一些弃之可惜的废旧物品发呆,不如就像罗丹所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动点心思,想点创意,从DIY开始,让生活够炫够精彩!
1.家居DIY
有个性的室内设计者通常围绕着一个问题来进行新居的设计:“我追求什么样的风格?”要是你花时间去细心观察一下你所欣赏的样板间或好友的家,并认真体味其中吸引你的细节所在,答复这个问题将非常容易。
也许是家具和墙面的色彩对比打动了你,也许是不显眼的雅致纱帘令你难忘。每个房间的感觉也各不相同:是宁静祥和还是令人兴奋?是空气清新还是压抑郁闷?是紧张躁动还是放松自如?分辨清楚哪些地方让你喜欢,哪些细节让你厌烦,你的选择将能容易许多。总之,穿门过户、取长补短是自己做设计的一大法宝。
去粗取精以后,还是回到自己身上来。不论你的灵感来自何处,都可以试试这个办法。收集那些能够导致你联想的玩具:童年中印象最美的一处景观、一件爱不释手的衣服或是一张节日贺卡,这些东西都大有文章可做。把它们摆在一块儿放在面前,接着任凭你的想象驰骋。慢慢地,你能发现你很难忘怀的部分色彩和风格总是非常类似的,以此你可以根据它们来选择家居的色调和样式。例如,要是你发现自己喜欢古朴自然的玩意儿,那么不妨选择耐用的亚麻布来做家具和窗帘装饰布。
家居装饰讲究功能和审美两方面,要是二者不能兼得,不如避重就轻。选择那些你能承受的装饰原料和家具,放弃那些太昂贵的品种和款式。任何居室中都少不了几件现代风格的家具,因为它们的功能不可或缺;反之许多房间里都有纯装饰性的物件,它们虽不实用,却有画龙点睛的成效。此时你不妨根据内部自身的预算情况逐件挑选,放弃某些不重要的物件。
总之,我的地盘我做主,最具风格和最受欢迎的室内设计常是那些对比强烈、创意大胆的作品。
整体风格确定后,小饰物也是必不可少的。
花带给人的感觉是多样的,可以是粗犷或带着原始之美的,和木头、石块等自然材料搭在一起,它们充满了张力和生命力。如玉纤纤细指、静静的美人,将细节之美融入花艺,而它也会将感动带回。
墙贴,与传统的手绘墙不同,已经给你设计和制作好现成的图案,只需要动手贴在墙面、玻璃或瓷砖上即可。无须挥毫笔墨,只要搭配整体的装修风格,以及主人的个人气质,选一幅好的图案贴在家里,不但能彰显出主人的生活情趣,让家赋予新生命,也引领新的家居装饰潮流。
自制布艺小动物,让饰家的小创意随时点缀其中,也让充满温情的感觉在心中荡起阵阵涟漪。真是羡慕心灵手巧的人呀,一块块的碎布在他们的手里变成了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抱在怀里,仿佛回到童年。
都市里绚丽多彩的饰品是不是已让你厌倦?用一把田间的麦穗、野花野草来编织属于自己的饰品吧。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瞥一眼床头的它,一抹清馨油然而生;书桌旁不经意的目光停留在它身上,十万分惬意沁入心底。闻见一缕清香,触到一丝淡雅。
简单的DIY——家居布置新灵感!挥洒你无穷的创造力,用自己的手让家一点点美起来,不用再羡慕别人家充满创意的个性装饰品了,只要对自己的家居环境有足够的热情,你也可以大显身手,令自己的家变得细节丰富,与众不同。
2.香水DIY调出个性记忆之香
佛教超然处世思想有三不:不听、不看、不说,唯独没有不嗅。中国神话故事《白蛇传》中,法海捂住许仙的眼、耳、嘴来“帮助”他抵挡白蛇的妖惑,可惜的是,法海并不知晓嗅觉是人类立体记忆的重要部分。研究发现,视觉记忆在三个月后只剩下不到50%,而嗅觉记忆却能高达75%左右。
整个自然界是一场丰富的嗅觉盛宴,人们只能萃取其中一二,来混合出令我们愉悦的记忆。香袋、花露水、端午的艾草菖蒲、寺庙的檀香、路边阿婆卖的栀子花和白兰花,这些相对单纯的味道能唤起人们对一个地点乃至一个时代的印象。而在讲究个性的现在,要让人们记住你的独特气味,想必需要依靠现代香水了。在18世纪的法国,香水自身的记忆被分为三部分,称作三调,每调由4种香精组成:前调是停留几分钟的最初体验;然后步入中调,这是香水的主题,通常要停留几个小时;最后是后调,余韵将缭绕几天。
如今,高级定制香水在法国等欧洲国家流行开来,甚至进入了中国,从前期与调香师的交流到最后的包装,顾客都会参与其中,体现出100%的个人专属。但是以至少50000欧元的价格换来1升装的度身香水,又有几人可以真正享用到呢?
