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职教育强校实践与战略理论探索
3150600000012

第12章 浙江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培养体制创新案例评析(1)

第一节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是浙江省建设厅直属的省内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从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以来,学院一直注重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的研究和探索,并在长期的改革实践中创建了具有建设行业及学院自身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高职院校中名列前茅,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学院现有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城市建设工程系、建筑系4个建设类专业系。我们精选其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楼宇智能化专业及建筑经济管理专业为试点,在实践导向能力本位思想指导下,分别试行“411”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及工学结合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成效显著。不仅保证了专业的领先地位及强大发展后劲,同时,为学院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建设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强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能力本位(简称CBE/T)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这意味着其教育思想从传统的强调教育过程转移到强调教育结果,即学生毕业时实际所掌握的操作性能力。在这里,教育结果是可以预期的,是与工作场所的操作任务直接相关的。较之传统的职业教育,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提高了产业界在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进行职业教学中的介入程度。与以往那种知识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够为就业做好准备,更直接符合企业的需求;与以往那种企业本位职业教育相比,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更能适应行业性的广泛要求,更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效益。

一、“411”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长期的实践中,首创了具有高职建设类专业特色的“411”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追求工程真实情境,提升就业顶岗能力”为理念。通过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辨析,将土建类学生的职业能力归纳提炼为:4项专项能力、1项综合实务能力和1项就业顶岗能力,简称“411”;形成了以培养高质量的建设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职业能力为支撑,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以仿真模拟和工学交替为途径,以实现就业即能顶岗为目标的“411”人才培养模式。我们通过第一阶段以工程图纸识读、工程计算分析、施工技术应用、工程项目管理四方面的专项能力训练,夯实了学生专项能力基础;通过第二阶段以建筑工程项目为载体进行的仿真模拟综合实践训练,培养了学生建筑工程施工及管理综合实务能力;通过第三阶段在企业真实情景中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备了就业上岗能力;并根据这三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工学结合手段与其相适应,第一阶段:采用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及工程跟踪实践;第二阶段: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的仿真模拟实践;第三阶段:工程顶岗实践。在整个能力训练阶段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养成,将其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

在此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方式,构建“认知实践、校内实训、跟踪实践、仿真模拟、顶岗实践”五位一体的能力促进体系,有针对性进行能力行动教学,突破土建类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产品的特殊性而带来的局限。

认知实践通过始业教育、建筑业企业调查、工程项目参观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增加对建筑的感性认识,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校内实训按照工程项目施工流程,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完成一个个单独的分项工程,形成单项职业能力;以上两项将穿插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根据教学需要及时安排。跟踪实践从大二学生开始,采用“4+2”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校内学习四天,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两天,通过长达一年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跟踪实践通过对实际工程项目从基础到竣工的施工全过程跟踪,让学生全面熟悉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方法和项目管理手段。模拟仿真以环境模拟、仿真项目工程的形式在校内安排若干个具有综合性质的实训项目,在教师和师傅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顶岗实践是学生实际参与工程项目实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养和管理能力,使学生在经历一个工程项目的同时,完成所有能力项目的行动,促进能力的形成。

同时,为完善顶岗实践管理制度,学院经过一系列的实践与总结,构建了“641”管理体系——完善六种制度、落实四项到位、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专业交底和安全上岗、实习导师、日志和周汇报结合、巡回检查、总结报告、联合答辩等六大制度;落实保障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保险到位等四个到位;构建一个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该人才培养模式自创建以来得到了全国土建类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肯定,并向同类院校推荐,作为省新世纪教研课题于2007年通过教育厅专家组的鉴定。《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省内外不少兄弟院校网站等媒体对此都进行了专题报道。

二、“行为导向”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是建设类四大紧缺型专业之一,其专业特点是技术含量高、更新快、实践性强。其人才培养目标是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培养能够承担楼宇智能化系统设计、施工、计价、维护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学院从2004年底开始就在积极探索和尝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原项目教学法基础上,于2005年引入了德国先进的“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即按工程项目划分学习领域,每一个学习领域均是“由浅入深”展开教学;它有别于我们传统的“由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而是“从实践至理论,再由理论升华到实践”,循序渐进螺旋式深入。2006年我们参加了中国建设教育协会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的楼宇智能专业教学改革项目,并作为牵头学校负责组织进行教学改革。根据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提供的教学文件等相关资料,按照学习领域教学体系开发过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经过与各试点院校的专家充分讨论、研究后确定了以学习领域为主体的智能专业的新的教学体系。

