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助听器学
3144300000024

第24章 助听器选配(1)

不同听力损失的患者,表现出千差万别的听力障碍。患者听阈的提高,减少听觉的动态可听范围,对响度的感觉产生异常,言语分辨能力下降等都是听力障碍带来的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如何调整助听器的性能参数,使之与每一个患者的听力障碍相匹配,以达到最好的听力补偿效果,是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实现听觉言语康复的基础。本章从助听器的选配公式,助听器的选择、选配、调整等各方面详细介绍助听器的选配。

7.1助听器的选配公式

听力学专业人员一直致力于在听力损失和助听器的放大特性之间寻找一种规律性的参数,使助听器的输出能达到最佳的听力补偿,产生最好的交流效果,这些参数组成了选配公式。对患者进行最佳的补偿看上去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但几十年来的研究发现在听力损失和增益之间寻找简单的关系并不容易。因为最佳补偿效果与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及聆听经验有关,还与言语信号的强弱及患者的响度感受、频率的判断能力等许多方面都有相关性。很早以前就认识到有两种不同的听觉特性可以作为选配公式的基础:一种是测量听阈;另一种是测量阈上的响度感觉,如最适阈、响度分级等。这两种方法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在这里介绍公式是让读者了解公式的原理和目的,并不介绍详细的计算方法。

一般现在的选配公式都包含在计算机的软件中,使用者只要输入患者必备的数据(如听力图或者测试的响度等),计算机就会自动计算出需要放大的特性。真耳分析仪的软件中也包含了许多知名公式,这样就可以比较直观地了解助听器的放大特性与放大目标,调整助听器的性能参数,同时也可以看到不同公式之间的区别及各自的频响特征。

选配公式的增益一般是指真耳增益,包括真耳助听增益和真耳插入增益。在线性助听器中,人们对增益的研究多于对最大输出的研究。一般对最大输出的要求是避免产生不适,避免损伤残余听力,同时不降低助听器的有效性。非线性助听器主要研究不同输入强度的频率响应,最大输出可以看成是其中的一条频响曲线,同时还包括压缩阈、压缩比等参数。一个非线性助听器可以看成是几个线性助听器的总和,这几个线性助听器分别对不同的输入强度作出反应。

7.1.1以听阈为基础的选配公式

增益选配方法单独以阈值为基础的有NAL,NAL‐R,NAL‐RP,NAL‐NL1,Berger,POGO,POGOⅡ,FIG6,MSU,DSL[i/o],Libby等。它们一般都以不同频率的听阈值为基础,计算不同频率上需要的放大,并根据经验,或者实验数据,或者响度的感受作出不同的修正。

1944年,Lybarger提出了二分之一增益原则,该原则是目前几种选配方法的基础。他发现患者所需的增益量约是其听力损失的一半。而且该公式也包含了对最适阈的考虑,适用于轻中度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患者。

1.线性放大的频率响应公式

线性助听器对所有的输入强度产生相同的增益-频率响应,除非输出超过了助听器的限定。

下面介绍两个应用在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中的公式。

(1)NAL公式

1976年,澳大利亚国家声学实验室在二分之一增益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NAL公式。1986年,考虑到斜坡形听力损失的特点,增加了对500Hz、1000Hz、2000Hz平均听阈的修正,对NAL公式作了修改,称为NAL‐R公式。该公式适用于言语在舒适级的情况下轻中度听力损失的情况。1990年,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极重度聋校正因素,称为NAL‐RP公式,该公式通过增加低频响应、减少高频增益,使其更适用于重度和极重度聋的患者。部分研究者认为,当听力损失超过60dBHL时,即使可以听到言语中的高频成分,其高频言语信号的有用性也显着下降。

这可能与耳蜗中的死区有关——虽然听阈中还能体现残余听敏性,但耳蜗中没有对该频率起反应的毛细胞。损伤的耳蜗就像瓶颈,仅能传送有限的信息,如信息过多,耳蜗反而不能处理所有接受到的内容,结果还不如仅给耳蜗传送少量信息效果好。