一款个人专属的香水不可忽视,它不仅可以满足你的掌控欲望,还能为你树立个性标签。然而,名牌的香水又是价值不菲的,其实我们也可以尝试DIY!不过,运用Mix&Match(混搭)的方法,自己亲手调香,成本将大大节省。至于究竟该怎样调制?任何两款或数款香水都能调和在一起吗?如何才能准确地调制出自己想要的香味?
据调香专家介绍,调香最基础的方法是选择同一系列中浓淡不同的两款香水进行混搭。GucciEaudeParfum系列中的I和II,两者香液中都充满馥郁花果香调,都含有香橙花与麝香,瓶身也都是由前Gucci女装设计师TomFord(汤姆·福特)亲自设计、制造、指导的。前者为野蔷薇、小茴香、百里香等充满东方韵味的香料,散发着浓浓的复古味;后者混合了黑莓、紫罗兰等香料,散发着水晶般清新的气息。两者同属一个系列,可以尝试混搭。注意调和时两者的比例,只要有一点点的变化,便会令味道有所不同。
同类香调混搭在一种花香调的香水之上喷上另一种花香调的香水,这就属于同类混搭。许多法国人热衷于这种涂抹香水的方法,他们经常会将一款新买的香水用在平时最喜爱的香水上,产生的香味经常会迸发出奇妙的火花。不过,时尚专家建议,可尝试在同一类香调间进行混搭,比如两者都来自于木香调或花调,这样效果会比较好。比如可试着将Lacoste的TouchofSun和Givenchy的Irresistible(魅力倾城)进行混搭,其两者都以法国特有的玫瑰为主要香调,在各种玫瑰相互叠加的同时,带出柑橘及牡丹、茉莉的香味。
不同香调混搭DIY调香最难的恐怕就是混搭不同香调的香水了,也就是调和两种气味完全不同的香水。因为各种香调本身的芳香和代表的气质各异,如柑橘能“点”出香水的甜味,木香调或琥珀香气能增加性感,栀子花香能令略带苦味的香水更柔和。混合一旦成功,将调和出完美的、属于个人的味道。
不过,一旦没有控制好两种不同香调的浓烈平衡度,损失也不小,所以建议避免挑选两种味道都很浓郁的或是甜度较高的香水,而先取少量试验一下更为上策!以Dunhill的X-centric和Hugo的DarkBlue两瓶男士香水为例,前者木质花香调清新、舒适,玫瑰的香味中有种爱情的甜蜜;后者蕴含了浓郁的干姜气息和强烈的感性香味,两者混合,仿佛一个初涉爱情的少男与一个稳重的熟男之间的交锋,虽有冲突,但亦能达到香味的平衡!
每一个生活的细节都可能成为一个创意的源泉,DIY,省下的不仅仅是大笔的银子,更重要的是过程的乐趣和完成后的成就感!
