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助听器学
3144300000031

第31章 助听器选配(8)

主观评估通常是指助听器用户在每天各种各样的环境里,在评价从佩戴助听器中获益程度的同时也评价助听器的缺点及限制。显然我们不能期望婴幼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主动合作。但8~12岁年龄段的儿童可以在这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因此,可通过询问儿童、其父母或老师,了解助听器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们的帮助程度,以评估助听器效果。还可根据儿童当前的能力,参考听力正常者的听觉和聆听发展指数,制定相应的听力康复目标。若不能达到预期的有关目标,应检查助听器的调试是否合适,功能是否正常。

4.不适评估

评估每个儿童对助听器的适应情况,主要是为了保证助听器不会引起响度不适。

5.言语发展水平评估

在评估听力障碍儿童佩戴助听器效果时往往很少考虑言语发展水平。言语发展水平可用清晰度指数(AI)来表示,即测试某些特殊类型的言语(如句子)的言语可懂度,这方面测试是以受试儿童的年龄和语言能力为基础的。通过对年龄较小的儿童的言语产生水平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的相应言语产生水平的比较,可用来跟踪评估儿童个体言语产生的发展水平。

7.5.7佩戴助听器后应注意的事项

1.逐渐适应

聋儿戴上助听器后,不要期待马上就能听到声音并理解所有的话语,这是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的。首先要培养孩子戴助听器的兴趣,同戴眼镜、镶假牙一样,初戴助听器时会感到不舒服,有的孩子一戴上助听器就又哭又闹,或者用手去抓,家长应设法转移其注意力或给孩子做示范动作,让其感觉戴上助听器后很高兴、很舒适,培养孩子戴助听器的良好习惯。应先在安静的环境中使用,练习孩子聆听熟悉的声音,如流水声、关门声等,再逐步到多样化声音的环境中佩戴,以培养孩子适应各种声音的能力。开始戴时音量不要开太大,然后逐渐增高,并逐步延长佩戴时间,如果孩子感到疲倦或不舒服,应立即取下来。

2.对聋儿进行听觉言语训练

多数聋儿在理解别人说话和表达自己的意愿时,都会存在一些困难,如发音口齿不清,因此进行听觉言语训练是非常关键的。首先训练孩子对各种声音的辨别力,然后发展语言能力,先从单词开始,然后到词组,再从简单的句子到复杂的句子,逐步地训练,让孩子在正常的环境中成长,这样有助于孩子理解和学习语言。

对于极重度耳聋的儿童,戴上助听器后听力仍不能达到最佳补偿,单纯凭借助听器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交流目的,因此,除了尽可能帮助其充分利用听觉信息外,还可在视觉等其他感觉手段获得信息的协同下,让聋儿学习发展语言,学会说话。例如,手指语是其中一种,手指语其实是代表汉语拼音字母的指式符号。虽然多数听力障碍者不愿采用这种方法,但它对于聋儿完全可以起到有声语言对于正常儿童那样重大的作用。聋儿可以借助手指语学习说话和看话,手指语又可以帮助他们正音和辨音,还能帮助记忆拼音字母的字形,所以手指语是聋儿学习口语和书面语的极好“拐棍”。

3.助听器的保养

助听器的保养最主要的是防潮,还要防止耳垢堵塞及防高温、防震,与成人助听器的使用保养类似。

4.故障排除

当出现问题时,父母应知道如何排除普通的故障,如声管破裂或松动、电量不足、受潮和内部噪声等。他们应知道自己能解决什么问题,而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帮助。

5.安全问题

(1)误吞电池

各个年龄段的小孩都可能会误吞电池,建议父母将新旧电池放在小孩拿不到的地方,尤其是3岁以下的小孩。如果被小儿误当玩具或零食,那是非常危险的。

(2)损伤残余听力

助听器使耳朵暴露于强噪声中,有加重听力损失的可能。儿童的残余听力是很宝贵的,听力师可通过规定合适的增益及OSPL90值来保护儿童的残余听力。因此,选择低压缩比率而不是线性放大的助听器,可以减少此危险。

