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助听器学
3144300000003

第3章 助听器的发展史(2)

1960年,助听器元件在性能上有两大显着进步:第一,1964年,整合电路应用于助听器,这意味着多个晶体管和电阻器可以结合在单一的元件上,大小与它所替代的个体晶体管相似;第二,1968年,压电式麦克风与相对较新的晶体管相连(场效应晶体管)安装在小的金属包装里,首次出现了一个宽频响、小体积的麦克风,可以被用在助听器里。几年以后,出现了使用相同技术的方向性麦克风。

在驻极体/场效应晶体管麦克风发展的时候,麦克风技术也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更好响应和更小体积的麦克风。在晶体管年代,受话器体积从1800mm3缩小到39mm3,同时麦克风的体积从5000mm3缩小到23mm3。Egolf etal.(1989)指出受话器体积变化最快的是在1970年前,此后受话器的体积就变化不大。

20世纪80年代早期,大部分元件都能被安装在耳道中,耳内式助听器就足够小了。随着电池化学、放大器效应、麦克风技术的进步,到了20世纪90年代早期,整个助听器都可以安装在耳道内。完全耳道式(completely‐in‐the‐canal,CIC)助听器的出现,使助听器终于看不见了,这种助听器的佩戴位置也带来了声学的进步。佩戴助听器时,耳廓仍能保持对声音的收集和屏蔽作用,同时减低了风噪声。

晶体管时代助听器的进步包括:

①更高性能的锌空纽扣式电池的使用,使得一半的容积量就有相同的电容量。

②滤过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助听器的频响曲线更能灵活地补偿不同听力损失的需要及多通道的声音处理。

③微型的电位器,使临床工作者可以在非常小的助听器上调整放大性能。

④无线传送助听器,包括无线接收器,可以接收到有一定距离谈话者的发射信号。

⑤class D放大器,在给定的小失真的输出级时,降低了电池的消耗。

⑥对声学耳模和耳壳理解的进步,有了更多合适的增益-频率响应,使堵耳和反馈干扰减少,但还未被完全解决。

⑦在助听器中使用两个麦克风,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方向性或全向性麦克风。

1986年,数字控制电路助听器和数字记忆助听器的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这些电路替换了电位器,因为它们在助听器中占用的空间很小,许多控制可以包括在助听器中。这些电路使助听器的放大性能可以被临床工作者调整,而且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精确性。数字控制电路可以让使用者方便地改变助听器的特性,也可以附带使用遥控器,即使是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也可以通过遥控来进行灵活的控制。

1.1.5数字助听器时代

对数字处理的研究开始于1960年的贝尔实验室,数字电路第一次真正被运用到助听器上,因为当时电脑运行速度低,对输入声音信号的处理跟不上声音的输出。直到1970年,电脑速度的加快使得可以同步处理这两者;到1980年,能量的消耗和体积大大减少了,可佩戴的数字放大线路助听器就成为可能,数字技术被运用到助听器上,带来了助听器真正的革命性时代。

第一个数字助听器是盒式助听器,其实它对声音的处理与模拟助听器一样,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几年前,数字反馈抑制系统已应用在模拟助听器上,到1996年,全数字的耳背式、耳内式、耳道式助听器才被生产出来。已经被认可的数字技术的进步有:①压缩特性控制的灵活性进一步增加,调整助听器压缩的拐点与压缩比变得更为方便。②助听器增益-频率响应的智能自动处理,同时可以根据听障者听力损失特点做到分通道来设置不同频段的增益与压缩特性。③对于来自不同方向声音的增益的非线性自动控制,最小化噪声。④通过数字声反馈控制来有效地增加增益。⑤相对于模拟助听器对声音作同样的处理,减少了电池的耗能。⑥数字双麦克风自动校正功能对来自不同方向声音增益的智能控制。⑦此外,数字助听器的低电压提示功能使更换电池更为方便,抗电磁干扰功能使拨打手机更清晰。

数字信号处理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更多的优点,如放大控制的进步、有效地降低背景噪音、更好的智能化等,数字处理技术定将在不远的将来为聋人的听力康复带来更多的变革。