8.5 变废为宝,乐趣多多
某事物之所以被称之为“废”,是因为它已不能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了,但这并不代表它不具有使用价值,而是因为它的使用价值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发挥出来。
变废为宝的方法有两种:
正所谓“变则通”,如果对此“废物”进行合理的加工、改造、拆分或重组,它就有可能释放潜在的使用价值,变废为宝。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油——刚开采出来的石油是多种烃的混合物,黑乎乎、黏乎乎的,没有什么用处——但经过层层蒸馏、减压蒸馏,却可以获得各种汽油、柴油、润滑油、航空汽油、聚乙烯……就连剩下的残渣都是生产蜡烛、沥青的主要原料。所以不存在绝对的废物,只是我们还没找到改变它们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说明,对于同一个事物,外部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其发生不同的发展方向。在某处被认为是“废物”,移到另一个地方,就可能变成“宝物”。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黑白电视,在中国早就淘汰了的东西,可是在非洲市场却大受欢迎,因为黑白电视廉价、实用,它对于贫穷的非洲国家,是最经济的选择。所以不存在绝对的废物,只是我们还没找到能让它们发光的地方。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只要留心就能发现许多可以变废为宝的物品。例如,大家常见的牛奶袋。我在喝完袋装牛奶之后,就把牛奶袋保留下来,用来装一些新鲜的牛羊肉、丸子、饺子等,再把这些吃的放进冰箱里,既环保又卫生。如果大家喝的牛奶是纸质的牛奶袋,还可以把纸质的牛奶袋铺展开并且清洗干净,再用结实的线把洗干净的牛奶袋子缝起来,就能做成一条不怕油的纸围裙了。
家里的皮制沙发在长期使用后,因为长时间灰尘清理不到位而渐渐失去了光泽,即使用布反复擦拭,也很难让其恢复光泽。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香蕉皮可以让皮沙发色泽鲜亮。建议大家在吃完香蕉后先留下香蕉皮,用香蕉皮的内侧来仔细擦拭皮沙发,擦完之后再用干布抹拭,沙发马上就焕然一新了。我对其他皮革制品也做过试验,用上述方法能很快恢复皮革的光泽,大家不妨试一试。
生活中,有一样东西可以给你温柔的感觉,光着脚丫踩在疙疙瘩瘩结构的小地毯上,你会感觉一切都很真实、很温暖。而用碎布做成的地毯,也会让你眼前一亮,更重要的是,变废为宝,用碎布编织成的环保家居地毯,不仅成本低,而且容易打理,可以放到洗衣机里清洗,这是其他地毯所无法比拟的。不要以为这种碎布织地毯不登台面,其实很多实例就是将碎布地毯用在古典家居装饰中,因为碎布地毯往往没有抢眼的图案,朴素大方,反而更适于和各种家具搭配,更具时尚感。
鱼眼含有相当丰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不饱和脂肪酸。这些不饱和脂肪酸有增强大脑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防止记忆力衰退、预防老年痴呆的作用;对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也有辅助食疗作用。吃鱼刮鱼鳞是很平常的事。不过,鱼鳞也是好东西,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多种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尤以钙、磷较多,所以鱼鳞是一种特殊的保健品。吃鱼时,最好不要丢弃鱼鳞。可将鱼鳞洗净,用水煮食,用葱姜蒜调味。放入冰箱后做成鱼鳞冻,食用也很方便。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以“变废为宝”的眼光来看待各种垃圾,不能盲目、随意地丢弃,要看到它的深层次价值,最大限度地开发它的价值。
什么是节约?变废为宝就是最大的节约!
8.6 小日子过出大滋味
不啃老、不月光,将小日子过出大滋味,一个新的族群成为时尚,他们的名字叫做“虾米族”。
