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江南美食养生谭
3142400000027

第27章 精美肴选齿舌生香(25)

自古至今,文人墨客笔下写出过不少“猴诗”。如李白的《下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抗金名将岳飞在马上吟咏的“猴诗”:“登岩越险涉丛荒,喜遇群猴俯首降。中有白猿能练武,前来向我索刀枪。”至于清代,杭州“钱塘十八景”中还有“冷泉猿啸”一景,点明当时灵隐飞来峰一带有猿居住;诗人许承祖还写下《呼猿洞》一诗:“岩花涧草一丛丛,古洞深寒翠霭中。善幻恍疑猿父出,倚云坐啸起长风。”

猴子的脑子,旧时被列为“山珍’之一。过去广东的达官贵人兴吃猴脑。吃法是:将猴头顶毛刮净,另用一只中间有两扇门且留有一洞的桌子,将猴子捆住,并将猴头夹在桌中洞内,用热水冲洗干净,即用锤子敲破猴头,掀起天灵盖,然后任吃客用勺子兜了猴脑在火锅中烫熟飨用,据说吃了补脑子。自然,吃脑时,猴在桌下拼命挣扎,凄惨之至,现已被禁止,国家不允许这样随便杀害猴类。

猴子不能入菜,但真菌类的猴头菇却已成为大众化的美肴。猴头菇本是野生食用菌,因其菇体茸毛呈金黄色,体积及形态又极类似猴子的头颅,故名“猴头”。鲁迅先生在1936年,品尝了曹靖华先生寄赠的太行山猴头后,曾说:“味确很好,但与一般菇类颇不同。南边人简直不知道这名字。”由于当时很难吃到野生猴头,故鲁迅先生寄希望于科学家们:“如经植物学家及农学家研究,也许有法培养。”1979年,浙江常山微生物厂大胆开拓创新,用人工栽培的方式,正式生产山珍猴头。1980年,常山猴头作为商品正式进入市场。现在,无论到哪一个大城市的大饭店,我们都能品尝到被鲁迅先生曾经称之为“珍品”的猴头。

鸡年、鸡与鸡菜

2005年农历为已酉年,即传统所说之鸡年。“鸡者吉也”,“鸡”音谐“吉”音,民间认为属鸡的吉利,会一生平安,无病无灾。这自然是一种讨吉利的说法。

但古人对鸡评价一直很高。说它是“五德之禽”:“头戴冠者,文也;足博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这评价不可谓不高。

据考证,家鸡是由古时原鸡训养、进化而来的,世界上训化鸡最早的文字记载资料,发现于我国:在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即距今3600年前到3100年前)的甲骨文里,已有鸡的象形文字出现,而4500年前的三门峡庙底沟龙山文化遗址中,已发掘出鸡的骨包括前臂骨;更奇的是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中,竟还有用禽骨做的骨笛出土。到春秋战国时期,国人已经开设鸡场养鸡,《吴地记》记载吴王夫差曾筑城以养鸡:“吴县……东二里有豆园、吴王养马处,又有鸡坡”;《越绝节》也载:越国“鸡山,勾践以畜鸡”。到汉代,地方官已号召居民养鸡;到魏晋时,居民养鸡不仅供吃而且作为商品交易;到唐代,一个鸡坊往往养各类鸡达一千多只,可见规模已很大。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养鸡业,更使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大众化的优质肉食品。

鸡在古时,不仅仅用之于食用及报时,而且还是祭祀天地、祖先时用的“牺牲”之一。以鸡祭祀祖宗,至今仍在民间的丧俗中流行,供品中的“三牲”,即是鸡、鱼、猪。鸡还用之于占卜及斗鸡游戏,我国最早的斗鸡文字的记录见诸于西周宣王时(见《尔雅·翼鸡》)。鸡还用之于盟誓,杀鸡喝鸡血酒是一种古老的结盟方式……

古往今来,人们养鸡,以鸡鸣报时,以鸡肉供馔,鸡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与鸡有关的典故轶闻亦纷沓而至,如《孔丛子·居卫篇》记述苟变食鸡卵,子思谏卫君的典故;《后汉书》记述乐羊妻不食邻里鸡的轶闻;其他古籍还记述了杀鸡焉用牛刀、鸡口牛后、鸡鸣狗盗、鸡犬升天、鹤立鸡群、闻鸡起舞等典故。

自然,说起鸡,最实际的是要说说吃鸡,广东民间有句口头语叫“无鸡不成席”。古往今来,数不清有多少美味的鸡肴。先秦时,名厨易牙有五味鸡;大诗人屈原《楚辞》中有露鸡;《齐民要术》中有鸡羹;《新唐书》里有鸡球;《武林旧事》

