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语文
3147600000008

第8章 经世致用(1)

所谓“经世”,即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要有经天纬地的胸怀,侧重“形而上”;所谓“致用”,即是“学用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的知识能发挥实际作用,侧重“形而下”。

从先秦到宋代,从明末到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经世致用”是一种思潮,也是一种精神。它注重现实的发展,使中国没有沦为空洞的精神世界,也避免走向虚幻的宗教世界。

古代的中国人面对现实世界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深厚的务实文化,这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发展,使中国在古代社会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今天的社会得益于过去的教育,今天的教育预示着明天的社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开拓未来。因此,弘扬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理应成为莘莘学子不懈的追求。

1.《日知录》三则[1]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大学者。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顾炎武早年曾参加当时政治性的团体——复社,议论朝政,反对宦官权贵。青年时代便留心经世致用之学,关注百姓疾苦和国家大事。明亡后参加苏州、昆山一带人民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曾化名“蒋山佣”,装成商贩,隐姓埋名生活达20年。他的后半生,大半是在旅途中度过的。他遍历华北各地,结交豪杰,观察山川形势,念念不忘恢复明室。晚年卜居华阴。顾炎武注重实学,凡天文、地理、水土、兵、农、历代典章,无不熟究。一生律己严格,操行卓越,身处逆境而终无颓唐之想,表现出坚定的民族气节和不屈的精神。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日知录》、《顾亭林诗文集》等。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之不可绝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2]之事,无稽之言,剿袭[3]之说,谀佞之交,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著书之难

子书[4]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5]宋人书,如司马温公[6]《资治通鉴》、马贵与[7]《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后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8],尚亦不免。若后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文人之多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9],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

韩文公[10]《符读书城南》诗曰:“文章岂不贵,经训[11]乃菑畬[12],潢潦[13]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14],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15]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16]。”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17]所谓“摭[18]我华而不食我实”者也。黄鲁直[19]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20]后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21]。

《宋史》言:“欧阳永叔[22]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23],正事可以及物[24]。”

【注释】

[1]选自《日知录集释》卷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2]怪力乱神:语出《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怪,怪异之事。力,逞勇使力之事。乱,悖乱人伦道德之事。神,鬼神之事。

[3]剿袭:剽窃人言以为己说。

[4]子说:指四部分类中的子部书。

[5]庶乎其传也与:或许才能流传下来吧?

[6]司马光死后被追封为温国公,所以世称司马温公。

[7]马贵与,即南宋史学家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著有《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从上古到北宋宁宗时期的典章制度通史,共384卷。

[8]舛(chuǎn)漏:差错和遗漏。

[9]经术:即经学。

[10]韩文公:即韩愈,韩愈谥号“文”。

[11]经训:经籍义理的解说。

[12]菑畬:本意为耕耘。耕稼为民生之本,故以喻事物的根本。

[13]潢潦:地上流淌的雨水。

[14]马牛而襟裾:穿衣服的马牛,讥讽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

[15]器识:器量与见识。

[16]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一旦被称为文人,其人就没有可观之处了。

[17]扬子云:即西汉文学家扬雄,字子云。

[18]摭:拾取,摘取。

[19]黄鲁直:即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字鲁直。

[20]提奖:提拔奖励。

[21]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明朝刘健曾经对庶吉士们说:“人学问有三事:第一是寻绎义理,以消融胸次;第二是考求典故,以经纶天下;第三却是文章。好笑后生辈,才得科第,却去学做诗,做诗何用好是李杜?李杜也只是两个醉汉,撇下许多好人不学,却去学醉汉?”这些话记载在陆深的《俨山外集》卷十四《停骖录》中。李梦阳对此不以为然,认为李白、杜甫并不只是酒徒,李、杜之前就有诗文,孔子并非不看重诗文,刘健是“因噎废食”。陆文裕(1477—1544),明代著名藏书家、学者,名深,字子渊,号俨山,上海人,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谥文裕。刘文靖(1433—1526),名健,字希贤,洛阳人,素以理学自负,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卒谥文靖。空同,指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空同子”是他的号。

[22]欧阳永叔:指欧阳修,字永叔。

[23]润身:使自身受益。

[24]及物:意思是恩及万物。

【赏析】

经世致用作为一种学术传统由来已久。实际上,早期儒家就对解决现实问题怀有积极的态度。宋代以后更进一步形成了所谓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的实际问题,要求经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的方案。明代灭亡以后出现的经世致用的思潮,具有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的倾向。一些早期启蒙思想家,通过总结明朝覆亡的历史教训,深刻认识到“理学”空谈心性命理的危害,力倡学以致用的务实精神和“以实为宗”的学风。顾炎武正是这方面的代表。

顾炎武深受嗣祖顾绍芾的影响,关心国计民生的发展,探求社会改革的方案。

“负经世之志,著资治之书”的《日知录》是他积三十余年读书心得,编次而成,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是其一生学问和思想的结晶。这是一部大型的学术札记,全书一千多条,最长的五千多字,最短的只有九个字。其中以考据性文字居多,内容丰富,考证翔实,体系缜密,集中反映了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这里节选的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阐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