“虾米族”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诞生的全新时尚“族群”,他们能动脑筋、拼创意,在有限的资源下,花好每一分钱。“虾窝”是“虾米”们在网络上的家。在一些论坛上,经常可以看到小户型怎样装修出大空间、哪些服饰品牌推出折扣、有哪些新型经济型轿车推出等信息,这些都是“虾米族”经常交流的话题。
21岁的彭鑫从事物流工作,以“虾米达人”身份参加肯德基主办的“小空间,大生活”虾米族捕乐格(Blog)活动。刚毕业参加工作时,她是个十足的“月光族”。今年初在网络上认识几只“虾子”,聊了几次后发现,自己常要父母江湖救急的重要原因是自己花钱没有计划,生活缺乏合理安排。多次网络取经后,彭鑫觉得现在的生活焕然一新,租住的20平方米的房子被她收拾得精精致致,以前常常吃了上顿不知下顿,现在她每周将支出计划和购物计划列个清单,将小日子安排得有滋有味。
我们再看看一个月收入4000元的普通家庭是如何理财的。他们理财的总体原则是快乐理财、健康生活,特别是不影响宝宝的生活质量。老公主动戒烟戒酒,减少外出应酬,和朋友小聚都转移到家里,每次都自己下厨炒菜。这样虽然累一点,但气氛挺好,钱也省了不少。在收入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合理分配资金比例,在能力范围内按照最快乐的方式来生活。
为了更好地分配收入,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统一家庭财政,每月领到工资后,将其分成几个部分,首先是强制储蓄1200元,雷打不动;其余的根据不同需要分成大小不等的几笔款项:宝宝的营养费及玩具支出单列700元;家庭日常生活开支600元;孝敬双方父母600元;作为两个书虫,每月100元的购书款也必不可少;每个月旅游基金预存200元,剩下的就用来应付突发性事件和人情消费。这样的分类,基本涵盖了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有盈余,经民主协商,或转入储蓄,或转入其他款项,但是购书款及宝宝专项款若有剩余,就全部转入下月。
过去有句老话叫: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辈子穷。虽然如今大多数人早已脱离了穷困,物质上富足,可精神上的荒漠里还没有冒出满眼的绿色。平淡的日子如果多一点精打细算,就会品出使人心动的温馨来。在最平常的生活中品味到令人心醉的温馨和原汁原味的生活美。
8.7 NONO一族的生活
NONO族字面意义:NONO族是经过英文里的否定词“NO”的双重否定而得来的。NO这个英语单词,我们都知道是“不”的意思,那NONO呢?其实就是“对一切虚伪说NO,对矫揉造作说NO,对没有个性的一味跟风说NO,对千人一面的品牌说NO”。这样看来,NONO族必须特立独行,决不盲从。他们以“潮流规则解密者和颠覆者”身份出现,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注重个人感受,拒绝被潮流程式化而淹没自己的个性。
NONO一词来自于加拿大记者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于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拒绝名牌(No Logo)》,书中揭示了当今世界疯狂的消费状况,以及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受到的品牌及其广告的骚扰和欺诈,它为身处高消费社会的西方人敲响了警钟。通过对名牌崇拜的批判,对奢华铺张的讽刺,在都市里倡导一种理性消费、简约生活的新节俭主义之风。
NONO族便是这种都市新节俭主义的推崇者。他们崇尚简单就是美,无论是吃穿住行都追求内在的充实和不动声色的优越感,而不是靠奢靡华丽的外表来标榜自己。
NONO族最大特征:认为迷恋名牌就是俗,崇尚简单才是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他们最大的魅力。
NONO族生活方式:追求的简单生活,并不是苦行僧般的贫苦简陋,而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力图表现真实的自我,生活目标和意义分外明确的生活,是一种丰富、健康、和谐、悠闲的生活方式。
