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
3143700000003

第3章 绪 论(2)

(二)研究的理论价值

以往关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视野相当狭窄,往往以教育管理学、教学论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依据,探讨了教学改革诸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跨学科研究运用力度不强。跨学科研究是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理论或方法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研究活动。跨学科研究旨在通过超越以往分门别类的研究方式,实现对问题的整合性研究。当今,跨学科研究成为科学方法讨论的热点之一。“跨越学科或专业的边界,是顺应知识生产和传播的重要举措。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助于突破过去学科或专业之间森严的壁垒,促进学科或专业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有助于从跨学科或多学科的视角透视教育问题,获得这些问题的全面认识。”因为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任何一门单独学科所不能分析透彻的。因此,对于教学改革研究,我们应秉持一种自由而开放的态度,跨越“专业边界”,在保证教学论学科特殊性的前提下,吸纳其他多门学科,譬如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广泛借鉴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不断吸取营养。通过跨越学科边界,打破学科壁垒,教学论与文化学携手合作,不仅在量上扩充了教学论的内容和结构,而且在质上使教学论得到新的提高,也使教学论通过对文化学有关理论、学说成就的吸收、借鉴,拓宽与充实了它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有助于教学基本理论的丰富完善,有助于教学论学科走向成熟和体系化。

教学改革的文化研究,既是教学论和文化学跨越边界进行研究取得的结果,也是教学论研究领域迫切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求拓展与突破的结果。文化学帮助教学发现了教学和文化、文化变迁和教学改革、文化冲突和教学改革、文化适应和教学改革等一系列关系问题,这无疑是一个研究领域的拓展与丰富。文化学对“文化是什么”的回答与理解,使教学的文化研究在“教学与文化”的并列关系之外,又开辟了一种文化研究领域,即教学不只是文化传承的生命机制,而且教学本身就是文化,就具有文化性。而文化本身是丰富的,所以教学从而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使命。尤其是当文化从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被阐释为生存乃至生活方式时,文化与任何于人有涉的东西就更加息息相关了。在这个概念下,教学改革中的一切现象、一切人、一切行为方式都被用文化来解释,文化与教学改革的关联也更加直接和全面。文化学为教学改革的目的、内容、方法等提供了一个新的学科视角的支持与论证。

总之,从文化学的视角探讨教学改革,这还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

本研究从文化学的视角来揭示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对当下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深层的文化思考,所得结论丰富与完善了教学改革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同时对我国教学改革理论中对于教学改革的动因、制约条件和教学改革策略等也有一定的补充。本研究弥补以往关于教学改革研究的不足,拓展该方面研究的领域。另外,国内探讨教学改革问题,大多以宏观的理论研究为主。本研究则站在微观的立场上,通过对一个乡中小学的个案考察,生动地再现了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所呈现的样貌,描绘学校师生员工在课程与教学改革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这不仅对于国内当前的思辨式教学改革研究方法是一个突破,而且对我国目前教学领域以“书斋式”研究为主的取向,也是一个大胆的探索。

第二节 研究定位与方法

一、研究的定位

本研究首先从理论角度,对文化、文化冲突进行一般释义,接着通过个案研究,对新课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问题进行实地考察,再阐释当下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的类型及其成因。最后,对当今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进行深层文化思考,指明今后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路向。因此,把本研究定位于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力求做到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本研究从理论上探索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问题,但绝不是宏观层面上的泛泛而论。相反,十分关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零碎事件”和“零碎什物”。笔者蹲点S乡5所中小学,深入农村中小学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聆听农村中小学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倾诉,了解一些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哪怕是细微的事实,记录课堂教学实况,撷取文件、课程表、教案、试卷、作业本、日记、图片、学校规范等具体什物。通过对这些“零碎事件”和“零碎什物”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把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等宏观问题与课程、教学、评估等微观过程结合起来,试图勾画出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全貌。

二、研究的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论

1.主客位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主客位研究法是当代文化人类学家作田野工作时较为注重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是美国着名的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提出的。马文·哈里斯在其专着《文化人类学》中对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他认为,人类学家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可以通过访谈了解当地人们的思想,也可以从亲自观察被调查对象的实际活动来了解文化行为。思想活动与行为有差别,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极为复杂,辨明二者的差别并不能解决如何才能全面说明整个文化的问题。可以从两个不同角度即事件参与者本人和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作出科学的客观评价。前一种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主位研究法,检验其记述与分析是否恰当,在于那些论述与分析是否符合当地人的世界观,是否被他们认为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恰当的。后一种研究文化的方法称为客位研究法,检验其记述与分析是否恰当,只看它能不能就社会文化异同的原因产生出科学的理论。这时人类学者所使用的观念,不是从当地人的观点看来是正确的、有意义的、恰当的那种观点,而是使用从科学的数据语言中得来的类型和规律,而这往往是当地人所不了解。本研究采用主客位文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的现状进行描述时,采用主位研究法;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进行理论阐释时,采用客位研究法。

