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动出击:与课程与教学改革一同成长,痛并快乐着
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一部分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心态是积极的,情绪是饱满的,在教学之路上努力附着新课程的旋律前行。他们热情高涨,行动迅速,对教学改革主动出击。他们大多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强的专业素养,对教学有热情、有信心,面对变革不惊慌失措,更不临阵退缩,他们把挑战看作机遇,把危机看作转机,他们不满足做一个按图索骥的匠人,对自己的职业和所处的环境有清醒而明确的认识,有专业成长的渴求,有实际而主动的付出。然而,新生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学改革之路是曲折的。他们站在教学改革的潮头上,享受了“潮”来的喜悦和兴奋,但也背负着迎面而来的艰难和困惑。下面是S乡中心小学黄老师关于教学改革经历的自述。
2001年8月,我从师范学院毕业经过考试后被录用到S乡中心小学工作。置身于家乡教育的荒原,我全身心地投入、辛勤地耕耘。面对乡村孩子们那一双双真诚饥渴的眼睛,我一字字一句句一个个手把手地教,我恨不得将所有的一切都倾注出来。
2003年秋,正赶上我校作为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农村试点校的机遇,我满怀信心地投身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潮中。
我有幸接受了有关部门举办的新课程培训会,并有机会亲自聆听专家的教诲。在学习、接触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的确感到:几十年来,我们的教学都受陈旧的教学观念的支配,显得不合时宜。现在,有新的课程与改革,我们都举双手欢迎,热烈地欢呼。新课程的许多新理念,恰恰是我们当前的学校教学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是欢迎与支持课程与教学改革的。
经由新课程的洗礼,于是就产生了向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挑战的想法和行动。我放下了“师道尊严”,倡导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上,允许学生自由发言,不必举手,可坐在位置上抢答。教学上,我积极引进尝试教学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练习、自主测试,家庭作业也由小组内成员轮流批改。单元测评,推行“无人监考”。渐渐地,学生由“幕后”走向了“台前”。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胆子越来越大,再也不把我当作老师看待了,甚至有学生与我一同走路时拍着我的肩膀,称我“老兄”。
但是,参与教学改革后,我仿佛成了“异类”,听到的是风凉话,感到的是心寒。
首先,我的教学改革举措遭到校长的批评,缘由是“我的课堂秩序越来越乱”。一天,我在执教《蜗牛的奖杯》时,向学生提问:“看着蜗牛背着沉重的硬壳在地上慢慢地爬行,你想说些什么呢?”问题一出来,学生像出笼的鸟儿,叽叽喳喳不停地讨论着,看上去十分热闹。其实,这中间有不少南郭先生,也有趁此放肆自己说闲话的。但不管怎么说,讨论的气氛有了。正当我琢磨着如何引导与规范学生的讨论言行时,突然窗外传来一声大吼:“莫闹!”我吃了一惊,抬头望去,看见校长在巡课。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校长虎着脸,把他的威严在窗上大概挂了一分钟。看着校长高大的背影,我一时不知所措。当我回过神来,教室里仍然一片静寂……在下一周周前会上,校长隐名批评了我。
其次,遭到一些同事的挖苦与打击。在农村学校内部,教师与教师之间少有往来,平时各忙各的。我们之间的交际只是停留在办公室之间的闲聊,很少有专门的时间来进行业务学习与交流,教师整体之间缺少对教学沟通与交流重要性的认识。我深刻认识到,搞教学改革靠单枪匹马是很难奏效的,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更需要合作教学。于是,我曾经想找本校几位老师合作,但当我向他们提个人想法时,他们却挖苦说:“后生儿,让你一个人去改吧,免得我们到时分享你的功劳。”有的老师甚至还打击我,在周前会上校长隐名批评我时,一位老教师还帮腔说:“有的老师上课太写意了,不停地给学生注射兴奋剂,导致我们的课堂秩序也越来越乱。”
再次,遭到一些学生家长的不解与非议。一段时间里,一群山民们围在教室外,投过窗户,看西洋景似的注视着我上课。看了一阵子后,他们悻悻地走了。他们一边走一边你一句我一句:“课堂这样吵,哪是在上课?”“真不像话,我们送孩子上学是来识字的,不是来玩的。”“这样下去,孩子肯定会被教坏了,将来还能考出好成绩吗?”“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教学生的”……
不管怎样,我顶着压力,将我的教学改革进行到底。我觉得“活”是新课堂的灵魂,也是新课堂的生命。让新课堂真正“活”起来,才能使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如坐春风,乐此不疲,于是我在教法和学法上做着大胆的探索与尝试。我通过尝试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撩动起了学生的情思,激发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激情,点燃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欣喜地发现,学生们的心灵放飞了,个性张扬了,脸上的笑容绽开了,他们兴致勃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了。学生终于把我当成了他们的大哥和朋友,他们都扳着手指盼着上我的语文课了。教学改革让我与学生的心贴得更近了,这种感情,是妙不可言的。学生因此感到快乐和幸福,我也因此感到由衷欣喜和快慰。
但是,期终考试却使我名声扫地,丧尽了颜面。我任教的毕业班语文竟有二十四名学生“大红灯笼高高挂”。考试之后,学生家长怨声载道。新学期开学那天,一批学生家长聚集在校长室,要求换语文老师。
学校一方面迫于压力,另一方面考虑到毕业班的考试成绩,果然将我换了下来。
后来听学生反映,新任语文老师的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一个“下马威”——上学期期终考试考九十分的把试卷抄一遍,八十分的抄两遍,七十分的抄三遍……考二三十分的学生不在少数,辛劳可想而知!他还规定学生必须把试卷上的题一个一个依次背下来。反观我的遭遇,新任老师明白了:无论新课程、旧课程,农村学生除了死记硬背,没有其他活路。
从此,抄风、背风日盛,教学改革刚刚冒出的嫩芽很快被吹折了……
像黄老师这一类教师,是积极热情投身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代表。他们认为传统农村中小学教学弊端日益严重,亟须进行改革。他们认为自己确实是比较理解新课程理念,并且进行了各种方式的教学改革与尝试。他们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最具感染力和带动性的专业群体,是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文化阻隔,他们在教学改革中经由憧憬到热情再到困惑的心路历程。其心路历程,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与课程与教学改革一同成长,痛并快乐着。