NONO族是什么样子的呢?如果要给NONO族画像,他们应该是一袭黑衣,没有笑容,一副冷眼看世界的样子。素淡、硬朗、严肃,力量感,大轮廓依稀见男性帅气,小细节不忘女性雅致,远比打扮成绅士淑女来得自由自在。随性洒脱是NONO族与生俱来的气质,无须摆出一脸流浪的无畏,已经有了那份淡定与执着的震撼力。
和BOBO族一样,NONO族也讲究回归纯净,例如,无论衣食住行都追求环保、自然和精致。但比起BOBO族来,NONO族要显得清高得多。他们的清高表现在哪里呢?那就是尽量不引人注目,尽量低调。他们最痛恨招摇过市的富人,无论在人生哲学方面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讲究深藏不露。他们穿衣打扮的方式也是特别的:看上去冷漠朴素,其中却隐藏着只有他们的同类才看得出来的高贵和珍奇。
在家庭装饰方面,NONO族比较喜欢本身便带有独特色彩的屋子与室内空间,他们喜欢重新塑造,有可能会去找一个空间独特的老房子,整理后加上自己口味的家具,既融合了时间的记忆,又似回到了过去。百叶窗、吊扇、烛台与壁炉,带回昔日的原色,干净而规矩。有意思的是,进入NONO族的家,就像进入被精选了的“高级杂货铺”。NONO族家里总会有令人们惊奇的不知道哪里淘来的新鲜玩意儿,古怪而媚惑地散发着独特的气息。
在服饰上,NONO族是集精致与简约于一身的。既然已经拒绝了名牌,那么在NONO族这里,衣服就只剩下最原始最实用的功能,即“穿”,而且要穿得舒适。NONO族的美学理念是精致与简洁的联合,可以是朴素的,摒弃一切多余的细节,线条简练而完美,设计感由心而生,布料不要求质地考究,但质感甚为重要,传统的纯棉是大多数时间的选择。
在喜好的颜色上,中性的黑与灰让他们觉得安心和惬意,宁静而深远,沉稳且内敛。琐碎的杂乱感也许也是美的一种形式,但NONO族绝不会喜欢,在他们眼里,三种以上的颜色同时出现,就会有碍视觉的清爽,从头到脚“一色呵成”的酣畅,才衬得上NONO族冷酷的姿态。这样的色彩哲学,在这个姹紫嫣红虚假奢华的年代,有一种剑走偏锋的锐利与冷冽。
不过,就像他们的名字所揭示的那样,NONO族最显著的特点是:虽然拥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却远离和唾弃名牌——因为NONO们认为,靠名牌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恰恰是一种没身份的表现。他们觉得自己是真正的贵族,不必站在高处大喊“我有钱有地位有文化”。所以,他们用的香水是自己调制的,而不是现成的名牌货;他们崇拜的设计师是马丁·马吉埃拉——在此君设计的服饰上,标签永远是一片空白;他们爱逛的商店是没有店面也没有橱窗的,第一眼看上去像个车间,而且不临街,要先进一个门,然后上楼梯,这才走进一间公寓……这样的商店若没有朋友推荐并馈赠地址,你到哪里去找?所以在NONO族中,建立一个同族人的关系网是非常重要的说到吃,NONO们更是不怕辛苦,他们对一次性餐具说“No”、对餐桌上的野生动物说“No”,自持汤羹或筷子进入餐厅是NONO族的基本常识;大鱼大肉不再是他们的兴趣,返璞归真的黄瓜、青菜反而更能刺激食欲。他们崇尚从大量油腻中解放出来,怡然自得地吃着新鲜开胃的蔬菜,喝着营养但便宜的酸奶。他们可以自制每天吃的面包——当然要用全麦面粉,不加发酵剂;也可以在黎明起身,驱车去购买全国最好的火腿……那当然也是多亏了关系网!
至于休假,NONO族不会去海边暴晒,也绝不去游人众多的旅游名胜,而是随心而走,田园、乡间都可能是他们光顾的地方,让身心得到完全放松。
此外,一个名副其实的NONO是不用手机的,他的电话在家里,有事请留言。他们最常用的代步工具是地铁、自行车和摩托,身上唯一的首饰是一颗不起眼却昂贵的钻石……这就是NONO族,更确切地说,这是曾经的NONO族。因为和BOBO一样,NONO也正在成为过去时,新一代风流人物已经诞生了,那就是FREE。
据说FREE族的“原产地”是日本。他们彻底抛弃“奋斗”观念,不愿再走“读好书,拿好文凭,进大公司”的道路,而是在拿了大学文凭后就去餐馆端盘子,每年只干6个月,剩下的半年去周游世界。他们热爱自然,追求内心的和谐。他们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而不是只盯着自己的肚脐!
FREE族也不是什么新人——在欧洲,早就有热爱大自然的知识分子放弃都市生活,跑到阳光明媚、有山有水之地安居乐业了!
