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3148300000049

第49章 中国与世界(7)

2003年12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明确表示中国选择的是“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强调中国的发展“必须也只能把事情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12月26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领导人的讲话,标志着“和平崛起”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家战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郑重宣布:“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在2004年3月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和外交部长李肇星分别阐述了“和平崛起”的含义及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温家宝如此诠释中国和平崛起的要义:第一,中国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第二,中国的崛起应把基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机制创新。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关系。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即使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李肇星指出,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最大贡献。中国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发展,不使用过去殖民主义强国或者帝国主义列强那种掠夺别人、欺负别人、剥削别人的办法。中国的和平发展给邻国、给全世界带来的不是障碍、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至此,作为中国正在探索的全新大国发展之路,“和平崛起”的内容和含义已基本明确。

(二)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新布局

为实现和平发展的外交战略,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开展对外交往,把战略触角伸向美洲、欧洲、非洲、亚洲乃至全球各个神经网络中枢,以周边为经,以传统战略关系为纬,从战略高度处理双边、多边关系,根据国家利益诉求确定战略关系,充分体现中国外交的全球视野。当前国际风云变幻,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新时期中国和平发展战略的外交布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大国关系是关键中国崛起首先冲击的必将是现有世界大国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因此,中国必须与大国特别是美国建立战略关系,积极参与既有的大国战略机制(包括“八国集团”)和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如Group20),确定中国与大国战略利益之间的建设性关系。在大国关系中间,为加强纵横捭阖的外交能力,中国要加强中美关系战略合作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日和解的努力,推进与欧盟(以及法德等欧洲大国)的战略合作乃至战略伙伴关系,同时还要在大国之间确立战略平衡态势,以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战略利益。

(2)周边国家关系是首要

周边国家的合作协调关系是中国地缘战略的主要目标。新时期,中国政府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战略思想以及“和平、安全、合作、繁荣”的周边政策,强调周边安全与经济合作在中国短期战略布局中的首要地位。在周边安全上,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合作;通过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等加强与东盟安全关系;通过朝核六方会谈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与国际防扩散机制。

在周边经济合作问题上,中国已迈出了步伐,其中包括东盟10+3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东亚峰会等的多边外交与地区合作。总之,中国将争取确立在周边经济合作中的主导地位,以经济合作带动东亚一体化,进一步强调与周边合作之战略利益的长期性、长远性,力图将周边塑造为中国的经济战略带和战略纵深区。

(3)发展中国家关系是基础

调整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重要基点。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合作关系是中国成为世界大国的重要保证。中国将继续采取“不当头”的战略,从本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维护与拓展出发,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对话,与发展中国家一道分享中国经济繁荣和改革开放的结果、经验,将共荣、共赢作为与发展中国家关系发展的重要目标。在中国外交战略布局中,发展中国家仍然有其战略重要性,而且重要性的内涵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可见经济合作的价值更加突出。鉴于发展中国家已经分化,不再是一个整体,中国正在积极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思路。

(4)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

在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布局中,中国将把继续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的地位凸显出来,主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推动区域经济组织的构建,切实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责任,对世界上最为贫穷、经济上濒于失败或处于失败境地的国家提供更多的经济、外交援助,以此负起大国责任。与此同时,逐步实现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目标,将利益触角延至全球。

第四节 中国的多边外交关系

一、努力拓展多边外交

早先的外交在地理上是有限的,在形式上多为双边性质。经常保持外交关系的国家局限在地球上的某个区域。分属不同区域的国家间很少相互交往,地理的间隔和通讯交通手段的落后从客观上也制约了此种交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当今的联合国已成为188个国家进行外交的场所。

外交已经具有全球的范围,多边外交因而成为各国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边外交的展开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围绕国际组织的多边外交;二是围绕国际会议的多边外交。当今世界一个以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国际规范为中心的国际制度,正在对国家的行为进行越来越有效的调控和规范。

中国历来重视双边外交,强调通过双边协商解决同邻国的纠纷。但冷战结束以来,中国积极参加多边外交,在多边机制中全方位立体式地开展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