1.2中国助听器的发展史

1.2.1助听器发展与验配水平的初级阶段

20世纪40年代,我国着名耳科学家刘瑞华教授把国外先进的听力学相关知识引进到了中国,为中国创立了听力学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天津助听器厂于1960年生产了我国第一台助听器,在这以后的25年内,国产助听器主要由天津助听器厂为主的少数几家国内助听器厂家来生产,且以盒式为主,少有耳背式与耳内式助听器。而且当时中国的助听器主要以商店销售为主,很少有通过专业人员来验配的。在这期间,我国着名耳科学家何永照教授在1964年主编了《听力学概论》,此书是我国第一部听力学的专着。1979年邓元诚教授率先在医院内开设了第一个听力康复与助听器门诊,从事听力康复、助听器验配与聋儿康复工作,开创了助听器从简单的商品买卖向专业验配转变的新局面,虽然当时助听器在医院内验配,但助听器品种单一,验配水平、设备的局限性很大,远远不被科内与院内人士所重视,还常常被视为“不务正业”,所以该阶段可以被视为是中国助听器与听力学发展的初级阶段。

1.2.2助听器发展与验配水平的迅速提高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成立,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年)》,纲要中明确规定:在此期间,我国要对3万名聋儿进行听觉与言语康复,康复的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戴助听器”、“早期训练”。为了使我国大批的以耳鼻喉科医师为主的专业人士加入到临床听力学与康复听力学的队伍中来,1986-1996年的10年间,随着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国外众多的知名助听器公司相继来我国建厂投资。其中最早的有丹麦的GN DANAVOX在厦门建厂,此后德国的SIENEMS听力集团和美国的STARKEY也均在苏州投资建厂。这些国外公司生产的品种虽各有侧重,但都包括了盒式、耳背式与耳内式全系列的助听器。此外,峰力(Phonix)与奥迪康(Oticon)等国外知名品牌助听器公司也积极来中国推广他们的产品。国外公司在推广其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听力学知识的普及,如耳模的声学特点与制作、耳道式助听器的制作与通气孔的作用等,都在这一时期被国内的专业人士所接受。在这一时期中国助听器的主要验配人员还是以医院耳鼻喉科医生与残联的聋儿康复中心的相关人员为主。

1.2.3助听器的数字化与助听器验配的逐渐专业化与法制化阶段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助听器的发展与编程数字助听器的渐渐推广,中国开始出现了专业的助听器验配店(中心)。1997年以后,助听器专业验配中心不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方便了听障人士,可以为听障人士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服务,但是绝大部分的从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培训,所以离为助听器使用者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化与规范化的服务,还存在着一定距离。同时,这一时期大量国外新技术的涌现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使听力学专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感日显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第一本听力学杂志——《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在1995年问世,它是我国首次发行的听力学专业刊物。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些有识之士,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创了我国听力学教育;1998年,我国的教育主管部门与澳大利亚政府合作在国内举办了为期两年的听力学学习班,旨在培养我国的听力学师资。此后,在北京、上海、成都与杭州都开设了听力学的本科与硕士教育,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教育部批准了听力学专业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增专业,使我国的听力学专业正式从耳鼻咽喉科学、教育学特教专业、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中分离出来,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新专业。相信随着更多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走上工作岗位,我国助听器验配的专业人员将会越来越多,听障者也将得到越来越规范与专业的服务。

20世纪末,我国政府主管药品与食品的国家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管理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对助听器作为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对其生产与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助听器验配作为一个对人的健康与听力康复有直接影响的服务行业,《条例》明确规定了质量与安全及后续服务的最低要求与行业准入标准。部分省市根据《条例》总体要求与规定,分别制定了各地对助听器验配店(中心)的单项操作细则,其中详细规定了助听器验配店(中心)从业人员的数量、资质、基本设备配置、场地面积及各种规章制度。虽然以上的各项规定与行业要求与国外相比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但毕竟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标志着助听器验配这一项重要工作,开始从简单的自然职业向专业的行业准入、许可制度过渡。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有的听力学专业人员还十分稀少,所以还不能像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那样,做到从事听力康复与助听器验配人员持有听力师或听力学家或听力学专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上岗。所以,希望国家尽早出台本领域职业证书培训与考试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只有朝这一方向不断地努力,我国的听力学与助听器验配才能更快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为我国的听障人士带来更专业、更优质的服务,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听力学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