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辩证法杂说
3145200000049

第49章 中西文化异同比较

中西文化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相同的就是都符合现代哲学所说的“对立统一”规律。无论《易经》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或黑格尔的“正-反-合”三论段,宇宙、人类、社会、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符合这“对立统一”的总规律的,所谓“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也。

“异同”是偏义复词,重在“差异”,中西文化的最大区别、差异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具体地说,就是在对立统一的双方,中、西方各略有所偏重于一方。如西方思维传统强调一分为二,而中国思维传统强调合二为一;西方强调天人相分,而中国强调天人合一;西方重演绎推理,而中国重归纳推理;西方重精细、重个别,而中国重一般、重整体;西方重独立思考、反向思维,而中国重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西方人好强好斗,而中国人求和谐圆融,以“和为贵”;西方人行为多呈直线形,中国人的行为多呈曲线形;西方人重个体的独立,自由自主,而中国人的家庭观念较强,求四世同堂,尊老、尊师的观念亦强……这是由中西方不同民族长期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观念等不同而逐渐形成的差异。

中西方传统对立面的偏重一方也是相对的,如中国的思想传统是“天人合一”,而先秦时期同是儒家的荀子,却强调“天人相分”、“人定胜天”。西方的思维传统是重推演法,而17世纪的英国大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却大力倡导归纳法,贬抑推演法。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说,中国因“‘天人合一’和推演法的欠缺,阻碍科学诞生”,欲“发展近代科学,一定要摆脱‘天人合一’的观念”。(杨振宁:《栀易经枛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所做的报告》,《人民日报》、人民网,2004年12月30日)。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完全符合事实。本人认为影响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不良因素主要是官本位及“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然而,人类生存的地球是圆的,随着全球化地球村观念的形成,东西方文化最终必然走到一起,互相取长补短,中西结合,殊途同归。

本文重点谈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谈到人生问题,视“征服自然”为人生的最大荣誉。为达此一目标,往往不惜全力超越他人,甚至利用情势,应用征服手段,造成霸道思想的产生。西方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的观念中是比较淡薄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谦虚谨慎、自我贬抑的思想作为处世哲学,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待人接物、言谈举止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虚心为本,以谦虚为荣,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及家庭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求整体和谐统一;而西方国家崇尚个人独立自主,自强自力。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地位平等,不计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合家团圆”、“四世同堂”;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会感到很不好意思,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会住进老人院或老年公寓,由社会来关照。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间的文化差别,更是不胜枚举。如烹调饮食,中国的菜肴讲究色、香、味、形,花样很多,尤重口味。如在家里请客宴会,主人老是要把菜夹到客人碗里,连说请吃、请吃、烧得不好吃等客气话。而西方人比较实际,烹调不注重花样口味,更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有些就是生菜。聚餐宴会时,爱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那么多客套。再如送礼,中国人送礼总有行贿之嫌,送礼者必先寒暄一番,临别时悄悄拿出礼物;受礼者嘴里连讲不要、不要的客气话,实际还是要,要到客人走后,才打开检视。西方人是一见面即把礼物呈上,受礼者会当面将礼品包打开,当即称赞一番并致谢。又如,中国人在聚谈讨论征求意见时,问有没有意见?对方总是先客气地说,没有意见、没有意见,然后讲一大堆意见;西方人是有意见就是有意见,没有意见就是真的没有意见。

西方人可直呼长辈、父母、老师的名字,父子也可用同名,只是大小区分;中国人有三纲五常的约束,哪能直呼父母,师长之名,起名字要按辈分,连同音字也不可使用。英美人是女士优先,处处对妇女谦让三分;而中国人是大男子主义,女人要三从四德。当然,现在中国有妇女联合会,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情况也大有改善。中国人可在大街上争吵谩骂,开会时却很少发言;英美人开会时直抒己见,上街时却很文明。中国老百姓怕政府官员;西方国家政府怕人民。如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健保改革方案,民间各持正反意见,我在电视上看到,有一个州的民众集会,有一些人身背枪支示威反对,因该州的法律规定可带枪支赴会。美国民众还可骂总统蠢猪、笨蛋,只要你在行动上守法。中国报刊是报喜不报忧;美国报刊是灾难、丑闻统统报,重在报忧不报喜。

西方重精细、局部,而中国重整体、系统,以中西医的差异最为明显。西医的外科手术很高明,重解剖而知血管、神经,却不知邻近的经络存在,不知经络系统。中医重整体观,全息观,如耳针能治全身对应部位的病痛。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则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中医“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以预防为主;西医疗效快而明显。中西医各有利弊,互可取长补短。局部与整体、个别与一般,互为对立,又互相联系,假如各方走向极端,则如一方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而一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确的态度应是力求互补、对立统一,则必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

中西方重局部、重整体的不同,在日常生活的写信、署名、署年月日以及写文章中也可看出。中国人寄信写地址,由大到小,如浙江省杭州市文一路倡倡倡号;美国人写地址则由小到大,如倡倡倡倡号Donington路SanJose市California州。英美署名,先写名,后写姓,署日期则为日、月、年;而中国人书写次序则相反。写文章,西方人喜欢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提出论点,然后依论据论证;中国人则喜欢篇末点题。

在语言文字上,表现出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更多。如“old”(老)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露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礼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在中国人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让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肥)一词,见人说“fat”会令对方沮丧不快,非常反感。说到“fat 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乎乎”、“胖墩墩”,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常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听到人们说某种东西是块“肥肉”,或某种差使是个“肥缺”的话语,言下之意是不可多得的东西或求之不得的位置。中国人不但不讨厌“fat”,而且对其赞美有加。

再如对“气”这个词,西方人只是理解为空气的气,呼吸的气,液体、气体的气等少数含义;而中国人所指含义却广泛得多,有气功之气、气血之气、有节气、有精气、有骨气、有志气、有豪气、有浩然之气,等等。

总之,中西文化各有特点,各有短长。当前“地球村”观念已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密切。中西文化自应彼此尊重,互求补益,为人类共同创造新世纪的“世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