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助听器学
3144300000009

第9章 助听器的类型及其基本特征(3)

3.3.6耳内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耳内式助听器功率范围一般在40~110dB。结合其声学特点和优缺点,耳内式助听器一般适宜听力损失在中重度但不愿佩戴耳背式助听器的患者;另外,因其可以方便安装更多的辅助零件,所以较适宜对助听器性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对于中老年人且双手灵活、听力损失较重的患者,也可考虑选配耳内式助听器。

3.4耳道式助听器

耳道式助听器是指外形按照患者的外耳道定做,起于耳甲腔、止于第二弯道附近的一类助听器。

3.4.1耳道式助听器的分类

耳道式(in‐the‐canal,ITC)助听器也属于定制式助听器。与耳内式助听器不同的是,耳道式助听器位于患者的耳道内。根据外形大小,耳道式助听器又可再分为耳道式(ITC)、小耳道式(small ITC或mini‐canal)、完全耳道式(CIC)助听器三种类型。完全耳道式助听器有两个标准,只有符合这两个标准才能称为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也才能获得最佳的增益和输出。第一,侧面部分至少应紧贴外耳道口或在耳道口内1~2mm;第二,内侧部与鼓膜上部相距5mm以内。如果一个完全耳道式助听器没能达到上述两点,它只能获得部分完全耳道式的优点,也只能称为小耳道式助听器。耳道式助听器也位于耳道内,但外形比完全耳道式、小耳道式助听器略大。

3.4.2耳道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耳道式助听器不仅具有前面提到的耳内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而且更符合人耳的生理声学特性,其助听增强效果更佳。

1.耳道口共振峰频率的改变

患者佩戴耳道式助听器时,麦克风处声增益最高峰值的频率在4733~5179Hz处,更接近正常人外耳道共振峰值的频率位置。

2.耳道堵管后共振效应的改变

外耳道是一个中空盲管,按照声学理论,一段封闭的管道,对其管长4倍的声波具有共振放大作用,如管道的长度是2.5cm,其共振频率的声波长就是10cm,按声速344m/s计算,共振频率是3440Hz。管中空气柱对这一频率的声波产生共振,使该频率的声音在该管盲端的声压增加。

耳道式助听器使外耳道“堵管”,外耳道长度缩短,使其共振峰频率前移。这样,语音频率的声音信息被有效放大,使听觉分辨率明显提高。

3.保留耳廓的共振效应与声源定位作用

耳廓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对外界声音定向、定位、收集和放大。正常耳廓有集声的功能,耳廓表面凹凸不平的结构对来自不同的方位和高度的声源产生不同的反射和对一定频率的声音具有共振放大作用。耳廓的这种功能可产生一种滤波的效果,其被认为在声源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内,更多地保留了正常的耳廓结构外形,因此有助于对声音的自然放大和声源定位。

4.出声孔接近鼓膜对声增益的影响

首先,由于助听器的出声孔与鼓膜之间的距离缩短,放大后的声音可直接作用在鼓膜上,因此失真较小。其次,耳道式助听器置于耳道内,致使外耳道容积减小。根据容积与压力呈反比关系,容积减小,而压力增强。因此,佩戴耳道式助听器时,其声压会有所增加。

3.4.3耳道式助听器的优点

与耳背式及耳内式助听器相比,耳道式助听器的优点包括:

①耳道式助听器的外形较小,基本上能满足患者美观的要求,佩戴也较舒适。

②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内,保留了正常的耳廓结构外形,更符合人耳的生理声学特性,有助于提高声增益和声源定位。

3.4.4耳道式助听器的缺点

耳道式助听器的缺点包括:

①和耳内式助听器一样,由于儿童的耳道未发育定形,需定期更换外壳,因此儿童使用时需慎重。

②耳道式助听器只适合轻度或中度听力损失的患者,目前最大功率的耳道式助听器只适合平均听阈在90~95dB以上的病人。

③耳道式助听器的电池、音量调节器等比耳内式助听器更小,因此更难操作。

④如前所述,耳道式助听器由于内部空间更小,更容易产生声反馈,也不能连接FM系统。

⑤和耳内式助听器一样,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内,更容易受耵聍的影响。

⑥和耳内式助听器一样,也会产生堵耳效应。

3.4.5耳道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目前,常用的耳道式助听器功率普遍在80dB以下,也有一些品牌的部分型号大功率耳道式助听器功率能达到90~100dB,但临床应用还不广泛。耳道式助听器目前一般常用于以下人群:

①年纪较轻,听力损失轻中度,对助听器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

②中老年人,听力损失轻中度,双手灵活,对助听器效果和外观要求较高者。

③平均听力损失在80~85dB以下,高频听力损失较低频多的下降形听力曲线患者,耳道式助听器能够给予更多的高频增益补偿。

3.5完全耳道式助听器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是指外形按照患者外耳道定做,起于外耳道入口,止于第二弯道附近的一类助听器。

3.5.1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

完全耳道式(complete‐in‐the‐canal,CIC)助听器具有的声学特点和耳道式助听器相近,除了耳道式助听器具有的声学特点外,完全耳道式助听器还有其他的一些声学特点。

