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FBI沟通术
3107300000003

第3章 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看FBI如何与对方进行“思考性沟通”(2)

3.FBI独特的非语言沟通的方式

“非语言沟通”是研究者们新引入的概念,但实际上,“非语言沟通”却是先于人类的“语言沟通”而存在的。人们在没有掌握“语言”这一个交流工具之前,就已经开始用自己的肢体、形态来表达自我感受了。FBI在“非语言沟通”上,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也分毫不过。前FBI探员乔·纳瓦罗对非语言沟通有着深刻的认识,他退役之后当了棋牌教练,专门从一些旁枝末节来推敲一个人的真实想法。他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非语言性交流的重要性甚至比语言性交流要大得多。如此,医护人员在工作的时候都要穿上白色的工作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非语言性交流,他们在传达自己是安全、卫生的。其中,广义的非语言沟通包括肢体语言、形体距离、身体接触等。

纳瓦罗认为,肢体语言占据着非语言沟通的主体部分,在他担任FBI探员的25年里,他充分利用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纳瓦罗就曾接手过一起被人津津乐道的案子。简单说来,就是犯罪嫌疑人犯下了言行不一的错误:嫌疑人声称自己沿着道路向左一拐,直接回到了家中,但是他同时做出了一个向右拐的手势。道路右侧,正是案发现场,纳瓦罗立刻对这个滴水不漏的小伙子展开了凌厉的攻势,最终,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在FBI看来,嫌疑人的肢体语言没有跟上他大脑思考的步伐,所以做出了南辕北辙的姿势。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肢体语言同自己的言语产生背离的时候,他很有可能就在说谎。不光是纳瓦罗,其他FBI探员也都精于此道并且乐此不疲。通常情况下,FBI注重的肢体语言有以下几种:

(1)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人们都喜欢通过眼神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传统观点认为,敢于直视责难的眼神就可以证明一个人的清白无辜。但是经过FBI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说谎者都会遮遮掩掩、目光游离。朴次茅斯大学的研究者们还发现,如果犯罪分子正在编织谎言的话,他会尽量使自己处于一个静止状态,包括眼皮眨动、瞳孔移动等。因此,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在说谎的时候,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将会降低5次左右。另外,FBI还沿用了生理学家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眼珠偏向右上方,那么他很有可能就在撒谎。这些隐秘的交流技巧使美国警察受益匪浅,并且对他们侦破案件、调查取证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此外,FBI同自己的伙伴以及线人之间也会有丰富的眼神交流。一名叫做拉希德·布鲁多斯的FBI特工就从朋友的眼神中觉察到了异样,从而顺利逃出了困境。

“当时杰里微笑着坐在凳子上,我装做无所事事的样子靠近了他,但我注意到,他的眼睛的眨动幅度与以往不同。如果说普通人眨眼只需要0.1秒的话,那么,他眨一次眼就需要0.5秒左右。我意识到了其中的危险,于是就漫不经心地转开了。后来我才知道,杰里已经被识破了。而在他的暗示之下,我才没有暴露自己。”

纳瓦罗也在他的书中提到了眼神的“隔断效应”,就是人们在看到让自己恐惧的事物时,会选择延长自己眼睛闭合的时间长度,而这一点是受大脑边缘系统控制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隔断效应”更多的是一种自欺欺人,虽然它根本不能改变外界发生的一切,但这却是脱离了人控制之外的必然反应。

(2)面部表情

人在紧张的时候,其面部往往会发生一些可见性的变化,比如“脸红”、“肌肉抽搐”等。因此,FBI也非常注意对方的面部表情变化。一般来说,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在外界发生变化的时候,会针对这些变化有一个相应的反应,而部分狡猾的犯罪分子则可以跳出这个框架,欺骗警察。因此,在和犯罪分子打交道的时候,FBI通常会掩饰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动机,当对方降低了警觉之后,再暗中记录下这个人的表情变化。在1963年,FBI就成功指认了一名叫做马杜罗·赫兹的毒贩子。事情是这样的:FBI探员假装成一名过路人,谎称自己的车子需要加水,就这样和赫兹搭起了讪。当那名FBI探员提到“美国南部毒品交易泛滥、政府正在派出大批警力前往惩治”的时候,赫兹脸上突然一红一白的,人们知道,“毒品”和“警察”这些字眼让赫兹很不舒服,也正是这样的表现使赫兹暴露了自己,并将自己投入了大牢。