NAL公式的出发点都是假定所有言语频带通过助听器的输出使佩戴者产生相同的响度感受(如响度),该响度大概是正常听力者的60宋。目的是使助听器佩戴者在言语聆听强度下产生最大的言语可懂度。NAL响应中描述的增益类型是插入增益(或者称为功能增益)。

(2)DSL公式

1985年,Seewald、Ross、Spiro提出了DSL公式,设计者最初的意图是为无言语能力的儿童选配助听器。基于对感音神经性聋儿童言语觉察的研究,发现产生最大言语可懂度的基础是言语信号被放大至足够的感觉级,这种感觉级随着听力损失的加重而逐渐下降。DSL公式根据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计算目标感觉级的选配公式。目的是提供给助听器使用者每一个频率上的最适可听度和舒适度。

早期的DSL版本试图比较成人与儿童的不同数据,把所有的数据转换成dBSPL,这种对声学的关注一直贯穿DSL的发展过程。以后的版本中逐渐反映了对真耳测试系统探测麦克风和用插入式耳机评估听力的理解,尤其是真耳耦合差异测试的应用被认为是把测听的数据转换到耦合或者真耳数据的最先方法,这些研究使DSL公式与测试方法整合在一起,使用在婴儿和小孩身上就很方便。1991年提出了由计算机帮助执行的DSL3.1版本,力图使言语的响度听上去舒适,如把目标设置为最适阈。公式目的是真耳助听增益,而不是真耳插入增益,公式也包括了2CC耦合的目标和真耳助听后目标,不需要使用平均校正因素,可以持续使用鼓膜处的测试量,以便于言语强度和助听阈尽可能地进行精确的比较,适合在儿童中使用。

2.非线性放大的频率响应公式

非线性选配可以理解成是对不同输入强度产生不同的增益-频率响应。线性放大的研究提供了对中等强度输入的放大要求,这也同样适用于非线性助听器。

(1)NAL‐NL1公式

NAL‐NL1(非线性,版本1)公式与已经讲述的NAL公式不同之处在于,它并不试图使助听器的输出在每个频率上产生相同响度,它的目的是使佩戴者对不同强度的言语产生最大的言语可懂度。一般计算机软件根据患者的听力图,对不同的输入强度按设计者的要求计算出产生最大言语可懂度的放大参数。

(2)FIG6公式

1993年,Killion&Fikret‐Pasa第一次提出了FIG6公式的计算大纲。1995年,由Killion正式提出了FIG6公式。FIG6公式的目的是对不同频率、不同输入强度的助听器输出在佩戴者中产生的响度尽可能与正常听力者相同,即达到响度正常化。它是以一个大样本量相同听力损失人群的平均响度数据作为标准的,不是以个体的响度测试为基础的,它是根据听阈来计算需要的增益。对40dBSPL、65dBSPL、95dBSPL的输入强度各自有直接的增益公式即相关放大参数。与DSL公式相似,这些公式中包含三种输入强度的真耳插入目标和2CC耦合目标,一般也可以通过软件来完成。

(3)DSL[i/o]公式

对应于非线性放大线路,1995年3月,Cornelisse、Seewald、Jamieson提出了“输入/输出公式[i/o]”,目的是使助听器的输出控制在患者的动态范围之间,使放大后的言语尽可能地被助听器使用者接受。由于压缩类型的不同,有两个版本,分别称为DSL[i/o]线性和DSL[i/o]曲线,前者适用于压缩比固定的助听器,后者适用于压缩比变化的助听器,其输入-输出功能图在压缩范围内不是直线。DSL[i/o]也要求输入患者的响度不适强度,如果不输入系统会使用预设的强度。研究者还是推荐与DSL3.1版本相同的感觉级。放大的目的与FIG6相同,力图达到响度正常化。

