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吗: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人性论
3121600000012

第12章 人的机体上存在着需要(4)

对生物而言,任何一种生物的需要只能是这种生物机体本身的需要。比如,我们说树的需要,就是指树体本身对肥料、水分、空气、阳光等的需要;我们说牛的需要,就是指牛的机体对草料、水和氧气等的需要。同样,人是生物,人的需要也只能是机体本身的需要。

机体需要具有以下特点:

(1)客观性。我们知道,机体的物质需要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仅反映为一定的物质种类的需要,而且还反映为一定的物质量的需要。当体内物质缺乏时,就会由感觉和行动表示出来。“实验表明,当老鼠感觉到体内盐分不足时,它们会马上表现出对盐的喜好。而且,当它们体内的能量和液体即将耗尽时,它们则会增加糖和水分的摄入量。这些进化形成的特殊机制,似乎是被设计来解决有关食物选择的适应性问题的,而且让老鼠的进食行为与其身体需要保持协调。”

对人类来说,机体需要物质是客观的存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比如植物人没有吃饭的欲望,但家人知道,他的身体需要营养。

(2)个体性。整个人类不是连体儿,每个人的机体都是独立存在的。各人有各自的五脏六腑、有各自的神经系统。因而人的需要只能是个体的需要,而不是阶级的需要、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饿,是某个人饿,并不是所有的人同时都饿。在同一时间里,必然是有的人酒足饭饱,有的人饥肠辘辘。

人有没有社会整体性的需要?有。如阶级需要,集体需要,国家需要,但这些需要都是建立在个体的机体需要之上的,是派生的需要。个人如果没有需要,那么任何整体性的需要都是没有意义的。

(3)不变性。人的机体需要决定于人类机体内物质的成分、结构、组织和性能。生物学证明,每一物种的机体结构和性能都有一定的规定性。改变了这一规定性,要么死亡,要么变成了新的物种。物种改变是千万年的事。再说,如果人这个物种变了,人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只要人类这个物种存在,人类个体机体内物质的成分、结构、组织和性能就不会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因而人的机体需要也就不会增多或减小。

(4)相同性。人虽有高矮胖瘦,有男女老少,有富有穷,有英雄有罪犯,有古今中外之人,但每个人的机体的物质成分、组织结构和机能本质上都是相同的,因而由它们决定的需要也必然是相同的。

5.人的机体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有根必有叶,有叶必有根。人是有思维能力的。因而机体的需要必然会派生出若干层次的需要。如果说机体需要是一级需要,那么就会有二级需要,有二级需要就会有三级需要,如此类推。树根会长出层层枝叶,基本需要会派生出种种需要,这是常理。

具体来说人的需要有两大类,一是手段性的需要,二是物质形式的需要。

满足机体需要是根本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会有种种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手段又是目的,是低一层次的目的。然而,有目的又会有手段,而目的就是需要,如此等等。对于不同层次上的目的或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人的需要。比如,一个人为了满足食物的需要,他追求物质利益(物质的需要);为了获得物质利益,他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社会形势,觉得当歌星能挣大钱,于是立志当一名歌星(当歌星的需要);为实现这一理想,他决心考进音乐学院(进音乐殿堂的需要);进了音乐学院,他一面勤学苦练,一面抓住一切机会出名(出名的需要),因为他懂得名气越大,挣钱越容易;某年某月,他所在的城市举行声乐比赛,那些日子他的目标就是在比赛中拿大奖(获奖的需要)。可见,这些需要对机体需要来说都是手段性的需要。

机体需要还会派生出多种多样物质形式的需要。能够满足机体需要的物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又可以把这众多的物质形式作为人的需要。比如,面包的需要,牛奶的需要,沙发的需要,助动车的需要,婚戒的需要,化妆品的需要等等。对整个社会来说,人民群众所需要的物质形式确实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就嫁妆而言,20世纪50年代,需要的是棉被和新衣;60年代,需要的是手表、自行车;进入21世纪,需要的则是彩电、空调、手机、电脑、婚房。可见,这些需要都是机体所需要的物质的不同形式,而不是人的根本性的需要。

古代皇帝没有“坐飞机的需要”而现代人有,似乎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其实,这里变化的是满足需要的物质形式,而人的根本需要没有变。古代人坐马车的欲望和现代人坐飞机的欲望有着同样的原动力和根本目的。

有人说,原始人只有“延续生命”的需要,而现代人追求“高度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照此分析,小高条件好,既有物质享受的需要,又有精神享受的需要;小王家里穷,就只有吃饱肚子的需要;小田一无所有,就什么需要也没有。事实是,以前工人农民只有温饱的需要,那是因为当时没有满足机体需要的条件,如果条件好了,谁不想吃美味佳肴、住高楼大厦和享受自由平等的权利呢?

应该区分两种需要,一种是机体本身的需要;另一种是机体需要在现实条件下所能实现的需要。机体需要决定于机体组织,只要机体存在它就不会变化;现实的需要决定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物质条件,它的确是随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的。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既有表现出来的现实的需要,又有隐藏在背后的机体需要。我们不能只看到人的现实的需要,而看不到背后存在着的机体需要。

6.两种需要观的根本分歧

两种观点,针锋相对。我不禁要问,分歧在哪里?

我发现,分歧在于对需要的来源的不同看法。传统观念认为,人的需要来源于“客观实在”,是“客观实在”的主观反映。这样,一切需要都是原生的,都直接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我认为,人的需要来源于人的机体,机体需要是人的根本需要,其他一切需要都是由机体需要派生的。

来源问题是研究人的需要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传统观念何以作出这样的结论呢?原来,长期以来国内外心理学认定人的心理就是意识,传统观念认为心理与意识是同义的,许多心理学书籍和辞典中也都说得很明白,“心理有时作为意识的同义词用”。中国的需要观把哲学引进心理学,认为人的需要属于心理,从而由“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得出了“任何需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结论。这样,在他们看来,需要属于心理,心理等于意识。这样,需要就名正言顺地成了“社会存在的反映”,成了意识。心理(意识)是主观的,因而需要也是主观的。可见,这些正是传统观念在人的需要问题上的错误认识的根源所在。

“心理等于意识”已被很多人否定。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无意识和意识两个部分组成的;意识活动只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一小部分,无意识活动是其主要部分;无意识处于心理活动的底层,包括本能、欲望、冲动等东西。在我看来,心理的底层还应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东西——情感。

前面说过,人的机体需要是机体维持生存而客观存在的需要,是机体上的一种生理机制,它表现为机体对维持机体中自然给定的物质的量、结构、秩序和性能的要求,这不是“客观实在”所能反映的。按“反映”说,一个年轻貌美的影后,凡看过她影片的人,不仅成年男性会对她产生爱恋之情,而且女性和小学生也会对她产生爱恋之情。然而我们断定,这是绝不可能的。因为他(她)们内在没有这方面的动力。就性需要来说,女性只会爱男性;对小学生来说,性发育还不成熟,还没有性的需要。这提示我们,离开人的机体需要不可能产生任何需要。

最后,让我们揭开生物界的秘密。在生物界,生物的生长和发展是围绕物种生存而进行的,物种的生存取决于个体的生存和繁衍。而这只能由个体来担当,这样自然界就必然在个体的机体上设计(在自然选择中形成)能够维持自己生存和物种繁衍的机制。机体需要是机制的一种。无疑,这些机制都是为自我生存和物种繁衍服务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其一,机体需要是自然界预先植根于机体的,一切后天的需要都是先天需要派生的;其二,机体需要是为自我生存和物种繁衍服务的,一切与此无关和对此不利的需要不是真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