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逆向物流管理
3142700000007

第7章 逆向物流概述(6)

1.4.4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理论是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交叉学科,它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伦理迫使人们对现代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了子孙后代的切身利益,为了人类更健康、更安全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当维护生态的平衡。生态经济伦理区别于一般经济伦理的根本之处在于生态存在伦理和价值,要用生态存在伦理从根本上改造以经济人权利本位的传统经济伦理学。为此,必须倡明生态存在伦理的最高规范:以生态价值为核心人的内在自由全面发展。从生态伦理学来说,企业不仅在生产产品的时候有责任减少生产中的消耗,同时,对于使用后的EOL产品,企业同样也有责任进行回收处置,有效抑制有毒有害、污染环境物质的排放,而这恰好需要通过逆向物流活动的实施来保证。企业逆向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1.生态伦理学涵义

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迫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不得不承担起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这就促使了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生态伦理学是随着环境科学的研究扩展而产生的,环境科学要求人们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对开发自然和利用自然作出是否合乎人道主义的评价,这就涉及道德评价的问题。生态伦理学把伦理道德的研究从人与人之间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只有维持生态平衡,才能使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一致。人类应该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自身的道德活动进行道德评价,并选择从事正确的生态伦理行为,人类应该做到环保的道德自觉。

从生态道德的内容看,生态伦理学是属于社会公德的一种新形式。生态道德的实质在于通过人们对生态平衡的关注,对大自然的保护,反映人们对自己及子孙后代切身利益的责任心与义务感,最终目的仍是为了人类更健康和更安全地生存和发展。

从理论角度讲,生态伦理学是关于人对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其他事物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研究,是从道德角度研究人与自然的交叉学科,它根据生态学提示的自然与人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生态伦理学的主要特征是,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领域,扩展到人与生命和自然界关系的领域,主张不仅要对人讲道德,而且要对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

2.人类维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

人类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应自觉地肩负起维护和保持自然的道德责任,将人类的道德关怀给予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这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保证。基本要求如下。

(1)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始终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相结合的准则开发利用自然是人类维持生命存在所必需的,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权利的享用从来都不是无条件的,人类要享有开发利用自然的权利,就必须自觉承担起维护和保护自然的义务,为享有权利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人类尊重自然的限度,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持续地、节俭地使用地球上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有害物质的排放,给自然以休养生息的机会。开发利用自然的权利和维护保护自然的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它体现了人类珍惜自然、关注自然的责任感与人类关注自身前途命运的责任感的一致性,具有特殊的道德价值。为此,必须坚决反对那些滥用开发利用自然的权利而不尽保护自然义务的不道德行为,贯彻开发利用自然与维护自然相结合的道德准则,将关心给予周围的自然万物。

(2)要求人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促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这一点不仅在理论上可以成立,而且在实践中也能得到证明。从理论上讲,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是对立统一的,两者既存在矛盾的一面,又存在协调统一的一面。经济发展带来了各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同时也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物质、技术上的保障;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给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道路,可以说两者能够在对立中达到协调统一。现实中也不乏这样的例证,如生态农业区、生态林业区的兴起和发展,就为发展经济而不破坏生态环境提供了经验和证据。在以前的错误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互相矛盾的,两者不可兼得。因此,总是以一方的牺牲去换取另一方的利益,尤其表现为以生态环境的毁损去换取经济利益,结果是既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又破坏了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得不偿失。代价是巨大的,教训是惨痛的。20世纪生态危机的全球状况迫使人类开始反思自己走过的经济历程,重新认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延缓和促进作用,并且开始不断纠正各种短期行为,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方式,积极地为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3)要求在全球建立起合作平等的伙伴关系

当前,许多环境问题已经超出国家和地区的界限,成为全球规模的问题,如臭氧层空洞、全球气温变暖等。这些问题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任何一个国际社会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从逃避,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拯救地球家园的措施已越来越得到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但是,仅有全球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建立起全球范围的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取缔一切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作风,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各国之间应该形成真诚的合作互助关系。唯有如此,才能推动共同拯救地球家园的活动的进程。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应首先停止自己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行为,帮助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使发展中国家有能力加入到拯救地球家园的共同行动中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应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同步发展,坚决摒弃那些以生态环境的破坏来换取经济利益的行为。

(4)要求积极发扬维护生态平衡的献身精神

维护生态平衡的献身精神是人类对自然的道德责任感的最高体现,它是建立在对自然的高度责任心的基础上的,是在不断的生态实践以及不懈的生态道德修养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这种对自然的献身精神要求自觉地将整个人类的前途命运与自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将自我包括自己的命运融到维护自然、维护人类整体利益的伟大事业中去,积极地为保护森林、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物多样性、防止环境污染、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协同共进等作出贡献,这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怀。

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如有不少科学工作者为了探索自然规律、为了维护濒危物种,不惜远离人群,到那些环境艰苦、危险的地方去工作,他们为此奉献了宝贵的一生。

也正是由于这种奉献精神,濒危物种才得以保存,被破坏了的环境才能得到某种程度的恢复。因此,我们要真正担负起保护自然的道德责任,就必须大力提倡这种不贪图名利、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维护自然、关爱自然是人类的生存要求,也是道德发展的新阶段,它表达了人类通过承担对自然的责任、规范自身行为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的美好愿望。

3.生态伦理与逆向物流

生态环境的伦理道德与其他领域的道德比起来,更具有全民性与普遍性。生态环境治理得好坏,总是使全社会受益或受害,而不是只有哪一部分人。这种生态环境治理中的许多道德准则在不同国家和阶层都可共用,具有社会公德的性质。

人的行为准则如果能逻辑地普遍化为人人可遵守的原则,则这个准则就可能成为道德准则。如果环境伦理道德仅仅限于小团体,则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于事无补。因此,生态伦理道德必然又是一种全球道德。它要求生态环境理念成为自然法则,要求每个人关怀环境,这种伟大的情感,有助于冲淡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过分关怀。通过道德行为习俗的普遍运用性来减少不可靠性,不仅可以补偿、纠正市场或国家失灵的作用,而且还具有辅助协调的、积极的,甚至增加经济利益的作用。道德上的协调为社会上的所有相互作用提供了方便。然而,现阶段生态道德在我国还是非常欠缺的,人们或是尚未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一个道德问题,或是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所迷惑,因此,培养和普及环境道德是至关重要的。人们应当认识到生态环境道德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提升,而且是理性和德性的丰富,关系到人类社会和平共处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伦理迫使人们对物流中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逆向物流正是为了实现顾客满意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活动过程而产生的。在全球物流产业、物流管理蓬勃发展的情形下,物流活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普遍关注。我们应负起相关责任,在发展物流的过程中,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谋求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逆向物流建设正是在维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对传统的物流体系加以改进,以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物流体系。逆向物流必将成为21世纪物流发展的新趋势。

1.4.5交易成本和网络组织理论

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双方的依赖性越大,市场交易成本也越高。当资产专用性很高时,应将其交易成本尽量内部化,消除市场机制下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实施逆向物流,根据回收产品的不同须设有专业的回收处置设备,因此其资产专用性较高,必须避免采用市场交易而改用其他交易形式,如网络结构和企业结构形式。根据网络组织理论,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所建立的合作关系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企业从其他企业获取补充的投资或能力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逆向物流正是通过与正向物流的闭环结合,形成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顾客-回收商-制造商-供应商的上下游企业间的集成网络组织结构,从而实现了整体效益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