记载宋高宗吃润鸡;清代大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30种鸡菜;《智取威虎山》中土匪更摆了一个百鸡宴。鸡有多种多样吃法,炖、卤、烧、炒、烤、煨、炸……无不味美可口。以鸡制作成的名菜,更是遍及华夏神州,如苏州有西瓜鸡、神仙鸡、早红桔络鸡;杭州有叫化童鸡、吴山烤鸡;绍兴有清汤越鸡;上海有小绍兴白斩鸡;山东有德州扒鸡;安徽有符离集烧鸡;河南有道口烧鸡;浙江桐乡有三珍斋酱鸡;广东有东江盐焗鸡;陕西西安有葫芦鸡;湖南长沙有麻辣鸡;四川重庆有宫保鸡丁;江苏常熟有油鸡、熬鸡及与杭州同名的叫化鸡……总之,有名的鸡肴,举不胜举。

鸡全身都是可口之物,无论鸡脑、鸡翅、鸡爪、鸡腿、鸡胸、鸡筋、鸡肠、鸡心、鸡尾尖……都可以做出林林总总的佳肴。尤其是有“叫、跳、飞”之称的鸡头、鸡翅、鸡爪,以其鲜活之肉称绝,以致后两种价钿比鸡肉还贵呢!

鸡还是补品,清代医学家王士雄在着名的食疗名作《随息居饮食谱》中说:“鸡甘、温、补虚,暖胃,强筋骨,续绝伤,活血调经;拓痈疽,止崩带、节小便频数,主娩后虚赢。以骟过细皮肥大而媆者胜,肥大雌鸡亦良。若老雌鸡熬汁最佳,乌骨鸡滋补功优。……”将鸡的食疗食补功效介绍得十分详细,尤其推荐老母鸡熬汤及吃乌骨鸡,认为补性“最佳”、“滋补功优”。

让我们在鸡年,“闻鸡起舞”练好身体,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饮食,合理地吃一些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的鸡菜,使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生活、工作得快快乐乐而又充满人生情趣。

狗年、狗与狗肉美肴

在岁月交替的舞台上,鸡鸣之声渐远而狗吠之声响起,从2006年春节起,鸡年转入狗年,年来年去又一年。

说起狗,中国人对它再也熟悉不过了,大部分狗性情温和,通人性且极易驯化,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常用“看门狗”、“走狗”等语说狗,可见狗对人们生活起到的作用及忠诚于主人的秉性。人们爱狗以致常常用“犬子“来专指自己的儿子,这并不是谦逊之词,而是爱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相如少年时候“就好读书,学击剑,故母名犬子”。《太子御览》更谓之“其亲名之曰犬子”。

狗起源于狼的驯化,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狗驯化为家畜的国家之一,并将狗列为六畜之一。早在周代,人们就把狗分为田犬、吠犬、食犬三种。明代李时珍解释得最为清楚:“田犬,长喙善猎;吠犬,智喙善守;食犬,体肥供馔。”狗的用途很广,如北极的爱斯摩人用它拖雪橇;军事人员用它侦察敌情、搜捕逃犯、传送情报等;科学家用它作为科学实验,使之遨游太空;牧民用它来管理羊群;农家用它来看守门户,保护住宅安全;而宠物犬,则成为人们长日厮守的爱物。

狗除了为人类服务外,本身也有很多用途:狗皮可以做褥子,有去湿利身作用,还可用之做膏药,曰“狗皮膏”,有散结、化瘀、止痛功能;狗身上所长之结石称之为“狗宝”,是治疗噎食及痈疽疮疡的良药;狗肉是肉类中最为香美的一种肉,因此,广州人称其为“香肉”。民谚说:“狗肉滚三滚,神仙也咀馋。”说起吃狗肉的风俗,我国上古时候就有,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就发现不少狗骨,说明那时养狗,也吃狗肉;商周时,狗肉是宫廷祭祀大典及宴饮中的重要肉食,殷虚出土的甲骨文上有“犬”字即可为证;燕国太子丹在易水河畔为刺秦王的勇士荆轲送行时,饯别的就是狗肉宴;先秦时,学生交学费叫“束修”,大多是10条风干的狗肉,孔子常收到学生缴来的这样的“学费”。《礼记》言“食犬”;《本草纲目》说吃狗肉的好处,都是正儿八经的食事。孟子说:“鸡豚狗彘,无失其时,70岁可以食肉矣。”说的是要到七十岁才能吃到狗肉,且把狗与鸡、猪相提并论,可见其时狗肉亦十分珍贵。先秦时,狗用来祭祀祖先,故称之为“献”;一个古老的“然”字,乃是由狗肉与火相构成。汉时,盛行吃狗肉,刘邦手下的大将樊哙未发迹前就是以屠狗为生的,至今安徽沛县还有名菜“鼋汁狗肉”传世。据说是当年樊哙杀了帮助刘备渡河的大鼋,与狗肉共烹而制成。明代施耐庵爱吃狗肉而写出了可爱的鲁智深;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爱吃狗肉而被盐商设计骗走了书画精品;现代还有“狗肉将军”张宗昌。在少数民族中,东北的朝鲜族最爱吃狗肉,有句歇后语叫做“朝鲜族过年——要狗的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敦化,还有用狗皮做的佳肴。当地人认为,狗皮的营养价值超过狗肉,狗汤、狗血,有补胃气、暖腰膝、益气力、美容的功效。狗肉之美在于皮,广西人吃狗肉讲究带皮吃,说是那才会感到越嚼越有味。