另外,FBI在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还会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是否对称来评判这个人。FBI专家认为,人的大脑分为两个半球,左脑主控语言和逻辑,右脑主控图片处理。两边主管方向不同,反应速度也就会出现偏差,尤其是当一个人“言不由衷”的时候,他的面部表情就会很僵硬,比如,一个人在笑的时候,嘴角咧向一边,就说明他是装出来的,实际上他并没有接受到让自己开心的信息。

另外,眉毛、嘴唇都是FBI评判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依据。纳瓦罗说:“如果一个人抿着嘴唇,那么就代表他对眼下的事情持否定态度。眉毛同眼眶之间的距离同样也可以暴露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这个距离变大,那么这个人就是高兴的;如果缩小,就表示他心情失落、生气,甚至是愤怒。”

(3)手臂

在FBI看来,上肢动作可以传递出的信息大多是一种显性的,所以相对而言,要想从上肢动作去观察一个嫌疑人的一举一动还是比较困难的。更多的时候,FBI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较为隐秘的手指上。

FBI发现,如果一个人在双手插兜并将自己的大拇指外露时,那么这个人就是无比自信、感情外化的。相反,那些喜欢将自己的大拇指藏在裤子口袋而将其他四指外露的人,就会显得心事重重、不好交往。

另外,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两只手叠成一个“搭帐篷”状态的时候,也表明这个人正处于一种强烈的自信状态之中。可以说,FBI在面对自己的同事和上下级的时候,是很注重这一点的。埃德加·胡佛是一个专权的领导,他从不喜欢看到下属们在自己面前做出这样一个张扬的手势来,因为他觉得那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

纳瓦罗认为,正常垂下手臂的人是放松的,而将双臂放在身前或者身后的人,都表示在对外传递着有一种“拒绝”意思的信息。当然,这其中的拒绝也是有区别的,相对而言,将手臂前置的人警觉性稍微高一点,比如说,那些双臂抱胸的人,很可能就处于矛盾的劣势一方,他通过拒绝别人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而将手臂背在身后的人则展示出了一种无所畏惧的挑战姿态:既不欢迎你,也不理睬你!

(4)脚部

FBI认为,一个人的脚部其实是最容易暴露他真实目标的地方。简单来说,脚部会将一个人脑海当中设计、玩味的下一个目标统统展示出来。FBI资深探员尼古拉斯·马奇就给我们讲述了他自己的一个经历。

“当时我从远处看见了自己的上级巴克斯特先生,他背对着我,正在和一个朋友谈话,我快步走过去,向巴克斯特先生问好,而后巴克斯特先生也笑眯眯地回过头来,向我打招呼。”

但是巴克斯特并没有挪动自己的腿脚,只是扭动了上半身来回应马奇,此时马奇知道,对方并不希望他介入这次谈话。

“如果他欢迎我的到来的话,他就会挪动双腿,将两个脚尖指向我,虽然他很友好地冲我微笑,但是我看见他的脚却死死地贴住地面,于是我知趣地走开了。”

确实如此,一个人的脚尖朝向最容易反映出这个人实际想要去的地方。因此,FBI在同其他人打交道的时候也会注意这个问题。

“如果谈话对象说自己不会走,但是他的脚却扭转了过去,指向门的方向,那么我就知道,他实际上已经不愿意继续交谈下去了。”

除了脚尖以外,大腿也是暴露一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点。在纳瓦罗看来,那些跷起二郎腿并且将自己的大腿高高叠起,横贯在对方面前的人,也表达出了拒绝交流的姿态。这种姿势就好像是给谈话双方树立起了一道无形的屏障,表示“我不想让你靠近我”。

可见,非语言沟通能够更多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然,只有认真观察,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4.FBI的沟通秘诀:行为比语言更重要

通常来说,语言的传递是超视距的,正所谓“眼见为实”,只有真正映入眼帘的事物才具备更高的可信度。而FBI也相信这一点,所以他们从来不单纯地相信语言,因为不管是从行为上还是从精神上来看那都是可以造假的。

按照沟通的种类来划分,行为属于“非语言沟通”。不管是同犯罪分子还是同普通百姓进行交流,“非语言沟通”的可信度都要大许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为更加真实

