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先秦古国志
3066700000015

第15章 华东古国(14)

鲁僖公把费和汶阳之田赐给季友,可以说是鲁国的一件标志性事件。之后季氏成为鲁国三桓中最强的一支,能够左右鲁国朝政,所谓“季氏将伐颛臾”,这些都是僖公有生之年始料未及的了。毕竟在当时季友是对僖公忠贞又有能力的亲人。之前我们在说莒国时说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原来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鲁庄公同、庆父、叔牙、季友,季友出生的时候据说掌纹像一个“友”字,所以鲁桓公将其命名季友。鲁庄公死前把公子般托付给季友,而鲁庄公的三弟叔牙却支持二哥庆父即位,季友先是逼死叔牙。鲁庄公死后,二弟庆父把持鲁国朝政,先后杀死鲁庄公儿子般和启。四弟季友保护着公子申逃跑,后来依靠齐国军队和鲁国国人的力量驱逐了庆父。庆父逃到莒国,季友立公子申为国君,是为鲁僖公。然后季友主持引渡并逼死庆父,并打败了贪得无厌的莒人。鲁僖公为了表彰四叔季友的功劳,把费和汶阳之田封给了他。季友在担任执政期间,内政外交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鲁国上下一致五星好评,大家都觉得很赞。

前644年,季友去世,他的儿子齐仲无佚似乎早他而亡,由他的孙子行父继承宗主之位,行父以季友的字“季”册封季氏,季氏宗主又称季孙,所以我们一般管行父叫季孙行父,又叫季文子,就是“三思而后行”的这个大名人。当然,季氏现在还不是大族,季孙行父也是个小字辈,所以他只能安静地蛰伏着,盯着鲁国政坛的争权夺利。当时比较有实力的是鲁僖公的弟弟公子遂、庆父的儿子公孙敖和叔牙的儿子公孙兹三人,其中公子遂因为是当时僖公弟弟、文公叔父,在当时最为炙手可热。公孙兹似乎对政治不太感冒,只对军事感兴趣;能对公子遂产生威胁的只有公孙敖了。但公孙敖这个人有个致命缺点——好色,不是一般的好色,他去莒国为堂弟公子遂迎妻的时候居然把美人占为己有了。

公子遂非常生气,建议鲁文公攻打公孙敖,公孙兹的侄子叔仲彭生(公孙兹弟弟武仲休的儿子)连忙劝阻,公子遂只好作罢。但在这件事发生后的第二年,不争气的公孙敖居然在外交路上逃到莒国去了,是他舍不得美人还是害怕公子遂不好说,但他既然有了叛逃行为,公子遂正好老账新账一块算。于是公子遂立公孙敖的儿子榖为仲孙氏宗主[庆父行二,后人为仲氏;叔牙行三,后人为叔氏(叔孙和叔仲);季友行四,后人为季氏],公孙敖在莒国生了两个儿子后请求回国,公子遂勉强答应了,但禁止他参与政事。此时公孙兹也去世多年,仲孙氏宗主仲孙榖、叔孙氏宗主叔孙得臣、季氏宗主季孙行父都是公子遂的晚辈,没有能力与公子遂抗争。东门氏(公子遂封于东门)一家独大,前608年鲁文公去世,公子遂杀嫡(太子恶)立庶(鲁宣公),东门氏完全掌握了朝政。

那么这段时间的季孙行父表现如何呢?他非常清楚敌我力量对比。叔仲氏一心为国,先是阻止公子遂攻打公孙敖,后是反对公子遂杀嫡立庶,结果叔仲惠伯被公子遂杀死后直接扔马粪堆里;叔孙氏似乎专门负责打仗,远离行政,其实也是明哲保身;仲氏和公子遂对着干,结果公孙敖还没死就被儿子继承了爵位。这一切,季孙行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他只能无条件地支持公子遂,同时公子遂也需要有心腹。于是在公子遂的提携下,前621年,他就开始步入政坛,先后到陈国、晋国去访问。他了解到晋襄公病重,就让人请求先得到晋襄公的死讯再动身,这样就不至于带着彩礼出席葬礼。这都反映了他心思细致。六年后,季孙行父又主持修建从莒国抢过来的郓城。

前614年,郑穆公和鲁文公在棐地举行宴会,郑国代表公孙归生唱了《鸿雁》这首诗,意思是我们郑国的处境像一只孤雁一样可怜,以前是跟晋国后来投靠楚国,现在又不愿意跟楚国了,还望鲁国出面让晋国收留啊!季孙行父就唱了《四月》,意思是我们国家也是这种处境啊!其实就是假装推辞抬高自己。果然公孙归生又唱《载驰》,就直截了当地说小国有难,需要大国援救;这时候季孙行父不再装了,唱了《采薇》,意思是车马准备好了,我们还敢逗留吗?马上去晋国了!当时人开会特别喜欢唱歌,这些歌后来都被收入《诗经》中,由此可见季孙行父不但饱读诗书,而且善于外交辞令。两年之后,齐懿公攻打鲁国,季孙行父又先后出使晋国求援、出使齐国谈判,并预见齐懿公必定死于非命,之后齐懿公果然被大臣所杀。公子遂立鲁宣公后,为了取得齐国的支持,又派季孙行父出使齐国。