7.5.8定期复查和随访

助听器的验配效果如何往往会影响儿童的一生,所以应该重视为他们所做的工作。前文已述,由于儿童的成长因素,对其听阈值的估计会有所改变,因而必须更新助听器内的设置。儿童助听器佩戴的前两年,至少每3个月做一次回访,回访的过程也应如聋儿初诊时一样认真仔细,评估其听力、助听器的工作状态,助听后效果等等。而且,助听器效果的评估不应是一时的工作,为了及时跟踪儿童的言语发展水平,应进行定期复查和随访。这样也可积累我们的验配经验,提高验配水平,促进聋儿康复的效果,使更多的聋儿尽早回归主流社会。

7.6老年人助听器的选配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因耳聋导致的老年人交流障碍和生活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最新统计资料表明,在我国2057万听力障碍者中,属老年性耳聋者有949万人。由于老年性聋在临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助听器康复已成为改善老年人听力障碍、增进社会交流、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7.6.1老年性聋的听力特征

老年性聋(presbycusis)是指伴随人体老化过程而出现的听力损失。美国听力、生物声学和生物力学协会将老年性聋定义为受到噪声暴露、服用耳毒性药、内科疾患以及医疗措施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包括生理退化在内的,多种因素导致的听力损失的总和,即老年人的听力损失可能与年龄、代谢问题、血管问题、肾病、药物、噪声等有关。由于老年性聋致病因素的复杂性,其病理变化可涉及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蜗神经及其中枢传导径路和皮层的整个听觉系统,组织学改变以耳蜗损害为主,表现为毛细胞、血管纹、支持结构、螺旋神经节细胞等的退化,其听力损失的特点与其他类型的听力障碍明显不同,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纯音听力双耳呈对称性下降,无气骨导间距。

②纯音听力以高频损失为主,听力曲线以渐降形与陡降形为多,平坦形次之,其他形者少见。

病人常常对如鸟鸣、电话铃声、门铃声、手表声等高频声响极不敏感。

③听力减退进展缓慢,听阈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一般40岁以后高频听阈开始增高,50岁以后低频听力亦开始减退。

④言语听力减退一般比纯音听力减退明显。许多老年人的纯音听力图仅是轻、中度损失,而其言语识别率却明显下降,出现“音素衰减”现象,即听到语声而听不清语句,同时理解语言的能力下降,表现为“听觉性失语”现象,即虽听到了语言而不理解其含义。在嘈杂环境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噪声干扰下的言语、滤波言语、竞争语句、凑合语、等敏化言语(或称畸变言语)试验可出现识别率降低。

⑤阈上功能试验可有半数重振阳性。耳蜗病变时重振试验阳性,如耳蜗病变和蜗后病变并存,阳性的机会也较多,或有轻度的重振或部分重振现象。由于听觉动态范围狭窄,表现为对小声听不到,但对过强声又不能耐受。

⑥对声音的辨向与定位能力差。

⑦ABR各波潜伏期随年龄而延长,各波潜伏期差与波间期差双耳呈对称性,波形分化与纯音听阈之间无密切的相关性。

⑧大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耳鸣。开始为间歇性,仅于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逐渐加重,可持续终日耳鸣,多为高调性;有些病人主诉有搏动性耳鸣,可能与合并的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关。

7.6.2言语识别率检查在老年人听力康复中的作用

由于老年性聋的言语听力和纯音听力多表现为不一致,且在安静条件下和在噪声环境或竞争语句条件下,其言语听力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因此,仅按纯音听力检查的结果难以准确地判断老年患者听力障碍的程度,依此选配的助听器自然难以让老年人获得满意的康复效果。目前,在老年人听力障碍的诊治与康复中,以言语信号作为声刺激检查受试者言语识别能力的言语识别率(speech recognition score,SRS)测试已得到听力工作者越来越多的重视,言语测听为老年人听力评价和康复效果评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给老年患者的听力康复带来了福音。在老年人听力障碍的诊断与康复过程中,言语识别率检查可起到以下作用。

1.诊断老年性聋的病变性质与部位

单项言语识别率检查并不足以作为诊断老年性聋病变性质与部位的依据,但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与临床症状及其他检查内容相结合,往往能作出较明确的诊断。言语识别率曲线回跌(在高强度言语声时识别率反而降低),常是蜗后病变的表现。纯音听力正常或相当好,言语识别率不成比例地降低至30%或更低,很可能是蜗后病变。但听神经瘤患侧的言语识别率可高达100%。传导性耳聋的表现主要为声音衰减,在言语测听的表现为言语识别阈(SRT)提高,而言语识别率不受影响。某些老年听力损失者纯音听力正常,但在噪声干扰下(甚至在安静的条件下)言语识别率明显降低,多由耳蜗病变所致。

