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
3145000000031

第31章 角色社会化与人的社会化(4)

(四)少年期

这一时期是儿童从小学教育转到初中教育的阶段。在少年期,少年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脑发育基本健全,个性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能够逐渐自觉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少年在社会交往中视野渐广,知识增多,逐渐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及周围世界开始形成一般的看法。所以,少年期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道德观形成和萌芽的时期;少年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加各种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社会规范和个体的各种行为模式,以及如何使自己的行为模式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所以,在少年期,个体的社会化与个体的角色扮演的一致性,比起学龄期要强一些,自觉程度要高一些。尽管如此,对少年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学校和家庭尤其不能放松。

(五)青年期

青年期是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一些心理学家把人的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意指人的第一次诞生是人生下来后脱离母体,第二次诞生是脱离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地跨入社会生活。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年从心理上不依附于父母,到出现自我独立意向的变化。当父母的一定要正确看待子女这一时期的变化。

青年期的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从此步入更广阔的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并且实施角色行为。

青年期的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社会化的程度上看,青年的个性和世界观由初步形成到基本定型由于青年人处于从少年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所以他们有许多既不同于少年儿童,又不同于成年人的特点,即有理想,有抱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传统观念薄弱,很少有保守思想。但是,由于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锻炼和经验,对某些事物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情绪容易偏激,好走极端等。

这正是成年人对青年社会化应加以引导的地方。

2.从社会化的内容上看,青年的社会化内容由被动教化到主动选择由于青年人自主意识增强,企求摆脱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控制,更不喜欢别人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所以他们常常表现按照一定的价值观,主动地选择自己社会化的内容。但是,他们对自己即将跨入的现实社会的各种情况不甚了解,加上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这无疑会增加他们认识和选择的困难。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激剧变动的时期,更会引起青年人的思想矛盾。因此,引导青年正确地选择社会化的内容,促使其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3.从社会化的方式来看,青年的社会化方式由外在强化到主动内化

在儿童和少年期,一般地说,成年人较多地使用外在强化的方式。在青年期,成年人对青年控制的范围和强度则明显地缩小和降低。在这里,必须正确处理灌输与内化的关系。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和富有哲理的语言,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由此而决定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社会规范灌输给青年,使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才能使他们达到社会化的预期效果。如果割裂灌输与内化的内在联系,或者只强调外界灌输,而忽视个体内化,或者只强调个体内化,而忽视外界灌输,那么都会导致青年的社会化的畸形发展。

4.从社会化的途径来看,青年的社会化途径大大地不同于儿童和少年

随着个体范围的扩大,除了接受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外,还要接受更为广泛的社会教育,包括各种群体、团体等方面的教育。

由于青年广泛地接触社会,视野广阔,知识增多,所以他们对社会需求和社会事物的价值标准有了更多的、更具体的了解,并开始自己确定可以作为依据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主动选择自己社会化的内容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例如,许多青年人通过接触社会,初步形成职业意向,并依据一定的价值观选择职业,即选择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及城乡基层社区等提供的就业岗位,进而扮演不同的角色。就青年的现状而言,绝大多数青年能够自觉地或比较自觉地遵从角色规范和社会规范,扮演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但是,也有少数青年无视和违反角色规范和社会规范,终于导致角色失败,这种沉痛的教训是值得汲取的。

(六)成年期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经过儿童社会化和青年社会化,基本掌握了社会成员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到了这个时候,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大体完成了。但是从个人必须不断适应自己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来看,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又没有完成,因而要继续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是人的基本社会化的继续,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大。

成年人之所以要继续社会化,主要是因为:第一,现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包括生产条件的改变、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体制的改革和各种具体制度的完善等,都有可能会使成年人感到一时无所适从,困惑不解。这就促使成年人需要继续社会化。第二,个人生活情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例如结婚、生育子女、照料双亲、专业改行、搬迁住址、出国进修、知识更新等,都可能使原有的经验、知识、态度和生活习惯不适应于新的环境和新的角色需要,因此成年人必须继续社会化。第三,成年人,尤其是人到中年,思想比较定型,有成熟的生活阅历,有既定的生活方式和比较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年人是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骨干力量,肩负着“承上启下”的社会历史责任。即对老一代来说,中年人要接替他们的工作岗位,发扬光大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青年一代来说,中年人要引导他们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成年人必须继续社会化。

就一般情况而论,由于中年人有比较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比较持续的开拓创新精神,有比较成熟的生活经验,所以他们能胜任各种不同角色,能自觉接受、遵从和维护社会规范,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不仅如此,他们还自觉努力塑造良好的角色形象,以适合社会、组织、团体、他人对其角色的期待。

(七)老年期

一个人经历了自己的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以后,就迈进了生命周期中的最后一个时期,即老年期。对于老年人来说,也有一个继续社会化的问题。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的迅速变化,新事物的层出不穷,这就促使他们要用新的眼光研究新的情况,看待新的事物。第二,社会的责任感,促使他们要很好地教育青年人,向他们传授知识、经验、技能和方法,特别是向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总结过去的经验,为社会积累精神财富。同时,还要注意向青年人学习。第三,个人情境的新变化,促使他们离退休后要适应于逐渐降低的威望、孤单寂寞的生活以及日益衰弱的体力。

正是因为如此,老年人也要再学习,要继续社会化。第四,在未离退休之前,老年人所扮演的角色相对固定;在离退休之后,老年人面临着角色转换,扮演新的角色,接受新的角色规范。在这个时候,老年人的角色冲突尤为明显,角色适应尤为突出。因此,除了老年人要正确地处理这些新问题外,老年人所在的单位和有关部门也要切实做好他们的角色转换工作。

综上所述,社会化在人的一生中是一个不断持续发展的过程,贯穿于人的全部生命周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一生从生到死都有社会化的任务。不同时期社会化的主要目的、任务和特点是各不相同的,了解这些差别,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更好地实现角色社会化和人的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晓虹主编.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周晓虹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

4.黄育馥.人与社会——社会化问题在美国.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奚从清,俞国良着.角色理论研究.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