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白话全译
3080400000019

第19章 李代桃僵(1)

原典势必有损,损阴以益阳。

译文当局势发展到不得不遭受损失时,就舍弃次要利益,以保全重要利益的增值。

解读“李代桃僵”原意是指李树代替桃树受虫蛀,用来比喻兄弟休戚与共的情谊。后来引申为相互替代、代人受过等行为。此计中“李”是牺牲方,“桃”指受保全方。“桃”、“李”能相互替代,而“桃”比“李”更具重要性。

作为敌战计,是一计借助某种手段,以一种事物的损失、牺牲,换取另一种事物的安全、成功的谋略。两军对敌,各有长短、优劣,相持不下。而长短、优劣有可能不断交叉突现。无论是哪一方,都很难取得全胜。决定胜负的,虽在于长短之比较,但也不全然。自古以来,就有以弱胜强、以短克长、以劣取优的战例,其胜之秘诀,在用谋设计。

而政治舞台或商业竞争中两军对垒时,想绝对地获益往往也不现实,很多时候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此时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顾大局,看长远,保大利。指挥者要胸怀全局,善于用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

而在理解、实施“李代桃僵”计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和善于把握几个方面。

第一,高瞻远瞩,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决断的魄力,这是运用此计的先决条件。不懂得取舍,被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所累,往往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失去许多大好时机。

第二,“李代桃僵”之计,其深意在舍小取大,吃小亏占大便宜。是为了通过某种人为转换,取得优势和胜利而设的策略。因此,“舍”要真舍,“吃小亏”也须是真吃,要能忍痛割爱,才能引对方上钩。舍不了小,吃不了小亏,是取不了“大”,占不了“便宜”的。

第三,“李代桃僵”之计,其真谛在“代”上。因而运用此计时,必须对“代”的问题深思熟虑:谁代,谁能代,用谁去代最好,如何代等等。对这些问题都要周全谋划,做出策略。如田忌赛马,精心筹划才能稳操胜券。

第四,“李代桃僵”之计,一般都运用于局势发展到必然有损失时。不失小,便失大,不能舍弃局部,就得全盘皆输。对方瞄准的本身就是你的全局,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搞垮你、歼灭你,让你无法保全。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你还不能认清局势,犹犹豫豫,瞻前顾后,就正中对方下怀了。这说明欲用此计,核心是“舍”,要会舍,善舍,以“舍”保平安。

第五,要谨防对方对我运用此计。如果无原则地承揽别人的过错,很容易被利用,成为别人的挡箭牌,替罪羊。所以,在包揽罪过时,要分清对象,最好非己之过不要去揽,以防做出无谓的牺牲。同时,争执是非之地不要久留,以防被人栽赃、嫁祸。而承受了不白之冤一定要及时申诉。因为蒙冤的背后肯定有另一个人逍遥法外,幸灾乐祸。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做了替罪羊时,要奋起反抗,不可忍耐,不必无缘无故代人受过。

智慧典例

丘吉尔丢卒保车

“李代桃僵”之计,被人们广泛地运用于近代战争中。

丘吉尔

1940年11月12日上午,德国空军接到了代号为“月光奏鸣曲”的命令——对英国考文垂市进行大规模的轰炸作战。

11月14日晚上7时5分,英国考文垂市市民正在忙碌地准备晚餐,忽然空袭警报齐鸣。5分钟后,伴随着嗡嗡的响声,***德国的“海因克尔”飞机已飞抵月光皎洁的城市上空。接着,长达十小时的轰炸将数千枚炸弹抛向考文垂市,人员死伤不计其数,整个城市顿时面目全非。

而其实,在考文垂市被轰炸的48小时前,英国情报机构的“超级机密”密码机就已经成功地破译了德军的这次轰炸命令。英军详细掌握了德国轰炸考文垂市的具体地点和空袭时将采用的战术及飞行路线。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接到这一情报后,也采取了一定的行动:立即召集军事高官讨论对策。会议讨论的结果,却是不做任何抵御,任凭德国人轰炸。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英国情报部门为了能够破译德国参谋总部“哑谜”密码机所发出的电文,以便随时掌握德国的行动计划,几经周折,不惜重金收买了参与制作这一密码机的波兰籍工程师理查德·莱温斯顿。随后,他仿造德国的“哑谜”密码机,为英国研制成功了能破译德国密码的“超级密码机”。英国情报部正是通过这一密码机,获悉了德国轰炸考文垂市的全部计划。

而英国政府认为,如果他们根据这一情报,马上对考文垂市采取特殊的防御措施,德国人就会觉察他们的密码可能已经被破译,从而更换一种新的密码系统。那样,英国人就将前功尽弃。因此,丘吉尔忍痛决定,对考文垂市民不发布预告,甚至连老弱病残都不协助撤退。

事实证明,丘吉尔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在随后保卫英伦三岛的持久战中,“超级机密”截获的情报在战争全局中所起到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一个考文垂市。

“李代桃僵”,就是要长于规划,敢于承受小的损失。丘吉尔就这样以一个小城市为代价,蒙蔽了德军,换取了后续战争中的全局胜利。看来,为了最后的胜利而牺牲眼前的胜利,是值得的。

黑海舰队忍痛自沉

“李代桃僵”之计主张,忍痛割爱才能避免全盘皆输。形势所迫时,做弃小取大的决定也是需要勇气的。

1918年初,帝国主义为了扼杀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联手对其发动了武装干涉,并很快攻占了前苏联的大片领土。4月25日,德军入侵克里米亚半岛,将予以反击的前苏联黑海舰队围困在了塞瓦斯托波尔港内。几天后,黑海舰队奉命冒险突围,不料德军占据在港口的制高点,以密集的火力向前苏联战舰射击。苏军遭受攻击的两艘战舰侥幸逃脱,其余的战舰被迫退回港内。

5月上旬,迫于形势,黑海舰队全体转移到了塞瓦斯托波尔港内侧的一个小军港里。由于小军港无法满足70多艘战舰的物资供应,不久,2 000多名官兵身陷绝境。而此时,前苏联全线吃紧,无法抽调军事力量援助黑海舰队。气势汹汹的德军趁机对苏军下达最后通牒,声称如果黑海舰队不全体投降,就马上对其发动毁灭性的攻击。

黑海舰队

列宁立即召集前苏联政府的所有高级领导人紧急磋商,制定对策。很多人主张:黑海舰队应就地坚守,与德军决一死战。列宁则认为,英勇善战的黑海舰队官兵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目前这种形势下,如果与敌人硬拼,结果必然是舰队官兵全部献身,而战舰沦为德军的战利品。与其这样,不如放弃反抗,保全舰队的广大官兵,避免无谓的牺牲。同时,让官兵亲自毁掉战舰,不让它们落入敌手,成为敌人攻击前苏联的武器。在列宁的坚决主张之下,前苏联政府最终做出了大胆的决定:让黑海舰队全部自沉。

6月18日,黑海舰队2 000多名官兵巧妙脱险。在离开以前,他们炸毁了战舰,黑海舰队70多艘战舰全部自毁沉没。德军发动进攻后,却只见到黑海舰队官兵遗弃在岸上的少量物资没备,连一艘可以使用的舰船都没有找到,大失所望。

在当时紧迫的情况下,黑海舰队势必要亡。要么沉于海,要么陷于敌手。自沉舰队,对于苏军来说,固有不舍,但不沉不但救不了军队,舰船落入敌手害处会更大。苏联政府“李代桃僵”的决策,不仅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军队的力量,还使敌人没有丝毫便宜可得,可谓英明。

洛克菲勒弃名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