众所周知,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实施者,若没有教师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无论多么好的教学改革设想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教师,就没有教育改革,教师是教育过程的基石……教师乃是在学校,在班级碰到实际问题的最知情者,不能设想我们的教育改革没有教师参加是可以完成的,因为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神经中枢。”教师越来越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关键人物,这一点在世界各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都取得了共识。作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过程的实施者,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无论是新课程的各种理念,还是与此相应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都是空前的、革命性的。这使他们陷入双重困境:既要背负教学改革的重任勇往直前,又要面对自身的困惑和无助。
因此,在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帮助广大农村教师走出暂时的文化困境,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就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基层学校的重要任务。
第三节 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课堂
教学文化冲突问题
课堂教学文化是在长期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形成与创造的思想观念、课堂规范、行为方式等的整合体,它直接反映的是课堂乃至学校的精神风貌,深层次体现的是不同教学观念的交锋和人们对现实教学不同的追求和价值体认。农村课堂教学文化是在农村特定的条件和观念的影响下发生与形成的思想观念、课堂规范、行为方式等的整合体,它关注的是农村课堂整体的活动,体现的是农村课堂文化价值观。农村课堂文化不仅表现在教室环境布置、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的选用、教学工具的使用上,还体现在内隐的教风、学风上,它表达了人们对现实农村教育的追求和价值体认。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当前,“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已经成为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一种时代宣言,因此我们要正视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深刻认识改革农村中小学课堂的空间格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重建农村中小学课堂教学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中小学课堂空间布局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教室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意义上把它解读为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现代汉语词典》将之释义为“学校里进行教学的房间”。
教室又是个崭新的概念,在新课程背景下,可以将之做出新的解读:教室是飘荡着书香的阅览室,学生在里面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是可以用来观察、实验的工作坊,学生用各种工具操作,探究着问题;教室是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的游戏间,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教室应该是师生、生生心灵相约的人生驿站,是一个具有童话般的魅力而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令人神往的地方。”因此,有老师以诗歌的形式对理想中的教室进行描绘:
教室是一首歌
奏着我们最爱听的旋律
教室是一条船
满载着我们许多童年的趣事
教室是一首诗
吟诵着我们心中最美的篇章
教室是一幅画
留下了我们一串串拾贝的足迹
教室是一条小河
流淌着我们的无尽欢乐和遐思
……
上面这首小诗描述了如诗如画的教室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教室“应是孩子们愿待的地方”的良好愿望。但这毕竟是作者的理想诉求,现实中的教室绝非如诗歌描绘的那样美好。下面是笔者在对S乡中小学教室进行观察的基础上,运用“课堂志”的方法,来探究农村中小学的教室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一)教室里的张贴与布置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冲突
教室里的张贴与布置是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映照着整个学校文化的积淀水平和样式,折射着学校主体的价值倾向和审美意向。
教室里的张贴与布置以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明确的价值导向,潜移默化地激励着师生。
尽管农村中小学教室没有城市教室那么优美,有的甚至及其简陋,但张贴与布置也讲究整齐划一。标语、名人名言、黑板报的张贴与布置,使农村中小学教室成为充盈特定文化价值意蕴的“会说话的空间”。
S乡中小学的各大教室都布置得很正规,在教室正前方的墙上,位于黑板之上的中间都张贴着国旗,胶印塑封的国旗是县教育局普教科统一征订为全县中小学教室张贴与布置的。因为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学校必须在形式上展现国家的教育意志和教育理想。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虽然与城市学校无法企及,但也都是国家的学校,都像城市学校一样,将国旗张贴于教室的正前方,反映了国家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国旗的两侧各有一句四字标语,虽然标语的内容每个教室各不相同,但其目的性非常明确,有的表达了对学生“全面发展,面向未来”的要求,有的表达了对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材”的期望,有的表达了对学生“奋起直追,自强不息”的规训,有的表达了对学生“文明礼貌,诚实守信”的教化……
教室两侧的墙上都张贴着名人的画像,画像上标着人物的姓名和头衔,并印有他(她)的一句名言。画像分三类:领袖、科学文化名人和英雄模范。领袖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科学文化名人有中国的孔子、祖冲之、蔡元培、鲁迅、茅盾、詹天佑、李四光、华罗庚等,外国的诺贝尔、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英雄模范有刘胡兰、***、***、**、**等。每个班级都有四张对称地帖在两边的墙壁上。如S乡中心小学五(1)班教室墙上贴的是孔子、鲁迅、居里夫人和***的画像。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哲学的创始人”,其名言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其名言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居里夫人:“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她的名言是“我们应该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战斗英雄”,他的名言是“党把最光荣的任务交给咱们了,没有二话,天塌下来也要完成”。S乡中学初三(1)班教室墙上贴的是孙中山、诺贝尔、华罗庚和**的画像。孙中山:“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名言是“危难非所顾,危命非所畏”。诺贝尔:“瑞典化学家”,其名言是“生命是自然交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