在竞争噪声下检查言语识别率,对纯音听阈正常但主诉在噪声环境中听力差的患者有临床诊断价值。

2.评价老年性聋患者的听力障碍程度及交谈能力

由于老年性聋患者的纯音听阈和言语交谈能力之间可有很大的差距,在对老年人的听力评价中,言语识别率检查比纯音听阈测定更能反映患者的实际功能障碍程度。有些老年患者,在安静条件下做言语测听,其言语识别率与正常青年人相比无明显差异,但在噪声或竞争语句竞争下,其言语识别率明显降低。因此,需根据患者主诉,选择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

同时,应认真听取(询问)和参考患者对自己听觉障碍的评价,了解听力损失对患者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情绪、行为及社交活动的影响程度。

根据言语识别率检查的结果,结合交谈时病人的表现、与交谈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及对影响病人交谈能力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对受试者的听力障碍程度、社交的胜任程度和交谈的效率作一个总体的评价。

3.指导老年人选配助听器

对老年性聋患者作言语识别率测试和其他测听检查,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其听功能状态,排除传音性和其他原因所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蜗性和蜗后性)听觉障碍,了解其听处理能力,为助听器选配方案的制订提供各项参考数据和信息。根据这些资料,制订助听器选配方案,选择适当的助听装置。

选配中常以气骨导差测试结果,根据差值的变化,估计助听器的预期效果。然而,如果言语识别率低,即使气导听力有明显的改善,也不能改善言语交流。在选配前检查言语识别率对于康复效果的预估有重要意义。

老年性聋患者的交往能力或他本人所感到的困难程度,往往是和纯音听阈或安静条件下的言语识别率不一致的。听力专业工作者应综合患者本人的感觉(困难程度)和在竞争条件下的言语测听,在较好地评价患者听力障碍的基础上,据以制订适当的听力康复方案。

4.评定助听器对老年性聋患者的康复效果

在助听器选配后检查言语识别率,并与佩戴助听器前测试的言语识别率相比较,能较准确地评价助听器对老年聋患者的帮助程度。佩戴助听器后,定期的言语识别率检查,有助于对老年性聋患者听力康复的远期效果作出进一步的评价。尤其是在可编程助听器的使用过程中,适时地进行言语识别率测试,有利于对助听器程序进行必要的调整,从而使老年性聋患者的听力康复保持在较好的水平。

7.6.3言语测听在老年人助听器选配中的应用

1.通过言语测听评定老年人听力障碍程度,并预估助听效果

以往用纯音听阈来评定老年人听力损失的程度,常常不能真实反映其听力障碍的情况,因为许多纯音听阈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老年人抱怨自己很多时候不能听清楚别人所讲的话语,与社会的交流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故纯音听阈测试作为评定听力损失程度的手段,仅仅适用于那些无言语识别困难的听力障碍者。评定老年人听力障碍的程度,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标准可作为依据,合理的做法是:首先倾听患者的自诉,让患者自报听力情况,可发一张听力调查表,由患者自己填写;其次是模拟在各种聆听条件下,进行竞争噪声言语识别率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评定听力障碍的等级。根据此等级,可预估患者佩戴助听器的效果。

(1)听力调查表

采用Noble和Atherley(1970)分级法的调查表,具体如下:

下面答案栏内5个选项中与您的实际情况相符的,请打“√”。

A.问:您在家里与一位家人谈话时有无听力困难?

答:所有时间 大多数时间 半数时间 偶尔 从来没有

B.问:您在家里与全家人一起谈话时有无听力困难?

答:所有时间 大多数时间 半数时间 偶尔 从来没有

C.问:您在室内与室外一个人谈话时有无听力困难?

答:所有时间 大多数时间 半数时间 偶尔 从来没有

D.问:您在室内与室外几个人谈话时有无听力困难?

答:所有时间 大多数时间 半数时间 偶尔 从来没有

2.听力障碍分级法

听力障碍分级法采用Saloman(1985)分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