7.1.2以响度为基础的选配公式

基于响度(MCL、不适阈、响度尺度)的增益选配包括:Shapiro、LGOB、IHAFF、ScalAdapt等。这些公式的计算方法以响度为基础。

助听器输出的设计,无论是达到响度正常化还是响度均衡化,都是非线性的放大。下面介绍几种公式。

1.LGOB公式

LGOB公式的目的是实现响度正常化,这也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公式。1990年由Allen、Hall、Jeng提出。在这个方法中,他们把响度分成7个等级,使用的刺激声是窄带噪声,听力损失和正常者听到的7种响度都有对应的平均强度,两种强度之间的差值可以理解为插入增益,这样对每一个输入强度都可以得出能够产生正常响度的增益值。这个方法可以使用特定的软件和硬件来执行。

2.IHAFF公式

1993年,一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急需可应用在可调宽动态范围压缩助听器的公式,他们组成了独立助听器选配论坛(IHAFF),设计者的意图是使听力正常者认为轻的、舒适的、响的言语声,通过助听器放大后产生的声音在听力损失者听上去的响度也为轻、舒适、响,即达到言语响度正常化。这个特别的响度尺度方法称为Contour测试。IHAFF公式至少需要两个频率的响度测试,如一个低频500Hz、一个高频3000Hz的测试。用啭音完成响度测试后,把获得的数据输入IHAFF的计算软件VIOLA,计算出每个频率上在输入-输出功能图中代表轻、舒适、响三点的响度正常化的结果。这三点表示1/3倍频程言语响度达到正常化所需的输出强度,三点的输入是当正常听力者把这三个不同强度完整言语信号的响度归为轻、舒适、响三类时产生的强度。

两者强度之间的差别组成了各频率上的插入增益,同时也组成了不同输入强度的增益目标。公式还提出了其他的放大参数。在要求的听力数据上,它与FIG6公式不同的是,IHAFF公式测试个体的响度尺度,而FIG6公式使用平均响度数据。

7.1.3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公式修正

传导性聋需要的增益要大于感音神经性聋,一般认为混合性聋增加的量是气骨导差距值的1/4或者1/5。单纯的传导性聋需要的增益约是听力损失的3/4。

具体的公式有许多种,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公式都围绕着让助听器使用者达到响度正常化,或响度均衡化,或最大的言语可懂度的目的。相同的听力图、不同的公式可能会使选配的助听器产生不同的平均增益和频率响应。相同的公式在选配不同线路的助听器中也会产生不同的增益和频率响应。过去线性助听器的放大特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不同公式之间的差别在助听器中的体现很小。但现在情况不同了,随着助听器的进步和发展,公式之间的差别就出现了。

公式之间存在差别,但对任何情况的听力损失,都不能说这种或者那种公式一定适用。对可以表达感受的患者,如在调试助听器选择公式时,一定要询问与尊重患者助听后的感受。听力学专业人员都应正确地认识到即使是相同听力损失和相同的听力损失病位,不同患者对同一助听器的相同放大参数还是会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所以许多有经验的听力学家往往把公式看做是一种基础的选配调试依据,而根据患者助听后的感受及个体差异作出相应的调整;对不能表达感受的患者,建议选择使用最适合其听力损失特点及符合助听器特性的公式,并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随访。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上述的公式都是通过国外的听力学家与研究机构在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的助听器与选配技术的输入,国内专业人员才渐渐接受专业选配公式,但遗憾的是中国人和外国人即使是相同性质和程度的听力损失,在整体上还是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是被国内的听力学专业人员所公认的,就如同成人与儿童之间在选配助听器上存在着差异一样,在助听器的选配软件中可以找到成人和儿童不同适用的选配公式,即使是同一选配软件,软件设计上也考虑到年龄对助听器调试处方的修正,但目前还是没有适合中国人差异的选配公式或修正处方。所以期待着中国听力学专业人员通过不断的努力,在进行大量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能够研究出适合中国人的选配公式,即使是现阶段能够寻找出国人与国外选配公式存在差异的规律性或修正值,也是中国听力学的一大进步。

即使是在国外,至今非线性助听器的处方公式上仍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压缩问题,虽然像IHAFF、FIG6、DSL、NAL等公式也提供特定的压缩参数,但究竟需要多少的压缩阈、压缩比,以及对快压缩和慢压缩如何选择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