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家居家庭主妇“经济学”
3079900000056

第56章 孩子的零花钱要计划——预期

罗小曼的精明能干在她那个圈子里是小有名气,像理财这种比较专业的问题大家自然会去找专家咨询,但持家、消费购物或是教育孩子这些女人既擅长又关心的事,她可是大家的“诸葛亮”,时常会有人来咨询她。罗小曼天生热心,从来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过在这些交流中,她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教学相长那句话在她身上可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同事赵小玲最近就为孩子的零花钱问题烦心,倒不是她给不起孩子零花钱,只是孩子才8岁,就开始会用零花钱了,而且经常是零花钱不够用,她不知道这样给下去行不行,怕因为零花钱的问题影响了孩子的行为规范。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赵小玲周末晚上特意来到罗小曼的家里讨论这个问题。听完了她的介绍后,罗小曼说:“其实给孩子零花钱,除了让孩子学会用钱之外,至少还有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可以培养孩子的经济意识,二是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三是引导孩子懂得钱的价值和功能。”

赵小玲说:“想的就是比我多,但具体怎么做呢?”

罗小曼说:“你我都是学过经济学的人,其实经济学里有个词用到小孩子花零花钱的解释上很有用,那就是‘预期’。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政策制定者为了达到某种经济效果,往往会给出一些信号,让民众朝着某一个方向预期,从而使得政策发挥应有的效果。要是没有‘预期’的话,很多政策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凌若晗说:“那‘预期’用到孩子教育上,就是什么都从潜意识的角度去培养,孩子有了预期就会在潜意识里按照预期有相应的计划和行动,是这样吗?但具体的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罗小曼说:“先别着急,先听我讲个小故事。小李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对零花钱的用途有个自己的规划,特意在两次用不同的方式给孩子零花钱。第一个周末,小李给儿子5元零花钱,让他出去买东西,并告诉他,回来后剩余的零花钱要上交,结果这天儿子回来,上交了两毛钱。第二个周末,小李又给儿子5元零花钱,并且告诉他,随便怎么用,多余的你自己留着,结果他发现,儿子这个周末回来后还剩下5元钱。小李的儿子为什么会把5元钱留下来不用呢?”

赵小玲说:“他有别的用途呗。”

罗小曼说:对,如果你给他独立支配的权力,他就知道计划着如何用这个零花钱。我们要用‘预期’引导好孩子用好零花钱,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

(1)我们要按自己的计划而不能随心所欲地给孩子零花钱,否则我们给的时候节奏很乱,孩子必然用的很乱。我们最好在每个星期的固定一天给孩子相同数量的零花钱,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这样,孩子对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得到多少零花钱有个预期,他就可以很好地计划自己的零花钱该怎么花。

(2)在零花钱的使用上可以培养孩子的财务责任。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长大后财务责任是一定要面对的,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有这个‘预期’,将来要独立承担财务责任。因此在孩子的一些消费行为上,家长可以不予帮助,让孩子通过规划自己的零花钱来解决消费难题,从而培养孩子的财务责任。

(3)通过孩子使用零花钱的过程,引导孩子懂得钱的价值和功能。要让孩子知道,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可以帮助人,但也要让孩子知道,有些东西是钱买不到的,钱不是万能的。家长只有先有这些预期目标,才能正确地将孩子引向预期的发展方向。

赵小玲说:“听你这么一说,还真是很有道理,最主要的是我们事先必须有个预期。我想不仅是孩子的零花钱,我们大人有时候也要对未来有个预期啊。”

凌若晗说:“是啊,预期不仅在经济学上或者在教育小孩方面发挥作用,生活中很多地方也都受预期的影响。例如,我们预期改革开放政策一百年不变,才可以安心地投资创业;我们预期股票上涨,才会投资股市;美国的银行在给医学系、法律系学生贷款时最慷慨,原因也正在于预期这些学生将来收入一定没问题;我们预期所在的行业未来发展前景不看好,我们就会提前跳槽,可以说,预期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所不在。”

相对于预期在生活中的常见性,经济学上还有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是美国的一种资产阶级经济学理论,因在经济分析中假定经济行为的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而得名。理性预期的思想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穆思在《合理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提出,7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的卢卡斯和明尼苏达大学的萨金特和华莱士等人做出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形成理性预期学派。

理性预期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之上:①每个经济行为主体对未来事件的预期是合乎理性的。也就是说,消费者把获得消费的最大效用作为行动准则,生产者把利润最大化作为行动准则,任何经济行为主体进行当前决策时所预料的未来会有的情况,总是完全准确地符合未来实际发生的情况。②只要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各种产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就都会通过供求变动,最终使各自的供求达到均衡。此时也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实际存在的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及自愿失业。这种劳动的供给和需求相一致的就业量所决定的就业率被称为自然就业率。理性预期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有使就业量等于或趋向于自然率的趋势。根据这种理论,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如凯恩斯主义所说的交替关系。宏观经济政策仅在具有突如其来的性质,因而使人们预期失误的条件下才会取得期望的结果。如果假定政府的政策是有规则的,人们会准确预料应有的结果,从而会采取相应措施抵消政府政策的作用。

根据理性预期理论,政府应放弃实行相机抉择的财政金融政策,应把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目标放在防止和减少通货膨胀而不是失业上,把最理想的物价水平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