“文须有益于天下”强调文以载道,文以纪事,文以揭示民间疾苦、称扬善行,从正面立论,从反面申述,旗帜鲜明地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著书之难”剖古析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述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在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文人之多”主张“识经术”,“通古今”,去华就实,从养器识的角度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顾炎武认为,唐宋以后,著作泛滥,文人之多,文风浮华,都是作者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所以首先要端正创作态度。虽然,比起那些论述“治道”的札记,顾炎武的文论可能只是冰山的一角,但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这三则札记,主旨相同,内容相关,但在语言风格上却不尽相同,表现出作者行文风格的多样性。“文须有益于天下”立论鲜明,锋芒毕露,言辞掷地有声,足以惊世骇俗;“著书之难”则委婉曲折,叙议结合,慢慢铺陈,水到渠成;“文人之多”则感情炽烈,声势夺人,一气呵成,其中也不乏执议偏激之语。

2.《海国图志》[1]序

魏源

魏源(1794—1857),原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湖南邵阳(今湖南隆回)人,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17岁中本县廪生,以才学称誉乡里。21岁随父入京,以诗文著闻京师,获交公卿名士。28岁考中顺天府乡试举人第二名。

33岁代贺长龄编成反映清代前期和中期部分学者和官吏“经世致用”思想及改革图治愿望的重要著作《皇朝经世文编》120卷。此后担任幕僚达13年之久,直到51岁才入京考中进士。仕进的困厄和长期在大江南北担任幕僚的经历使魏源深刻体验到封建制度的腐朽、官场的黑暗,了解到国计民生的情状,淬砺出经世思想的光芒。魏源的诗歌表现出革新思想,诗风奇丽壮美。他的散文表现了其政治家、时务家的经世文风,挥洒自如,文笔洗练。其一生著述甚丰,有《圣武记》、《海国图志》、《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清夜斋诗稿》等。

《海国图志》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2],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3],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4]贯串,创榛辟莽[5],前驱先路。大都东南洋、西南洋[6],增于原书十之八;大小西洋、北洋、外大西洋[7],增于原书十之六。又图以经之,表以纬之[8],博参群议以发挥之[9]。

何以异于昔人海国之书?曰:彼皆以中土人谈西洋,此则以西洋人谈西洋也。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10]而作,为以夷款[11]夷而作,为师夷长技[12]以制夷而作。

《易》曰[13]:“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故同一御敌,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14]焉。古之驭外夷者,诹以敌形[15],形同几席;诹以敌情,情同寝馈[16]。

然则执此书即可驭外夷乎?曰:唯唯,否否[17]!此兵机[18]也,非兵本也[19];有形之兵[20]也,非无形之兵[21]也。明臣有言:“欲乎海上之倭患[22],先平人心之积患。”人心之积患如之何?非水,非火,非刃,非金[23],非沿海之奸民,非吸烟贩烟之莠民[24]。故君子读《云汉》[25]、《车攻》[26],先于《常武》、《江汉》[27],而知二《雅》[28]诗人之所发愤;玩卦爻内外消息[29],而知大《易》作者之所忧患。愤与忧,天道所从倾否而之泰也[30],人心所以违寐而之觉也[31],人才所以革虚而之实也[32]。

昔准噶尔跳踉于康熙、雍正之两朝,而电扫于乾隆之中叶[33]。夷烟流毒,罪万准夷。吾皇仁勤[34],上符列祖。天时人事,倚伏相乘[35],何患攘剔之无期?何患奋武之无会[36]?此凡有血气者所宜愤悱[37],凡有耳目心知者所宜讲画[38]也。去伪,去饰,去畏难,去养痈,去营窟[39],则人心之寐患祛[40],其一。以实事程[41]实功,以实功程实事,艾三年而蓄之[42],网临渊而结之[43],毋冯河[44],毋画饼[45],则人材之虚患祛,其二。寐患去而天日昌,虚患去而风雷行。传[46]曰:“孰荒于门?孰治于田?四海既均,越裳[47]是臣。”叙《海国图志》。

道光二十有二载[48],岁在壬寅嘉平月[49],内阁中书邵阳魏源叙于扬州。时夷艘出江,甫[50]逾三月也。

【注释】

[1]《海国图志》:书名,魏源编著。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大陆、海洋、各国位置、地理形势和历史及欧洲各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介绍了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书中对富国强兵之道作了多方探求。海国:指海外各国。图志:图文记述。该书于道光二十三年撰成,次年刻印,共五十卷,道光二十七年(1847)增为六十卷,咸丰二年(1852)又增为一百卷。

[2]《四洲志》: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书。四洲:指亚洲、欧洲、美洲、非洲。

[3]岛志:记述海外岛屿的志传。

[4]钩稽:寻求考核。稽:考核,稽查。

[5]创榛辟莽:形容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

[6]大都:大概,大约。东南洋、西南洋:东南洋指东太平洋、南太平洋沿岸和海岛(包括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西南洋指印度洋沿海各国,包括印度、伊朗、阿拉伯半岛各国。

[7]大小西洋:大西洋和小西洋,前者指欧洲各国,后者指非洲各国。北洋:指俄罗斯及北欧各国。外大西洋:指南、北美洲各国。

[8]图以经之,表以纬之:以图(地图)为经,以表(介绍各国情况的列表)为纬。

[9]博参群议以发挥之:指参考各种文字记载和介绍评说而加以发挥。

[10]以夷攻夷:以外国人的科技、知识对付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