(1)中国高度重视参与联合国和地区性组织的多边外交活动

在军控和裁军方面,中国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就单方面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和《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继20世纪80年代中国单方面裁军100万后,1997年又宣布将在3年内裁军50万。

这是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而作出的重大贡献。中国政府还参与或公布了导弹控制体系、控制核出口的法规,对在世界范围类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作出了新的贡献。中国历来中国政府还一向重视人权并为此作出了巨大努力。中国已加入了17个人权公约,1997年正式签署了联合国《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公约》,1998年10月又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在日内瓦人权会议上,1990年至2004年内11次挫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人权问题上通过决议攻击中国的企图(1991、1998、2002、2003年因故未提案)。中国政府还参加了亚太经合组织,亚欧首脑会议,东盟地区论坛及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首脑会晤。中国愿与国际社会一起,加强合作,共同对付人类发展面临的环境恶化、资源匮乏、贫困失业、人口膨胀、疾病流行国际犯罪活动猖獗等全球性问题。

(2)中国还积极参与了一些地区多边外交活动

1996年中国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在上海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建立相互信任措施协定。1997年12月中国又与美国、朝鲜、韩国共同努力,启动了朝鲜半岛的四方和平会谈。中国在推动多边外交时,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的观念。如,中国向亚太经合组织提出了加强经济技术合作的倡议。在安全问题上提出了“共同安全”概念,它与冷战思维截然不同,强调有关各方在加强己方安全的同时不应损害未参加该项安排者的利益。

总之,参加多边外交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6年的万隆会议和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但在两极格局时期,中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云的包围和孤立,很难开展多边外交。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多边外交。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国不仅与世界各国发展双边关系,而其还在国际组织、区域组织、次区域组织、专业组织等舞台上开展多边外交。多边的活跃与成功已成为中国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标志。当然,中国的多边外交也面临着一定困境,在联合国遇到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的阻力,在一些区域性和专业性组织也常常会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中国在未来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将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作有理、有节的斗争,以一个负责的大国形象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进入21世纪,中国参与多边外交力度加强、表现活跃,表明中国越来越重视在多边外交中发挥积极的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多边外交日益成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新形象、扩大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平台。

(3)中国非常重视南北对话,致力于推动区域经济合作

胡锦涛主席2003年6月1日出席了在法国埃维昂召开的南北领导人非正式对话会议,就当前一些重大的国际经济和发展问题与各国领导人进行广泛交流、坦诚对话。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元首第一次出现在南北对话会场之上,表明了中国希望进一步推动国际发展合作,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和愿望。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对中国来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2003年7月主办了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并大力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温家宝总理亲自出席12月15-16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这显示出中国对促进南北对话、加强南南合作的积极态度。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多边贸易体系和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目前已经加入亚欧会议、曼谷协定、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东盟(10+3)合作机制等区域合作组织,合作对象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南亚、中亚等地区。同时,中国还主动为区域合作献计献策,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与支持,这是新形势下中国发挥建设性作用的体现。

中国新一届领导人积极利用各种国际讲坛,阐述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主张,介绍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充满希望的中国。2003年5月28日,胡锦涛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阐述了中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看法,强调应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的多样性,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

温家宝总理访美期间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向美国的青年学生介绍了中国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

二、中国与联合国

1945年,当中国以创始会员国身份跻身于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列时,由于国际政治和中国国内政治的复杂,中国的大国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承认,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经历了异常曲折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国地位才真正得以全面体现。中国同联合国的关系发展经历了几个大同的历史时期。

(1)“等外大国”时期(1945-1949)

1945年中国首次以主体身份对国际关系施加影响,与苏美英法四大国并列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史上历史的突破。1944年中国参加了美国在旧金山敦巴顿橡树园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正式成为联合国宪章明文规定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的大国地位由此得到了国际法意义上的确认。但中国的大国地位由于国民党的腐朽无能、国力虚弱而得不到真正的承认,实际上只是个“等外大国”。苏联、英国都曾反对中国享有大国地位。苏联极力避免在战时大国会议上与中国接触。英国也是由于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才勉强同意中国的大国地位。美国坚持让中国成为大国则是看中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反苏反共性质对美国在战后与苏联的争夺中有可资利用的价值。致使中国在联合国所提的许多意见都得不到应有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