如果有人说自己可以举起300千克的石头,估计很多人都会嘲笑他;假如这个人说完这句话后真的举起了石头,那么也就不会有人再怀疑他了。可见,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行为才是板上钉钉的硬道理。FBI经常需要和一些狡猾透顶的犯罪分子打交道,所以更注重实物上的证据,也就是行为。1985年,CIA特工爱德华·李·霍华德的叛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当时美国警察已经注意到了霍华德蠢蠢欲动的迹象,于是派出了两名干练特工专门监视霍华德的一举一动。但是这两名特工并没有将任务执行得很彻底,他们没有看见霍华德的真身,只是隐隐约约隔着玻璃看见霍华德的轿车中坐着两个人——一个是霍华德的妻子玛丽,另一个实际上是伪装成霍华德本人的人体模具。后来,他们又监听到了一段霍华德打给朋友的电话,于是他们以为对方还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但事实上,那通电话是玛丽拨打的——她放了一段提前录制好的磁带。

所以说,语言交流的“可伪装性”更高,人们操作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如果有人想要将一个动作也伪装起来,那么难度就比较大了。

(2)行为交流更有效

有时候,单纯的语言交流对谈话双方带来的影响和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果想要一个员工努力工作,那么简单的语言鼓励肯定不如实实在在的“提升薪水”或者“提升职位”的效果好。因此,FBI教官们经常对那些尚在训练营中的新手们灌输这样一个道理:“和胡佛握手并不是一件天大的难事,而难的是,在和他握手之后还能让他多看你一眼并拍拍你的肩膀。”

可以说,美国警察在同别人交流时也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他们习惯于采取更加外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似乎更容易激起对方的热心。相对而言,东方人就显得含蓄了许多,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但只是单纯地鼓励几句,肯定不如一个简单的拍肩动作有效。也正是由于这种突出的效果,如今,对于西方的一些交流方式,在东方社会也随处可见了。

(3)使用行为交流的局限性较小

很多时候,美国警察都是和神经高度敏感的犯罪分子打交道,由于语言交流的超视距特质,所以会损害任务的秘密性。也就是说,在同一些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时候,美国警察通常都是通过一些“非语言性交流”来互相沟通的。因为在瞬息万变的警匪对抗之中,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造成整个计划的流产,所以,在执行秘密任务时,几乎每个FBI探员都会得到安装了消音装置的武器。

马克·费尔特当时已经是FBI的二把手,可谓是权倾一时。但是在“水门事件”中,他依然小心翼翼,如果不是2005年他将真相公布出来,那个所谓的“深喉”就真的无从得知了。

费尔特为了和鲍勃·伍德沃德联系,采取了很多“行为”上的方式。他不能给对方打电话,因为这有可能会被录音;他也不可能直接大声告诉对方约会地点,或者是写一张字条通知对方。为此,他想了一个绝妙的方法,即如果想要和对方见面,费尔特就会在伍德沃德每天订阅的报纸的第20页上画一个圆圈,然后再在页下角画一只表盘,隐晦地注明约见时间。显然,这种纯粹的行为交流保证了两人的安全,当时,费尔特的代号是“深喉”,在后来的几十年时间里,人们都对这个神秘的“深喉”只闻其名不见其人。假如当时费尔特使用了电话或者是投递了纸条,那么他或许早就被人发现并暗杀了。

(4)行为交流附带暗示效果

与语言性交流不同的是,行为交流一般都比较隐晦。作为一种暗示,它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摩擦。雷斯勒在开始自己职业生涯的头几次采访时就遇到过一些尴尬的情况。

有一次,在面对纽约杀人狂伯克威兹的时候,雷斯勒发现对方似乎有些烦躁。而当时伯克威兹正处于自信心极度膨胀的时期,因为媒体将他吹嘘成了一个技术娴熟、手段高明的杀人偶像,甚至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外号——“山姆之子”。可以说,在这段时间里,想要采访伯克威兹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而且他也会很配合。

但是凭借自己敏锐的职业素养,雷斯勒认定,伯克威兹对于今天的访谈非常不喜欢。但是,为了和“记者朋友”、FBI心理分析师们打好关系,他还是耐心地守在桌前,生硬地接受访问。众所周知,伯克威兹实实在在算得上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一旦将他激怒,后果会不堪设想。此刻,雷斯勒注意到,虽然伯克威兹的整个身子是坐正的,但是他的脚尖却指向门口,并且在有规律地左右摇摆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