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受益一生的44种思维方法
3088800000019

第19章 概念联想式训练法

培养和训练联想能力一般采用“概念联想法”的方式来进行。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人们经常使用的思维单元,而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了客观事物之间的常见的关系,这就为开展概念联想法创造了条件。

联想可以在特定的对象中进行,也可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还可以进行无限的自由联想。而且这些联想都可以产生出新的创造性设想,获得创造的成功。

我们还可从联想的不同类型,发现不同的联想方法,去进行发现、发明和创造。联想的方法一般为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和强制联想。例如:

对比联想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强制联想

接近联想法

发明者在时间、空间上联想到比较接近的事物,从而设计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接近联想法。例如:

小足球运动生产小足球

眼核能的产生?演1939年,德国化学家哈思和奥地利物理学家麦特纳宣布一项重大发现:中子在粒子加速器中轰击铀所产生的现象。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为了逃避法西斯政权的统治,流亡美国。费米运用接近联想法,由上述重大发现进行接近联想,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一个石墨块反应堆,于1942年12月2日,使此反应堆里的中子引起裂变,从而产生核能。

对比联想法

发明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跟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从而设计出新的发明项目,这就叫做对比联想法。

发明者在进行联想构思时,联想构思的结果可能是已有的发明项目;也可能是有意义的新发明项目;也许是无意义的联想。

由某一事物的感知和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叫做对比联想。例如:黑与白;大与小;水与火;黑暗与光明;温暖与寒冷。每对既有共性,又具有个性。

例如黑暗亮度小,光明亮度大,都是表示亮度。对比联想具有背逆性。这里用了逆向思维。对比联想还具有挑战性。逆向思维有时能得出荒谬的结论,例如吸鸦片有害人的健康,而用鸦片有时能给人治病,这二者也是对比联想关系。

对比联想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①从性质属性的对立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眼圆珠笔的改进?演日本的中田藤三郎关于圆珠笔的改进就是从属性对立的角度进行思考才获得成功的。1945年圆珠笔问世,写20万字后漏油,改进后制成的笔,书写20万字后,恰好油被使用完,就把圆珠笔扔掉。这里就运用了对比联想法。

②从优缺点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发明者在从事发明设计时,既看到优点,看到长处,又要想到缺点,想到短处,反之亦然。

眼铜的氢脆现象?演铜的氢脆现象使铜器件产生缝隙,令人讨厌。铜发生氢脆的机理是:铜在500℃左右处于还原性气氛中时,铜中的氧化物被氢脆无疑是一个缺点,人们想方设法去克服它。可是有人却偏偏把它看成是优点加以利用,这就是制造铜粉技术的发明。用机械粉碎法制铜粉相当困难,在粉碎铜屑时,铜屑总是变成箔状。把铜置于氢气流中,加热到500~600℃,时间为1~2小时,使铜屑充分氢脆,再经球磨机粉碎,合格铜粉就制成了。

这里就运用了对比联想。

③从结构颠倒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从空间考虑,前后、左右、上下、大小的结构,颠倒着进行联想。例如,中国的数学家史丰收就是运用此种对比联想。一般人进行数学运算都是从右至左、从小到大进行运算,史丰收运用对比联想,反其道而行之,从左至右、从大到小来进行运算,运算速度大大加快。

再者,日本索尼公司的工程师,运用对比联想,由大彩电开始进行对比联想,制成薄型袖珍电视机,显像管只有165毫米。

④从物态变化角度进行对比联想

即看到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时,联想与之相反的变化。

石墨变金刚石18世纪,拉瓦把金刚石煅烧成CO2的实验,证明了金刚石的成分是碳。1799年,摩尔沃成功地把金刚石转化为石墨。金刚石既然能够转变为石墨,用对比联想来考虑,那么反过来石墨能不能转变成金刚石呢?后来终于用石墨制成了金刚石。

相似联想法

这是对相似事物的联想,又可称类似联想,这种联想也可运用到创造发明过程中来。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运用相似联想法,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通讯卫星;这颗卫星就是世界上第一艘太空船。

自由联想法

这是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一种不受任何限制的联想。这种联想成功的概率比较低,大都能产生许多出奇的设想,但难以都成功,可有时也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创造效果。

眼发现微生物?演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就曾从自由联想中,发现了微生物。那是1675年的一天,天上下着细雨,列文虎克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眼睛累得酸痛,便走到屋檐下休息。他看着那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思考着刚才观察的结果,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在这清洁透明的雨水里,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呢?于是,他拿起滴管取来一些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没想到,竟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在显微镜下游动。他高兴极了,但他并不轻信刚才看到的结果,又在露天下接了几次雨水,却没有发现“小动物”。过几天后,他再接雨水观察,又发现了许多“小动物”,于是,他又广泛地观察,发现“小动物”在地上有,空气里也有,到处都有,只是不同的地方“小动物”的形状不同。活动方式不同而已罢了。

列文虎克发现的这些“小动物”,就是微生物。这一发现,打开了自然界一扇神秘的窗户,揭示了生命的新篇章。列文虎克正是通过自由联想而获得这一发现的。

强制联想法

它是与自由联想相对而言的,是对事物有限制的联想。这限制包括同义、反义、部分和整体等规则。一般的创造活动,都鼓励自由联想,这样可以引起联想的连锁反应,容易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但是,具体要解决某一个问题,有目的地去发展某种产品,也可采用强制联想,让人们集中全部精力,在一定的控制范围内去进行联想,也能有所发明和创造,在创造活动中,这类创造发明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例如,曹植所作的七步诗。

联想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还可以从对象的因果联系上去进行联想,也可依据事物的同类原则去进行联想,还可以从事物之间相关特性去进行联想。各种各样的联想方法都是可以产生出创造性设想的,获得创造的成功。这里关键不是运用哪一种联想方法,而关键在于,我们要解决什么问题?需要进行什么创造?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或者什么样的预期目的都没有,只是想有所创造发明。那么,我们就应根据各自的不同要求和想法,有意地或无意地去进行联想,从联想产生的设想中去获得创造成功。

所谓剩余法指的是:如果某一复合现象是由另一复合原因所引起的,那么,把其中确认有因果联系的部分减去,则剩下的部分也必然有因果联系。

剩余法的基本规则是:从一个现象中除去通过先前归纳法已知为某些前件可理解为被研究的某些复杂现象的一部分?结果的那些部分,该现象的剩余部分便是其余那些前件的结果。

剩余法的推理形式如下:

被研究的复杂现象:a、b、c、d

现象的复杂原因:A、B、C、D

已知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所以,A是a的原因。

天文学上用剩余法帮助发现新行星

自然科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例子:1846年前,一些天文学家在观察天王星的运行轨道时,发现它的运行轨道和按照已知行星的引力计算出来的它应运行的轨道不同——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偏离。经过观察分析,知道其他几方面的偏离是由已知的其他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而另一方面的偏离则原因不明。这时天文学家就考虑到:既然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种偏离是由相关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现在又知其中的几方面偏离是由另几颗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那么,剩下的一处偏离必然是由另一个未知的行星的引力所引起的。后来有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并据此推算出了这个未知行星的位置。1846年按照这个推算的位置进行观察,果然发现了一颗新的行星——海王星。

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剩余法的明显运用。就这个例子来说,复合现象指天王星运行轨道的各处偏离设为甲、乙、丙、丁四处偏离?,复合原因指各行星对天王星的引力设为A、B、C、D四颗行星?,通过观察,已经知道偏离甲由行星A所引起,偏离乙由行星B所引起,偏离丙由行星C所引起。那么剩下的部分,即偏离丁必为未知行星D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