从BOBO到NONO再到FREE,我们不难发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而人类追求自我、不断反思的本性总是相通的,所以某些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才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席卷世界。但是,人类的生活方式真的会因这些新名词而改变吗?恐怕很难。“我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这是横亘在人类面前永恒的难题,决不是人们换个称呼、换种生活方式就能够解决的——无论他们是BOBO、NONO或是FREE。
8.8 网上账客的美丽生活
全球金融风暴开始了,捂紧钱袋吧,但怎样省钱?要想解决这一难题,就得把自己的收入和支出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很多年轻人,之所以无可奈何地充当“月光族”,是因为他平时的费用常常是一笔糊涂账。
来吧,从今天起,乖乖地开始记流水账的生活,不要只是一时冲动,要坚持下去,你的经济一定有所改善。在生活中,也开始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叫“账客”,他们爱好理财,坚持做记账的“账客”。有理财思维,懂得生活,有超前意识的都叫账客,与父辈相比,他们更懂得利用网络为自己服务。网络的优势十分明显,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只要能联网,何时何地记账只限于心情。
成为一名“账客”潮人,除了能享受到网络记账理财的乐趣外,还有哪些真正的好处?我们来听听“账客”们有代表性的声音——“家财通”的A账客。
做“账客”后,每个月能攒下多少钱,花出去的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缩减“其他支出”项的金额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偶尔一次没有其他支出项会让我万分惊喜,很有成就感!我会对支出分类项目做合理控制。一些项目支出比例偏高(比如服装购置费用),下个月要适当削减,继续做好控制;一些项目的支出比例偏低(如社会交往费用)需要适当增加。学习培训费用要保持在一定水平,确保智力投资的力度。
据说“账客”一词是由“博客”一词引申来的,在网上写日记叫“博客”,那么在网上记账当然就叫“账客”了。
最有名的是那个叫“中国账客网”,在上面,许许多多家庭主妇主男们在那里进进出出,每日必记,记录的账目五花八门,记录的钱少到一毛两毛,多到成千数万。有的还把账客公开,让账客网上的网友们奇文共欣赏,奇账大家看。如此,记的人不亦乐乎,看的人也不亦乐乎。既有趣好玩,也能帮助和提醒人如何理财。
静子最近也成了账客网上的一分子,她说现在世界性金融危机了,都在应对金融危机,咱家也应居安思危。静子的居安思危就是从做账客开始。她在中国账客网上申请开通账客,每一日记,笔笔清楚。
原来静子从不记账的,一见数字就两眼茫茫不知东西,对数字缺乏理解力基本属于弱智一类,觉得制表真难,数字真琐碎。现在有人帮着制好表了,不仅连详细的收入和支出的目录都有了,还帮你有理有条地分好类,只要填填数字就可以了,多省事。如果已记录了一段时间,它还能帮你分析你的财务状况,告诉你哪些钱是不该花的,哪些钱虽然应该花却是可以设法更节省的。如此做账客,好处多多,也不累人,何乐不为?静子就认真地做起账客了。
这账客做不长,静子果然提出了家庭支出的建设性意见,她说别的还没想好,就先从改革咱家早餐宵夜开始吧。原来早餐宵夜都主要到粉店买粉,一碗4元,两碗8元,一天4碗共是16元。静子说这太浪费了,今后改为自煮吧。她算了一笔账,自煮的话每天6元就够了。这样一来,每月就能节省下300块钱呢,像是凭空得了300块钱。这账客看来还是应该记呀。
有一位何先生,他有一位表弟过去每到周末必到他这里混饭。何先生人是很好客的,表弟每来必好酒好肉热情招待,总要一醉方休。可是后来表弟忽然就不再登门蹭食了,一个礼拜两个礼拜三个礼拜,正当他无比疑惑打算打电话问问时,表弟突然又露面了。但是这次与以往大不相同,这次表弟不仅像往常那样人来了带着一张嘴来,竟还拎着大包小包许许多多的食物。何先生十分好奇:怎么买了那么多东西呀?表弟也不答,打开包,鸡鸭鱼肉应有尽有全是熟食,又倒了酒,只管叫喝酒喝酒!酒到半酣表弟才终于吐露原委,原来某天表弟偶尔逛到了账客网,见上面竟有表哥的账客,账客上竟还写有他的大名,记录下请他吃饭花了多少多少钱。每个礼拜都记得清清楚楚。表弟说我不想我的名字在你的账客这样出现!
