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3149200000008

第8章 表达方式(2)

第三节 说明

一、说明的含义

说明就是用简练明白的语言或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关系、构成、功能等等,或把人物的一般情况(如姓名、年龄、籍贯、履历等等),或把事理的概念、规律、定理、模式及其应用的范围等等,介绍清楚,表达明白。说明除在说明文中运用外,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及其他应用文体,都常常使用。

二、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这里介绍以下几种:

1.定义说明 定义说明通常称给事物(概念)下定义,就是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给人们一个明确的说明。定义说明要求把事物本质的内涵揭示出来,定义说明与被定义事物的外延彼此应是相等的。本教材中对众多的概念都进行了说明,这些都是在下定义,也就是在给事物作解释。

定义说明除了所下定义用以说明事物本身外,往往还有对于定义文字所表达的具体含义所作出的详细说明。这种详细说明包括被定义的对象所包含的范围、性质、特点,以及它和邻近事物之间的异同等等。

2.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就是把被说明的事物,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逐类进行说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类,显示出不同类别的差异性,使人们掌握不同类型事物(对象)的特性。例如:《辞海》把“文字”分为三种类型,说:“文字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这三种类型标志着文字发展的不同阶段。表音文字最便于人们的学习和使用。”这就是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一要标准统一;如标准不统一,就会造成分类混乱。所谓标准统一,指的是划分的等级要按统一的标准分类,不能把不同层次的对象列在一起。二要包举内容,即要把被划分的事物的各个对象、小类等尽量列出,不可遗落。

3.举例说明 举例说明是指选取某种事物、现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用以说明诸种事物、现象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律。这种举例方法是通过个别认识一般的方法,能给人以真实感,并有助于启发性。为了求得良好的说明效果,所举的事例必须精心选择,具有相当的代表性或典型性。这种方法在日常叙事议论中经常使用,唯在写作中应当严肃慎重对待。

4.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揭示事物的特点,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是用已知之事用以比附当前要说明之事,借以比较。比较的方法很多:有同类事物的纵比和横比;也有相近事物的比较和相反事物的反比。在日常叙事说理中,这也是一种经常使用的说明方法,唯在写作中应当特别注意对象的可比性。

5.引用说明 引用说明指的是引用史实、故事、诗词、谚语等和有关数字,来补充说明对象的特征或属性。其中除引用的数字可能是对象本身的抽象特质而外,其余史实、故事、诗词、谚语等等都可能与对象本身并无关系,但其在事理上或与对象相关或相近,可以用来比附地补充说明对象,加深对于对象的理解。

说明的方法不止以上五种,如还有注释说明、图解说明等等。各种说明方法都有所长,在写作中通常是结合起来运用的。

三、说明的要求

1.分清角度,讲究条理 一种事物要把它说清楚,就应该讲究说明的角度和条理:正面的与侧面的、上面的与下面的、前面的与后面的、外部的与内部的等等,这些都要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条不紊、层次清楚地加以说明。

2.置身局外,态度客观 说明着重解释事物的客观属性,所以在解释事物时,作者要置身局外,用客观的态度进行科学的说明,尽量不掺杂作者个人的主观见解、评论或感想,否则就会变成抒情或议论了。

3.抓住特征,务求明白 为要把某一事物解说深刻和清楚,必须要抓住它的特征。例如中学语文所载茅以升写的《中国石拱桥》中的赵州桥,其特点是全桥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的大拱;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拱上加拱,拱桥美观。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一个半月形,全桥结构美观匀称。这样一解说,人们就不会把赵州桥误认为其他桥了。

4.言简意明,通俗易懂 说明的事物,要让人一看就明白。这就要求文字准确,语言简明。在说明中也可能有一定的描写,但描写也要突出事物的特征,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对于有些较深奥的事物或人们陌生的东西,说明最好不要用专业性的术语,而应借助于比喻或比较等方法,做到通俗易懂。

第四节 议论

一、议论的含义

议论就是议事论理,即作者对某一事物或问题进行分析评论,借以揭示事理,进而表明自己看法和观点的一种表达方式。议论的主要特点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手段来阐明事理。它是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他应用文体也常用议论。

议论如果与叙述一起使用,就是“夹叙夹议”,这种方法在应用文中用得比较广泛。议论如果与描写相结合,就叫“借端生议”。议论如果与抒情相结合,就称为“寓理于情”。议论如果与说明相结合,就称为“寓理于事”。

二、议论的要素

议论的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

1.论点 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观点,也称论断。论点是议论的主旨和核心,它统帅论据和论证方法,要求后两者为其服务。

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事物比较复杂,需要分层论述;这样在中心论点下面就可能有几个分论点。但每个分论点都必须服从全文的中心论点。

2.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理由和依据,也是形成论点的基础。论据分为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两种。事实性论据包括现实的和历史的事实材料、统计数据。理论性论据指的是科学原理、社会学说,也包括经典言论、箴言格言、民谣谚语、成语典故等。用事实性论据和理论性论据结合起来证明论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

选择论据应该注意典型、充分、准确可靠和简明扼要。所谓典型,就是指最有代表性、最能准确说明问题的实质、并且具有很强说服力的材料。所谓充分,就是要有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进行论述的充分的材料。所谓准确可靠,就是在用现实事例做论据时应认真核查其是否符合实际;用历史事实做论据时应考查其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用经典著作和格言等做论据时应忠实于原文和原意,不可断章取义、任意篡改。所谓简明扼要,就是在援引比较复杂的事例时,要以简明的语言抓住事例的要点。