狗肉之味美,乃是源于它所含的丰富的含氮代谢物,烹煮之时,浓香四溢,诱人馋诞欲滴,不过,更值得令人重视的乃是它的食补、食疗功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一口气就列出了吃狗肉的十大好处:“益气、宜肾、补胃、健腰、暖膝、轻身、壮气力、安五脏、补血脉、治五劳七伤。”因此,人在寒冬之日食用狗肉,有全身暖融融如沐春风之感。

狗肉可做多种菜肴:广东菜中有“开煲狗肉”;深圳有“沙井炖乳狗”;杭州有“济公狗肉串”;安徽沛县有“鼋汁狗肉”;朝鲜族有蒜辣味的“凉拌狗肉”;河南有“试量集狗肉”;江苏有“香酥狗肉”;湘西有“橘汁狗肉”;桂林有“沙锅狗肉”。

潮州还有狗肉宴。

狗肉虽香美,但疯犬、病犬不可食。因狗肉带有寄生的旋毛虫,有碍身体健康,故吃狗肉,一定要烧透炖烂才安全。一般的吃法以制作浓口重味的火功菜为准,如红烧、黄焖、卤、酱,等等。

金猪年·猪·金华火腿

按照中国人传统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2007年属“金”,加上十二生肖中的“猪”,成为60年一遇的“金猪年”。在这吉祥的时光,许多年轻妈妈把生一个活泼可爱的猪宝宝,当作一个心愿。有专家预测,2007年将出现最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结婚人群与生育高峰。在历史上,丁属火,丁亥年是一直被称为火猪年的。直到唐太宗贞观元年,因参照西汉五铢标准改革货币,由于财富之盛而被誉为“金铢年”,“猪”与“铢”同音,自此丁亥火猪年被改称为丁亥“金猪年”。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猪的国家,六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陶猪和陶碗上猪的刻画;五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中,猪的骨骼和牙齿是兽骨中最多的,半坡刻符中已出现酷似“豕”(古猪名)的字样。三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出现与“豕”相似的字,均像猪形,上为头,下为尾,腹部朝左。“家”字的含意,甲骨文解释是“屋内有豕(猪)”为“家”。上古还有用豚(猪)作为礼品的。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馈)孔子豚(猪)。”权势显赫的阳货送给当时学者孔子一只猪,以求见面,可见一只猪已不是很轻的礼物了。古代祭祖祖先,如用五牲,为牛、羊、猪、犬、鸡;倘用三牲,则为牛、羊、猪,可见猪是不可缺少的。

从驯养野猪开始,六七千年来国人养猪、研究猪,边吃边总结,积累了如今的经验,不但善于用五味烹调猪肉,而且认识到猪身某一部分对人的健康所起的作用。这是十分宝贵的,且为今日之现代医学所证实,尤属难得。

猪全身都是宝:猪皮可制革,亦能制作美食(如南宋市井名食“水晶脍”);猪鬃、猪毛可制刷;猪骨富含钙、磷、铁质及胶元蛋白等,可炖制高汤,也可作为工业原料制胶;猪血营养丰富,可入肴亦可制漆;猪的内脏,可烹制多种味美的肴馔,且有多种食疗食补作用;猪肉更是人人不可或缺的肉食,可煮、可烧、可炖、可炒、可蒸、可爆、可烩、可扒……更可制作多种美味的腌腊食品,如酱肉、咸肉、腊肉、熏肉、香肠、香肚、香枣等,其中用猪的后腿加工制作的火腿,可说是猪肉腌腊制品中的翘楚者。

火腿世界各国都有,德国的火腿很有名,英国的火腿有香气,美国的若干听装火腿,算是名贵之品。但就滋味而论,外国火腿多数是淡而无味,少数是咸而不鲜。

只有中国火腿,鲜美之至,至于肉色之美、肉质之细,更是外国火腿远所不能及的。

中国火腿,有名的有金华火腿与云南火腿(俗称云腿)两种。金华火腿的皮呈金黄色,厚而腴美;云南火腿的皮色白而薄,其味较差。金华火腿的肉,瘦多肥少,味咸而鲜,鲜且甘美;云南火腿与此相反,肥多瘦少,其味较淡,鲜而甜醇。

此外,金华火腿小的每只只有三四斤,大的十斤左右;云南火腿,小的有十余斤,大的重至四五十斤,大部分是肥肉,因此,云南火腿外销比较少见。

全国各地菜馆中,无论冷盘切片、配菜、炖汤,大都采用金华火腿,像老杭州名菜蜜汁火方、金银蹄;新杭州名菜笋干老鸭煲,都以金华火腿做主料或主要配料。如无金华火腿鲜香之味衬托,张生记就烧不出美味的笋干老鸭煲;而无金华火腿,红泥花园就做不出菜谱上所列的甜菜蜜汁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