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田园茶香之天价医妃
3083100000133

第133章 二吃货桃林烤肉(2)

如今病情好转,那灵药的效果也显现了出来,整个人竟然比之前年轻得多了。

她忍不住笑道:“瞧我,上了年纪,眼神也不好,天天对着镜子竟也没发现。”

“娘,纯阳观究竟有什么灵丹妙药,居然这样有效。”墨阳满心欢喜,“儿子要好好感谢观主老神仙,多捐香火钱。”

大环在旁边急忙道:“世子,奴婢说这话您别不信,治好王妃的竟然是个只有七岁的小姑娘。别瞧她年纪小,却是观主老神仙的师侄,奴婢仔细问过,这位小神医可是白云观诸葛观主的关门徒弟呢!”

成王常年驻守在边关,成王妃也一直跟随着夫君,直到去年因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才回了京城。

墨阳本想请诸葛元英给母亲瞧病,结果去预约的时候却被告知说诸葛元英不在香山,而是去了纯阳观,这才又把成王妃送来纯阳观。

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见到住在陆家,说是要保密此事的诸葛元英,就只吃了几次药膳,没想到只是几次药膳却也大大起了效果,这才第二次把王妃送到纯阳观来。

结果又跟诸葛元英错过了。

上官风一向看墨阳很顺眼,就写信给诸葛元英说了此事。他们门派自有一种传递消息的方式,速度很快,当晚就接到了回信,上面说让陆金瑶负责给成王妃瞧病。

这一方面,是诸葛元英对陆金瑶医术的认可,另一方面,也存了考察陆金瑶的心思。

陆金瑶果然没有辜负诸葛元英的期望,药到病除。要不是成王妃的病多年缠身,去时如抽丝,起码能好个一半。

自然,开药的人医术高明,用的药材、食材也都是灵物,这才能够如此有效。

墨阳闻言,脸上果然露出了吃惊的神色:“七岁的小神医?”

他有心不相信,可是人家的治疗成果所有人都看得到,再加上听说是诸葛元英的徒弟,想来应该是错不了的。

成王妃笑道:“阳儿,你还别不相信,上回户部尚书家的小儿子发烧不止,太医都说无计可施了,结果请去仁和堂的大夫,吃了一味药立刻就退烧的事情你还记得吗。”

墨阳自然是记得这件事的,户部尚书老来得子,那真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当成眼珠子一般来疼爱。

上次那孩子不知怎么的发烧不止,连夜请了太医去瞧病,都摇头让做好心理准备,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户部尚书直接请了假。

后来户部尚书听手下人说仁和堂有神药能退烧,本着死马当活马医的想法,请来了仁和堂的大夫,只用了一味药,唤作“陆氏退烧粉”,立刻退烧了。

这件事情当时在京城的权贵圈中还讨论了好一阵。

“这退烧药就是那位小神医发明的。”成王妃笑道。

墨阳这才彻底相信,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情。

“既是如此,待会儿我可要去好好谢谢这位小神医……”

陆金瑶现在正在搭一个烤肉架子。

纯阳观是清静之地,不许烤肉,陆金瑶就跟小道士跑到纯阳观后门不远的地方去。

她本来打算在县城开烤肉店,但是想用烤肉网来烤肉,而不是传统的方法。

在前世,烤肉店里用的都是烤肉网,材质有镀锌铁丝、镀锌钢丝、不锈钢。

这些材料,她肯定是弄不到的,就想用别的办法来制作。

其实用铁来制作烤网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又要刷油,又要清洗什么的,很快就会报废,不卫生。

而且铁导热,一不小心碰到那可不是好玩的,还容易因为高温而变形,不是最好的选择。

陆金瑶就在想用一些东西来代替。

没想到百香竹再次派上了用场。

她本来只想试一试,毕竟百香竹的枝干可以做成暖气管道,就带着双生精灵把一颗百香竹给劈开,都做成细细的条状,再拼起来,放在一个架子上,下面放上炭火,把肉、蔬菜放在网上烤了一下,没想到味道还不错。

百香竹本身的香气会渗进肉里,使得肉更加有弹性,还有一股甜甜的味道。不仅如此,百香竹就算被火烤也不会变形,不会留下熏烤的痕迹,而且还很好清洗,没有比这更好用的东西了。

至于烤肉时候铺的油纸,其实不用也没什么问题,因为百香竹都很干净。

结果陆金瑶昨天晚上在空间里吃了一肚子的烤肉,肚子鼓鼓的,最后还是吃了消食片才消化掉了。

唯一的遗憾就是酱料、饮料不足,所以吃的不是特别满意。陆金瑶最喜欢韩式烤肉酱,大酱、辣椒酱都很喜欢。

其实大酱有材料就能做,辣椒酱也是一样,可是陆金瑶嫌麻烦……毕竟哪有吃烤肉的时候现去做酱料的。

所以这次只能稍微遗憾一点了。

如果空间里能给她提供各种成品酱料、香辛料的话,一定能做出更多好吃的东西来。

陆金瑶向来不是吃独食的人,有了什么好吃的东西一定会跟旁人分享。

当然了,这个旁人说的是她的亲朋好友,可不是陌生人。

因此早上吃过早饭后,她就拉着小道士跑去了后山一片桃花林,让小道士去厨房拿几个盘子和碗来,她负责动手搭烤肉架子。

烤肉这种东西自古就有,本是古老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食品,曾被称作帐篷食品,后来作为宫廷的一种美味而跻身于大雅之堂。

《明宫史·饮食好尚》中就有“凡遇雪,则暖室赏梅,吃灸羊肉”的记载。这里说的“灸羊肉”就是烤羊肉。

最早的烤肉,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方块,用葱花、盐、豉汁稍浸一会儿再行烤制。

在陆金瑶的前世,清初时代中期,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烤肉技术日臻完美。

道光二十五年,诗人杨静亭《都门杂味》中赞道:“严冬烤肉味堪饕,大酒缸前围一遭。火炙最宜生嗜嫩,雪天争得醉烧刀。”

而在清朝康熙二十五年,就已经有店主带着伙计,手推小车,上置烤肉炙子,在宣武门到西革一带沿街售卖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