此外,我们之前讲莒国时提到,弑父奔鲁的莒太子仆被驱逐,而驱逐他的人就是季孙行父。至此,季孙行父已经把自己的形象刻画得非常完美,尽管他形象有所欠缺(秃子),但能展现出自己的能力与忠诚,同时又不违逆公子遂,可以说是个面面俱到的人物。前601年,公子遂病死,按资排辈这时最有资格的自然就是季孙行父,其他几位实力派是仲孙榖的儿子仲孙蔑、叔孙得臣的儿子叔孙侨如和公子遂的儿子公孙归父。季孙行父执政后很快发现了自己的处境,虽然自己位居政府一把手,但是在宣公眼中是不能和公孙归父相比的。

三思而后行

而公孙归父这个人偏偏也不是善茬,他比公子遂少了一丝沉稳,多了一丝尖锐。季孙行父不敢轻举妄动,不过他预感自己和公孙归父之间迟早有一场对决,一山不容二虎嘛。这段时间,季孙行父的活动明显少了,他不敢再乱出风头;相反公孙归父却相当活跃,齐国、楚国、晋国几个大国国君他都见了个遍,而除了访问外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借外国之手除去三桓(鲁桓公之后的仲氏、叔氏、季氏)。

在公孙归父眼里,三桓都是敌人。可见三桓此时已经有相当的实力,特别是季氏一直在韬光养晦地发展;公孙归父没有把这几个人当作朋友,说明季孙行父肯定在有意识地拉拢两家,利用同为桓族这层亲属关系抱团与东门氏对抗。“三”人齐心,其利断金。公孙归父不敢贸然向三桓宣战,只能寻找外部势力。他的想法是好的,前591年,他出使晋国请求除去三桓。可惜他没有预料到一件事:鲁宣公偏偏在这个时候死了!宣公一死,季孙行父扶立宣公子成公即位。成公还是个小孩子,季孙行父作为执政顺理成章地成了国家的实际领导人,他终于扬眉吐气宣布了公子遂杀嫡立庶的罪状,公孙归父回不了家,只能在齐国生根发芽。他后人在鲁国立子家氏,但越来越没落以致默默无闻。自此三桓专政的局面正式形成,季孙行父也深知不可能一家代鲁,所以之后都保持了三桓鼎足的局面。

公孙归父奔齐后,引导齐国进攻鲁国。前589年,齐国进攻鲁国,季孙行父联合晋国、卫国、曹国在鞍地打败齐顷公(见“萧国”)。战后季孙行父给自己修建了一个叫“武宫”的宫殿来彰显自己的武力,他开始敢表现出他的骄傲了。同时季孙行父也更改了公子遂时代倒向齐国的外交政策,而坚决支持晋国为盟主,此后他多次和晋国联系,包括预言晋景公之死、和晋国代表谈判不把汶阳之田还给齐国、唆使晋国合兵讨伐从吴的郯国,等等。在季孙行父高明的外交手腕下,鲁国成了晋国联盟中的二号大哥,自己也成了当时政坛的一颗政治明星。甚至连鲁成公的母亲穆姜也在朝堂上拜谢他的功劳。季孙行父有点像三国曹魏的司马懿,能力超群,阴谋争权,但本人也清楚自己没有篡夺的能力。不过,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殷素素说过,越漂亮的女人越不可信,穆姜作为太后应该有几分姿色,季孙行父是否应该相信她呢?

东门氏倒台之后,鲁国最强的是三桓,但三桓也不是铁板一块。仲氏宗主蔑和季孙行父关系较好,两人对于外结晋国匡正鲁室的目标都一致,但是叔孙氏宗主侨如则另有想法。这个叔孙侨如也是个奇男子,居然和太后穆姜勾搭上了,于是他产生利用这层关系消灭季氏、仲氏的想法。穆姜守寡多年,什么都依奸夫。终于在前575年,季孙行父几乎又遇到一次灭顶之灾。原来本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鲁成公本来要跟随晋国参与的,穆姜却要儿子下命令驱逐季孙行父和仲孙蔑,成公要求等他参战回来再说,这位老母居然非常愤怒地指着另两个儿子——公子偃、公子鉏威胁成公:“你要不同意,他们都可以是国君!”鲁成公已经在位十六年,他内心对于季孙行父是非常感激甚至有依赖的(包括之前穆姜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他不愿意听从母亲无理的请求;于是加强了宫室警卫,令仲孙蔑在宫中留守,自己带着季孙行父出发。