学习领域教学体系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要求在理论与实践能够同时进行的一体化教学场所中进行,教师边讲边示范,学生边听边操作,在讲解操作过程中教师解释教学中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避免繁杂的公式推导。

它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各种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更快适应实际工作环境,为实现学生的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该专业通过引进德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有益的教学和管理经验,构建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一体化模式,以提高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教育对外合作等,为提高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进行有益探索。

三、工学结合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创建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学结合螺旋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专业培养目标,从岗位的需要出发,将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定位为:“工程造价计价”、“建设工程定额测定与编制”和“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与控制”、“招投标合同管理”二个层次四个方面能力。其中,工程造价计价能力是编制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能力;定额测定与编制能力是收集、测定、整理工程造价数据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在校内必须掌握的基本核心能力,为第一层次核心能力;在掌握了前两种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在校内还需要掌握另两项能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与控制能力和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与控制是在项目建设前期编审工程项目投资估算,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对工程设计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和优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整个工程费用进行监控,在项目实施完成后对工程总费用进行财务分析评价的能力;招投标合同管理是项目建设过程中编制招标文件,对投标书进行分析评定,处理工程造价纠纷和索赔的能力,为第二层次核心能力。根据双层次核心能力的要求,建立六大工作包,分别是基础单元工作包,对应学生的基础能力培养;建设工程定额原理单元工作包,对应学生的定额测定与编制能力培养,建设工程计价单元工作包对应工程造价计价能力培养;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单元工作包对应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能力培养,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与控制单元工作包对应工程项目经济评价与控制能力培养;顶岗就业实习单元工作包对学生的核心能力进行进一步巩固。

新的能力导向工作包将原来的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结合在一起,如将建设工程计价基础、安装工程计价基础与校内见习融合在一起,根据教学内容相互渗透。

在体现核心能力的核心知识中,将专项训练渗透进去,典型课程教学案例均使用某一项目为蓝本,始终贯穿学生能力培养的整个过程。同时,遵照工学结合螺旋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了一条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整个实践教学模式分为三个环节,即实务模拟、岗位模拟、顶岗实践。这三个环节在不同的时段完成、层层相扣,通过模拟实际岗位工作,最后达到真枪真刀地参与实践的目的。

在此模式培养下,该专业学生顶岗能力强、适应实际工作时间短,近三年来,独立完成了东部软件园科技广场、宁波大学科技实验楼、潮云时代商住A-4.5.6号楼、滨江区多层住宅二期绿化工程、绍兴五环氧纶公司主厂房等200多项预算、决算、结算工作,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学院紧贴建设行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培养建设行业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以建设行业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为办学理念,不断探索、创新建设类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达到98.63%,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学院毕业生在理论基础、职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态度等方面的“称职率”达到98%。

为数众多的毕业生已成为我省建设行业的骨干力量。今后,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把学院建设成为我省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行业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的区域性推广中心,建设类高职教育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全面打造具有浙江特色、行业特征和引领作用的建设类品牌高职院校。(案例选自周建松《浙江高职教育强省建设战略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建设类品牌高职——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浙江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属高等职业院校,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根据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总结与发扬长期的历史办学经验与有效做法,积极探索与实践产学全程合作的多种途径与方式,不断完善合作体制与机制,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产学全程合作教育的动因与内涵。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使命,以向社会提供技术开发推广与技术服务为重要目标。它是一种与生产实际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方式、评价标准应与行业企业一线生产紧密相连,为此,学校在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体系与课程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式与手段改革、考核标准制定以及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应与学校办学面向的行业企业密切联系,全方位地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工作,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做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零距离”合作,教学工作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使学校办学行为与服务面向相适应,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保证学校办学水平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