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3145200000012

第12章 《易经》三原则——变易 不易 简易

汉代郑玄(127-200)把易经丰富的含义总结概括为三项,即变易、不易、简易,归纳得很简要,问题是我们如何正确地理解,尤其是“不易”的概念。

一、变易:《易经》指出宇宙世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动中,即没有绝对不变的事物。《易经》不仅指出万事万物的恒动性,还探寻出其变动的原因、动力,变化发展的形式、状态以及道路、轨迹,从纷繁复杂的变化中总结出变易的规律来,这是中华民族高度智慧的结晶。《易经》可以说是专论变易的,西方用英文翻译,有题其书名曰: The Book of Changes,就是《变化的书》。变易的具体内涵、规律还可进一步深入阐述、探讨,变易的名义还有交易、反易、对易、移易和易,等等,实皆不出“变易”一义的范围。又如以日月、蜥蜴来解释“易”字形的,其旨意也不离“变易”二字。

二、不易:既然宇宙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变易”的,那为什么还要提出“不易”呢?有学者说,这万事万物变易的总规律、恒动力是万古万代始终不变的,故称“不易”。我的另一种理解是“不易”就是相对的“静止”。绝对的变动与相对的静止,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这是因为流水有明显的动态感;之所以不说“人不能踏上同一座山”,是因为山是相对静止的。好比一个人练“静功”,盘腿而坐,肢体不动,相对静止,而体内的气血还在流动。所以说,变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应该承认有相对的“静止”、相对的“不易”。

有了这个“相对”的认识,我们就可以理解在现实生活中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万变应不变”的道理。所谓“以不变应万变”,就是说所掌握的变化的总规律不变、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原则应该不变,以此“不变”来应对人世间的种种变化,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才不致成为“墙头草”或“变色龙”。一个无规律、无原则而“善变”的人,或是“变不胜变”,虽可能“生存”得还不错,但人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所谓“以万变应不变”,用于社会生活,如一个团体、一个家庭里,就是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领导、家长的关系,以能和谐相处。某一领导或家长,总有他(她)的性格、思维方式等特点,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个成员生活于这个群体中,不应企求领导改变常态来样样适应自己,而应立足于“改变自己”,以求和谐相处,当然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和要求。

以我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说,我原是家长,退休后到美国的子女家里生活,照顾子女。但在这个新的家里,我已经不是主人了,但也不是客人、不是仆人,有人说应是受尊敬的老人。而要受家里的人尊敬,首先应尊重新的主人,在各方面要注意“改变自己”,以适应新主人、新家庭的生活,当然也可以提出一些自己认为合理的建议,但取决权在于新主人们。

三、简易:《易·系辞》一段话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体会原文的意思,“简”即“坤道”,“易”即“乾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如能把乾坤阴阳之道统一起来,让两者结合共同发挥出功能,贤人掌握并运用了这个道理,则天下功德大业可成矣。

如把“简、易”的原义引申开来,理解为“简约平易”,则亦无不可。

那是一个繁简关系处理的问题,就是如何执简驭繁、化繁为简,化高深为平易的问题,也是一种方法论、大智慧,即用最简朴方法办最复杂的事情,抓住要领,化繁为简,一解百解。做学问做到了家,真正掌握了最根本的阴阳之道,看上去高深莫测,做出来却简单明白,表达出来则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伸出几个手指,那么轮流一掐,就能预测未来,那么简化简单。如大思想家、大文学家把一个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人家一听就懂。《易经》把宇宙世间万事万物、复杂变化的道理用八种符号的变化表示出来,用“一阴一阳之谓道”、“元、亨、利、贞”四个字简单明白地表达出来,堪称中国简易学的鼻祖。

再引申开来,还有一个简易与变易的关系问题。世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某一简单明白的规章,也要在世事变易中求变;如一成不变,就不能提高层次,不能创新和发展。因此,简易以求变、变以求简易乃是创化与创新的根本力量,见之于自然,也见之于人的智慧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