等鲁成公和晋厉公快要会合的时候,鄢陵之战已经结束了。叔孙侨如见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既然国君不肯赶季孙,就只能依靠晋国了!但问题是国君不配合,所以只能让晋国人反感国君!怎么办呢?他派人打点晋国负责联络东方诸侯的大夫郤犨,说:“我们国君是故意等待你们获胜才迟到呢!”这样一来,晋厉公自然认为鲁成公是个随风两边倒的货色,于是拒绝和鲁成公见面。然后叔孙侨如对郤犨说:“鲁国由季氏和仲氏主政,发号施令;就好比贵国有范氏和栾氏(说中郤犨心坎)。季、仲两人认为晋国的政令不能统一,所以他们不愿意服从,而宁愿侍奉齐国和楚国。晋国如果想让鲁国听自己的,请杀了行父,我再杀了蔑,鲁国就没有二心了,其他小国也没有二心了。”晋厉公听信了叔孙的谗言,将季孙行父扣押了起来。

鲁成公自然不乐意了,派子叔婴齐和郤犨交涉。郤犨许诺如果子叔婴齐配合除去季、仲,晋国将会提高对他的礼遇。但是人未必都是贪图利益的,子叔婴齐就是鲁室的大忠臣,他回答道:“如果除去这两人,这就是晋国要丢弃鲁国啊!他们是鲁国的社稷之臣,他们不在了敌人(齐国)就会灭亡鲁国了,那样鲁国也成为贵国的敌人了!”郤犨收了叔孙侨如的红包,也想收买子叔婴齐,又许诺给他封地。子叔婴齐说:“我是鲁国的小臣,怎么敢仗恃大国以求取丰厚的官禄?我奉命办事成功了,就是贵国给我最大的馈赠啊!” 子叔婴齐不肯让步又赖着不走,事情捅到叔孙侨如口中的“范氏和栾氏”那儿了。范燮对栾书说:“季孙氏在鲁国辅佐两任国君(宣公、成公),他的妾不穿丝绸,马不食精粮,难道不是忠臣?相信奸邪丢弃忠良,又怎么对付诸侯?子叔氏没有私心,拒绝他的请求就是丢弃善人啊!”栾书和季孙行父也有点类似,都是在国内声望极高,但又有一套厚黑的本领。

栾书一听就知道叔孙侨如的话完全是胡说八道,季孙行父是鲁成公的心腹,对鲁国亲附晋国明明是有功的。于是他同意范燮的意见,提请晋厉公赦免了季孙行父。鲁成公和季孙行父一回国就马上赶跑了叔孙侨如,立叔孙侨如弟弟豹为宗主。之后季孙行父又代表鲁成公和晋国代表郤犨结盟,稳固了国君和自己的地位,并杀了穆姜中意的儿子公子偃。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叔孙侨如真是人才,跑到齐国去又和齐灵公母亲声孟子通奸,后来跑到卫国去差点又勾搭上一个太后,真可谓是太后杀手。两年之后,鲁成公去世;季孙行父又立成公之子四岁的襄公为君,此时季孙已经是三朝老臣,地位更加牢固。出于对穆姜的不满,在太后齐姜死后,他甚至抢了穆姜给自己准备的棺木来安葬齐姜。

鲁襄公五年(前568),季孙行父去世。《左传》的作者说:“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藏金玉,无重器备,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相三君矣,而无私积,可不谓忠乎?”这句话的评论算是中肯,认为尽管季孙行父会阴谋手段、会为后人谋利,但不可否认他在本人执政的时代鲁国是比较安定富强的。如果他被公孙归父或者叔孙侨如干掉,那后人更会称其为忠臣了,问题就是他的后代在鲁国几乎篡夺了君位,而他又是后代坐大的关键人物,所以就显得像曹操、司马懿了。至于他迎合公子遂杀嫡立庶,只能认为他擅长明哲保身,而难以认定其是奸臣。季孙行父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人又称其为季文子;他的儿子季孙宿接替,即季武子。季孙宿比起其父能力不足,贪心尤甚,他秉持了父亲亲近晋国和团结三桓的政策,同时想方设法在国内为自己捞取利益。

作三军

前562年,季孙宿推行了一项影响鲁国政治的政策——作三军。他公然将原由鲁君掌握的上下两军变为上中下三军,由三桓出面各掌一军,也就是分割了国家的部队,夺取了最高军事领导权,并将自己的私人军队并入国家军队中。叔孙豹一开始表示反对,但惧怕季孙宿最后也只得答应了。取得军权的季孙宿更是肆无忌惮。前554年,季孙宿把跟随晋国讨伐齐国得到的兵器铸造成大钟,来夸耀自己的战功;前552年,邾国的大夫庶其带着土地投奔鲁国,季孙宿把鲁国公主嫁给他;这两件事都得到大夫臧纥的诟病。后来臧纥攻打邾国失败,被鲁国人嘲笑为侏儒,怀疑就是出自季孙宿的编派。不过整体来说,季孙宿还是比较信任臧纥的,臧纥也以贤能闻名于鲁国。季孙宿立储事件就是靠他支持,但他也因此丢了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