“工作了快两年了每个月的工资不知道怎么花的,月月光。我是今年3月份开始上网记账的,到现在已经存了6000多块钱了。”某机关公务员吴女士对记者说。吴女士说,她也是在朋友那听说网上记账的,后来慢慢开始自己网上记账,效果还不错,吴女士说,以前到了月底卡里“所剩无几”。通过网上记账几个月后,终于告别了“月光族”。
章先生也是个“账客”,章先生说他每天都在办公室里,时间相对还是比较空闲的,就随手记录每天的收支,几个月下来,他终于知道以前的钱是怎么花的了,记者在章先生的介绍下进入新浪网观看了一下,章先生介绍说“新浪在线记账本”根据他的收支,帮他做了个理财分析,提醒他有些消费是多余的或是重复的,有些项目则根本不必花钱,并且通知他要按时还清信用卡透支,防止缴滞纳金。平均每个月省下了1000多块钱。
据了解,目前许多年轻人都没有记账的习惯,特别是用纸张记录,对年轻人来说不仅感觉老套,而且记录本容易丢失。还有一部分年轻人不记账的原因主要是怕麻烦。在县城一所小学从教的沈老师说,成家以后肯定要记账的,但是弄个小本子又非常麻烦,而且月底统计起来也十分麻烦。沈老师说现在他在网上记账,不仅能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还能对具体收入支出项目生成图表相当方便。网上记账对许多年轻人来说还是比较新颖的,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比较愿意接受,而且“账客”能解决怕麻烦问题,可在任何一台电脑上使用,数据不会丢失。对年轻的有房族来说每月固定的开支像水费、电费、按揭、物业费等都会做一个统计。
这一新兴的理财方式正受到年轻人大力推崇,逐渐成为白领理性消费的“杀手锏”。
千辛万苦赚来的钱,瞬息就可以变为乌有。“除了工资,什么都涨了”。物价的一路上涨和年轻一代向来淡薄的理财观念“逼迫”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月光族”中,月月花光,甚至月月透支,生活呈现一派窘态。
经常性地出现“经济危机”使得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改变生活状态的途径,从而实现开源节流,充实自己的腰包。于是便于理财的网络账本恰好迎合了他们的需要。
对于年轻一代在网络上记账这一潮流,很多理财专家持赞同态度。在既定收入稳定的情况下,采取“节流”的科学理财方式是非常实际的,也符合个人理财统筹的原则,而记账,特别是网络记账平台的流行,为个人理财行为变成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大众行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位理财专家表示,这一方便快捷且行之有效的理财方式很快就会流行起来,被越来越多的网民们接受。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年轻的上班一族、大学生一族是“账客”的主要组成群体,他们初涉社会,理财经念极度缺乏,但又喜欢时尚新鲜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于他们来说,记账其实就等于在家请了个军师,多少能帮助改变不好的消费习惯。毕竟,看到账本里的一连串数字,还是很少人能做到无动于衷的。许多年轻人用上了网上记账都告别了“月光族”。网上账本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给这些不愿意一笔一笔记账却又十分需要理财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理财的好方法。在我们身边这样的网上账客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这些账客大多也凭借网上账本很好地梳理了自己的收支情况,有机会你也一定要尝试一下哦。
8.9 风靡全国的百元周
用一张百元人民币“过活”一周,你能做到吗?你敢于尝试上班工作日期间,全部餐饮、交通、娱乐、购物、运动等消费加起来只用100元吗?
当西方人在金融危机里减少开支苦熬经济寒冬之时,“百元周”在中国工薪阶层中迅速蹿红,成为受到热捧的省钱活动。为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降低生活成本,“百元周”正引领一场让人欣喜又忧虑的新节俭主义生活。
6月15日,一位署名为“郁闷昊”的网友在搜房网业主论坛发起了一场“百元周计划”吸引了各地网友的关注及参与。活动内容是把上班工作日的全部消费控制在100元以内,参与者需要每天记日记,把花销公布出来。
他说,最初发起这个活动,是因为刚买了房,需要还贷,每个月节省开支非常必要。第一次活动有五六个朋友参加,只有两人成功完成计划。但是这个活动却很快被传播出去了。很多网友纷纷效仿这个“百元周计划”,并且形成网友与网友之间互相PK,“百元周计划”迅速在网络上蹿红。
“百元周计划”看起来非常容易,但要做到,实际上能真正完成的却寥寥无几。从那些活动参与者发出的花销日记来看,基本上都超出了100元。虽然计划失败,但仍有众多的网友乐此不疲。一位网名为“假乖乖”的网友在自己的百元周日记里写道:“我们玩百元周计划不是为了省多少钱,就是看看人的潜力有多大。在远离了战争、贫穷的和平年代,大家是不是都忘了勤俭节约这种优良传统呢?都市的生活匆忙浮躁,我们别忘了‘苦中作乐’。”
其实,许多网友都和这些参与者一样,平时的花销根本不会算计,每到月底回头一想都不知道钱花哪去了。“百元周计划”使这些人回归质朴的生活,看起来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最后完成是多么困难!与其抱怨物价飞涨、工资不涨,不如实实在在地厉行节约。