3.论证 论证就是运用论据来证实、阐明文章论点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过程。因此,如果说论点是观点,论据是材料,那么只有通过论证才能使观点和材料统一起来,进而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总之,论点是解决“什么观点需要证明”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材料证明论点”的问题;论证是解决“如何进行证明”的问题。

三、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充分有力的证据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这就是证明,亦称为立论;一类是用充分有力的证据来反驳对方观点的错误,这就是反驳,亦称为驳论。它们都是文章使用的证明与反驳方法。

1.立论 逻辑上又称证明,这是指正面证明作者的观点、主张和意见。文章所确立而要证明的论点,一要合乎客观,切忌主观片面;二要有的放矢,切忌不看对象和需要;三要深刻见解,切忌泛泛而谈;四要论据新颖,切忌陈词滥调。文章的论点还要有充分、真实、典型的事实和事理作依据;有合乎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推理论证作证明。刘勰说:“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又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还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均见《文心雕龙》)这里说的就是对于立论的论点、论据、论证的要求。

立论重在正面宣传,因此特别要求作者态度恳切,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切不可装腔作势,恫吓唬人。

2.驳论 逻辑上也称反驳,这是指批驳特定论敌的观点、意见和主张。写好驳论的前提是洞悉论敌的矛盾和谬误。孟子说:“何谓之言?曰:词(片面的言词)知其所蔽,淫词(浮夸的言词)知其所陷,邪词(不正的言词)知其所离,遁词(遮饰的言词)知其所穷。”(《孟子·公孙丑上》)这可谓深谙驳论的用意和道理。

驳斥论敌的观点,不能四面出击,而要选好重点作突破口,或反驳论点,或反驳论据,或反驳论证。对论敌的谬论引用要适当,抓住其关键句或关键段或摘引抄录,或提要概括,以便对准靶子,集中火力,务必击破。

反驳通常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法这样三种。

(1)反驳论点。就是指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通常用正确的理论和确凿的事实来指出论敌论点的荒谬和虚假;这是比较常用的方法,也是不难理解的方法。

(2)反驳论据。就是针对论敌的虚假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不真实的。由于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倒了论据,论点就站不住脚了。例如早年《人民日报》社论《很有必要明辨是非》一文,逐一驳斥吃“大锅饭”的种种论据。文中驳斥第一个论据时是这样说的:

有人说,吃“大锅饭”、“旱涝保收”,是一个比较“保险”的办法。然而,这种“旱涝保收”,是职工躺在企业身上,企业躺在国家身上,渐渐养成的一个依赖思想和习惯。它使企业和职工失去向上的动力,不仅不利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而且“吸引”着许多人想方设法挤进吃“大锅饭”的行列。对职工个人来说,这种分配方式似乎是“保险”的,而实际上,这样吃下去,使国家和企业越来越被动,职工所得也不可能逐步增加。“大锅饭”终究是不能长吃下去的。

(3)反驳论证方法。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有的文章常常由于作者使用诡辩和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推理,把错误的论点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这种文章就要反驳他的论证。例如,从前英国记者费力克斯·格林曾问周恩来:

“中国人口增长很快,将来会不会人口过多,向外扩张领土?”周恩来当时就抓住他在论证上所犯的逻辑错误,予以反驳:

英国人口在第一次大战前是四千五百万,不算太多,却是“日不没”的殖民帝国。美国面积略小于中国,而人口不及中国三分之一,但美国军事基地遍于全球,海外驻军一百五十万人。中国人口虽多,但没有一兵一卒驻在海外,更没有一个军事基地。可见一个国家是否向外扩张,并不决定它的人口多少,而决定于它的社会制度。——“中国人口增加很快”,这是客观事实;但由此绝不能推出中国必然会“向外扩张领土”的结论;也就是说,周恩来在这里指出了格林的论点和论据之间存在着逻辑错误。

立论和驳论这两种方法,在议论文写作中常常是结合起来使用的,立中有破,破中有立,有时很难截然分开。从立论来说,确立了一个论点就可能涉及否定、批驳与它对立的观点;从驳论来说,批驳了一个观点一般要确立与它相对立的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根据全文的旨归和占主导地位的表达方式来确定文章究竟属于立论还是驳论。

四、议论的要求

1.论点要正确、鲜明、集中、有针对性 论点要正确、鲜明,这是因为议论文是为了宣传真理、明辨是非的,非要正确、鲜明不可。论点要集中,这是因为不集中必分散,一分散就无力,因此一段议论文只能有一个基本论点。在论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在中心论点下分几个分论点;但不管怎么样,议论时一定要围绕一个中心,所谓要有针对性,不能无的放矢,不看靶子乱放枪。有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做到论证必求说理透彻,真正做到以理服人。

2.论据要充实、可靠、典型 论据要充实,是说决不能用特殊的、偶然的、个别的材料作论据,须知只有材料充实、理由充足才能令人信服。论据要可靠,是说即使论点再正确,如果论据是虚假的、杜撰的,那就经不起别人的推敲,文章不起作用,浪费笔墨。论据要典型,是说真实可靠的材料较多,在运用时应加精心挑选,须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当作论据,议论才会深刻有力。

3.论证要周密、合乎逻辑,做到论点和论据相一致 论证时要把论点、论据恰当地加以安排。用论据证明论点时不应留有漏洞,要周密和完整,这是首先应做到的。其次,论证要合乎逻辑,务使证明或反驳都具有不可辩驳的力量。第三,论证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论点,并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做到所有论点与论据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