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三明地名纵横
3122000000002

第2章 前言

地名是一定地域实体的名称,是各个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

中国地名的起源历史悠久,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对地名就有比较完整的记载。《诗经》、《左传》、《尚书》等古书对地名都不乏记录,尤其是《尚书.禹贡》对后世地名学的研究产生深远的意义。东汉明、章时期,班固完成《汉书.地理志》的编著,其著作载有各类地名4000多处,并对部分地名的命名缘由和名称演变作了说明,是我国第一部具有地名学研究意义的著作。尔后,应劭的《汉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等一系列的地理学著作相继问世以及后来的《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对后世对地名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明地名纵横》力求从行政区域地名、自然实体地名、人工建筑地名等方面,梳理出三明地名的形成脉络,反映地名在时间与空间、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地理的统一整合中的变化和定型,传递三明久远与现实的诸多信息。

从《三明地名纵横》中,可以看出地名的社会和时代特征。如将乐县县名的由来,是因西汉元光至元鼎年间(前134~111),闽越王无诸、东越王余善在现将乐境域先后建造乐野宫、高平苑、校猎台,作为游乐、围猎之地。三国吴(孙休)永安三年(260),析建安之西校乡设置将乐县时,因“水来自将溪而越王乐野宫在是”,又以“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故名“将乐”。又如永安地名的由来,是因明正统十三年(1448),爆发一场震撼全国的邓茂七农民起义。明朝廷虽然镇压了农民起义,但仍心有余悸,以“浮流险远,难以探制”为由,设立永安县,定名“永安”,寓永远安定之意。了解这些地名的由来,也就了解了这一段历史。从《三明地名纵横》中,也可以看出地名的地理特征十分显著。如清流县县名的由来是因龙津河“S”型环绕,“溪流回环清澈”而得名。大田县县名的由来是因建县署于四海寨南状元丘处,故取名大田;又因县城东西有赤岩、白岩对峙,所以又别名岩城。清代,大田县知县叶振甲写道:“万壑千岩雄蟠地,轴维是田阳。”于是,田阳又成了大田县的别名。从《三明地名纵横》中,还可以通过地名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过程,看到三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轨迹。

三明地方文化十分丰富,有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古迹文化、土堡文化、宗亲文化、宗教文化等。挖掘历史渊源,加大宣传力度,阐发文化价值,精心打造地方文化的品牌,从而推动三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三明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之一。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编辑出版了《三明地名纵横》一书,以帮助读者了解三明源远流长的地名文化,同时为三明语言、地理、历史、民系等方面的研究提供有益的资料。

编者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