一周全部消费须控制在100元之内,让参加活动的网友感慨:赚钱很辛苦,花钱很容易!此前,有类似的大学生假期“生存实践”,不过那是求职打工为主的活动,而这个“百元周”考验的是都市人的日常生存。这是将都市生活变更成“山寨版”,由此体验什么是现代社会里的“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百元周”生活,应该成为“行为经济学”的一个新研究对象。行为经济学能够把主流经济学世界中自私利己、理性十足的“经济人”,还原成平时容易犯错误的幼稚人、慷慨大方的男男女女、偏好不一的消费者……一个可以供比较分析的对象是“会所”消费群体——这些通常建在景区的奢华会所,一个人一顿饭往往就花上千儿八百,这样的“千元顿”与“百元周”,在行为经济学上有鲜明的比较。
出生在300年前的美国杰出人士本杰明·富兰克林,编撰了《穷理查年鉴》一书,百年畅销不衰。他在书里创作和记录了许多格言,如:“如果你知道如何支出少于收入,你就有了点金术。”“注意小笔开支,小漏将会沉大船。”“小孩以为二十先令总花不完、二十年总过不完。”“穷理查年鉴”这个中文译名也很有意思。该书成于美国建国之前,先后用了25年,那时美国社会并不丰裕,书中处处有着节约意识。
比照先贤劝导,真是今夕何夕。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给金融危机的评语是: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民众消费,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个大矛盾:太少的消费,就没有内需,就没有发展;过度的消费,会导致个人困顿,会导致经济泡沫。
“一个今天等于两个明天”,这是富兰克林的话。而我想说的是:该节约的时候别浪费,该慷慨的时候别吝啬。
好在我们看到了“百元周计划”这样的小行动,参与的网友不是一个个节衣缩食的抠门男女,而是尝试一下是不是自己也有这样的潜力,把钱花在最正确的地方。据悉,真正省钱了,并不是他们最大的期许,也不是最显著的结果。
无论是“百元周”还是“省钱实践”,在金融危机引来经济寒冬之时,中国年轻人的品质生活正迎来节俭和理财并重的新切入点。既不压抑合理消费需求,又不张扬奢侈浪费——这种生活心态,也正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的新传承吧?
8.10 低碳消费是态度,也是责任
消费生活方式反映消费者的消费生活特征、消费价值观、消费偏好与消费习惯。在实际消费生活中,它内在地通过消费偏好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对不同消费品的选择必然引导着不同消费品的生产,从而不同的消费生活方式必然引导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工业社会下形成的“快捷消费”(如塑料袋等白色污染)、“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碗筷等)、“炫耀性消费”(如大排量汽车等)消费观念,使人们在不经意中浪费着巨大的能源。在低碳消费观念的影响下,以追求消费有利于自身健康的同时也有利于大自然健康的“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新观念逐渐形成,支持循环消费,实现消费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正成为一种新时尚。
个人要广泛参与,转变观念。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树立低碳消费观,实践低碳生活,比如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平板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等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低碳生活其实只需要我们稍稍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个公民的努力与支持。
如今全世界都在呼吁人们选择环保的生活方式,比如为自己的碳排量埋单、多吃素、选择有机食品、买节能电器、建零能耗社区等。环保、节能,以及为了下一代的生存等环保口号总是能引起人的共鸣,也让人明白和谐共生的道理。
但从现状来看,人们为环保,总难免承担一定的成本付出:一棵白菜,一旦贴上有机生态的标签,价格就是普通白菜的2~4倍;同样的家用电器,一旦被冠以节能的名头,就要比普通电器价格高出几百乃至上千元;一只普通的灯泡只要几块钱的价格,而一只品牌的节能灯泡却可以高达几十元;而一些宣称以环保为原则选取原材料的品牌,每件商品的价格,都足以让人望而却步。
不仅如此,当环保与时尚结合的时候,它的奢华让普通人更加难以理解。当以环保名义出现的“Im not a plastic bag”棉布袋一经面世就受到众人的追捧。虽然它才上市的时候只需要5英镑,但是几个月后价格就翻了几十倍,在eBay上,它的价格被炒高到199美元,饶是如此,想要把它领回家,还是要靠拼抢和运气的。
在它之后,Hermas推出了既能当皮夹,又像丝巾的“SilkyPop”,售价接近1000美元;Chanel也是不甘落后,推出了1000美元的环保专利手袋,如此高的价格,让普通公众觉得环保让人难以亲近。
面对这种奢华的环保风尚,我们不禁要问,选择环保,是否真的就只能选择“昂贵”?当环保成为一种责任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在环保和实惠之间寻找平衡呢?
联合国环保规划署执行主任施泰纳说:“在二氧化碳减排的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
低碳生活倡导的是一种公众环保和社会责任理念,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