1.赫尔姆霍茨共振效应

Marshall认为,由于耳廓具有反射和折射声波的作用,声音在进入耳道时,在4000~5000Hz之间声压增大,有6~8dB的共振,也就是说,声音在4000~5000Hz范围,在进入麦克风之前就有了放大。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不影响耳甲腔的共振功能。由于耳甲腔的共振频率在4000~5000Hz,完全耳道式助听器麦克风处声增益最高峰值的频率在4700~5600Hz,因此可以增强高频助听效果。

2.镜面效应

镜面效应即耳廓效应。高频声的波长较短,耳廓可以增加声音中高频部分的增益,而低频声的波长较长,耳廓作为一个反射面(镜面)衰减了低频声。耳廓对于大于2000Hz的声音,其随频率增加而增益增加。但耳廓效应与它的测量点有关,如果在耳内式助听器的麦克风处测,这种效应就很小;如果在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麦克风位置测,这种效应就很明显。

除了耳廓与耳道对频率的影响,完全耳道式助听器高频信息还会受到与耳廓相关的赫尔姆霍茨共振效应的影响。耳道式助听器也略受其影响。

与赫尔姆霍茨共振效应不同,耳廓效应首先与助听器的麦克风位置有关,且这一现象非常稳定。耳廓的大小只起着次要的作用。

3.气球效应

气球效应即Boyle摧s定律,表明压力与容积的关系:容积的减少会导致压力的增加。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致使外耳道容积减小。根据容积与压力呈反比关系可知,容积减小,压力增强。Marshall认为,与相同功率的耳道式助听器相比,在鼓膜处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低频输出要高4dB,高频输出高8~15dB。如果是硬壁腔,声压的增加与频率无关。如果鼓膜的阻抗很小,这一点也不适用。

4.减少堵耳效应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主要是外耳道骨部。当患者发声时,引起外耳道壁软骨部振动所产生的声波外泄,而骨部振动产生的声波较少,因此可以减少或消除堵耳效应(occlusioneffect)。

3.5.2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优点

1.助听效果佳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声学特性决定了它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助听器的声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提高声增益,尤其是高频声增益。首先,由于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不会影响耳甲腔的共振功能。外界的声音在麦克风位置处的声压有一个预先的放大,特别是可以增强高频声的助听效果。其次,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外耳道容积减小,鼓膜处声压增加,尤其是高频输出增加。再次,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使外耳道长度缩短更明显,使其共振峰频率前移,2000Hz左右的声音被放大约10dB,作用于鼓膜,使听觉分辨率明显提高。最后,增加净空(headroom)。所谓净空,是指助听器的实际增益与最大增益之差。由于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深耳道内,出声孔接近鼓膜,因此,可以相对减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实际增益,从而导致净空增大,可提高助听器的音质。

②减少堵耳效应。如前所述。

③改善声源定位。正常耳廓在声源定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保留了正常的耳廓结构外形,因此有助于声源定位。

④保真性高。由于助听器的出声孔与鼓膜之间的距离缩短,放大后的声音较直接地作用在鼓膜上,因此可以较好地控制噪音和失真。

⑤降低对增益的要求。完全耳道式助听器可以提高声增益、增加输出、增加净空、减少堵耳效应等,因此其对增益的要求就会降低。

2.体积小、隐蔽性强

耳道式、耳内式助听器分别位于外耳道外约1/3段和耳甲腔;而完全耳道式助听器位于耳道深部,只有小指甲大小,隐蔽且不易被发现,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聋人的美学和心理需求。

3.舒适性、固定性好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可以根据患者的耳道(耳内式还包括耳甲腔)形状大小定制外壳,由于助听器外形与患者外耳道解剖结构相吻合,且外形小,与耳道皮肤接触少,所以佩戴舒适且不易脱落。

4.损伤机会少

因助听器的位置较深,受汗水、灰尘的影响小,因此受到意外损伤的机会更少。

3.5.3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缺点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缺点包括:

①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体积及电池均小,老年人或双手灵活度欠佳者操作不便,且容易遗失。

②输出功率有限,不适用于重度听障的患者。

③耳道内的皮肤有水分及油脂蒸发,当完全耳道式助听器放置在耳道内,阻塞了耳道,耳道蒸发的水分及油脂有可能损坏助听器内部的零件。

④麦克风与声孔距离较近,容易引起声反馈。

⑤目前无法配置方向性及多麦克风系统,无法安装拾音线圈,也无法连接FM系统。

⑥需专门定做,不能大批量生产,因此价格较贵。

⑦和耳道式助听器一样,不适合耳道未发育成形的未成年人。

⑧中耳不断有分泌物排出者、接受过根治性耳科手术或外耳道畸形者应谨慎选用。

⑨和其他几种助听器相比,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价格较高。

3.5.4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

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的适用听力损失小于80dB的患者,它的适配范围与耳道式助听器基本相同(见本书§3.4.5耳道式助听器的适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