2.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之一。所谓历史的,就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进程,而逻辑的就是指理论,即对客观进程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历史进程和逻辑进程是相一致的。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运用逻辑的与历史的统一的方法,要求在科学研究中辩证地处理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相互关系。历史方法是依照对象发展的自然进程揭示其规律,属于描述性的方法。逻辑方法则用概念、范畴、理论等形式概括反映对象发展的规律,属于理论思维的方法。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辩证关系表现在:逻辑的分析要以历史发展为基础,历史的描述要以逻辑联系为依据;任何一门科学不能只用历史方法或逻辑方法,即使是以历史方法为主的历史科学,也不能排斥逻辑方法;同样,即使以逻辑方法为主的理论科学,也不能排斥历史方法。本研究遵循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一方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现象进行描述,另一方面对它的类型和成因进行理论阐述。

3.辩证唯物论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研究方法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谈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教育研究时,主要是研究如何由哲学的一般走向教育的特殊与个别的过程,使这个过程成为教育研究而不是别的特殊领域研究中的特殊思考过程”。本书在文化哲学一般文化冲突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这一特殊与个别的问题,正确地处理了认识中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

(二)研究的具体方法

本研究遵循上述方法论原则,以浙江省永嘉县S乡为个案,通过对S乡中学、S乡中心小学及其他3所村小校长、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深入剖析,来折射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法、田野工作法、叙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对教育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之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没有继承与借鉴,科学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决定了人们在研究先前的历史事实时需要借助于文献的记载,在发展科学领域时需要继承文献中的优秀成果。一般来说,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地占有资料,进行文献调研,以便掌握有关的科研动态、前沿进展,了解以往已取得的成果、研究的现状等。这是科学、有效、少走弯路地进行任何科学工作的必经阶段。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来看,文献法在科学研究的准备阶段和进行过程中,经常要被使用。没有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是不需要查阅文献的。故此,笔者查阅到与题相关的学术论文245篇,学位论文15篇,专着189部,主要用于对关于教学文化、传统文化与教学改革、文化变迁与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困境等方面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文化与文化冲突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求为本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分析框架。此外,论文中所用的一些实证材料诸如永嘉县志、永嘉教育志、永嘉教育年鉴、永嘉教育局文件、S乡中小学校史、规章制度、功课表等“正式官方记录”是从永嘉县教育局、S乡中小学档案室获取的,照片、书信、日记、成绩单、作业本等“非正式的个人文件”是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后获取的。

2.田野工作的方法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传统而独特的田野工作的方法。田野工作的方法又称实地调查法,通过问卷、观察、访谈、生活史等具体手段的运用,对有关事实材料进行客观的收集、考察与整理分析,了解研究对象的现状,为研究提供翔实客观的材料。田野工作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学校田野工作研究既是学校研究的基础层次,也是促进教育研究范式转变的关键步骤。进行学校田野工作研究契合了教育活动和文化冲突所共有的复杂性和情境性特征,能在微观层面对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与分析。所以说,要揭示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文化冲突问题,采用田野工作的方法是非常有效的。诚如法国着名社会学家布迪厄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社会学教授华康德在他们合着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里所言,要真正揭示文化的现实状况,就必须紧紧扣住“实践性”,就要让我们的研究对象走到前台,就要在事实中考察文化,以便能好好地研究那些平庸无奇的世情人情,以便能在十分简明的经验对象里考虑具有高度“理论性”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从2007年1月开始,前后8次深入S乡,在S乡5所学校进行了长达3年的田野考察。在田野考察中,主要运用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外,为了更全面更客观翔实地了解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更深刻地分析它们的成因,还辅助问卷调查方法。

本次问卷调查以S乡全部中小学教师(113名)为调查对象,问卷《农村中小学教学改革现状教师问卷调查》中有59道题目,它的发放与回收都是由笔者完成。全部问卷资料由笔者进行编码,所有数据采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2.0版本进行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