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职教育强校实践与战略理论探索
3150600000014

第14章 浙江高职教育强校建设培养体制创新案例评析(3)

拉近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每个工作室背后均有一家或一家以上的公司或企业作为依托,“工作室”与企业建立了直接的合作关系,某种角度来说企业与“工作室”是一体的,学生介入“工作室”就意味着介入企业,由此做到了实践教学与职业岗位的近距离。

激发“工作室”导师之间、导师与校内其他专业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工作室”教学成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导师的声誉,进而成为下一届学生选择工作室的参考依据,由此激发了各“工作室”导师之间的良性竞争。由于工作室导师成为了学院专业团队的核心,他们的工作表现将直接影响到校内其他专业教师,相互的学习和借鉴全面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形成良性的循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工作室”制全面改变了以往“常规”现状,更多专业方向能满足更多学生的专业选择需求,开放灵活的“工作室”授课方式更受学生欢迎。激发学院更为全面的教学改革。“工作室”制为设计教学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更多暴露了学生进“工作室”以前常规化教学的问题,对进“工作室”以前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便迫使学院开展更为全面的教育改革工作,目前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3年一体化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效果:创新成功成果显著

自工作室开展以来,学院骨干教师深入展开了以“工作室”制为中心的课题研究,为工作室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课题有:“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被立项为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以“‘工作室’制为平台的会展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一期建设项目,“艺术设计‘workshop’国际化短期课程培训模式探索与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项目,“艺术设计校外实验实训基地群建设的探索与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以“‘工作室制’为核心的3年一体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被立项为宁波市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二期建设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研究”被立项为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工作室”制总结了10余年的艺术设计办学经验,经过一个年度严格的教学实践,“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实践硕果累累,许多学生作品参加国内外重要专业设计竞赛和展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也有学生主要执行的商业项目被企业采用,主要成果有:中国“水”主题海报竞赛获学生组全场大奖,靳埭强设计基金奖金奖、铜奖、特别奖等,全球华人大学生平面设计比赛银奖、铜奖等,获浙江省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工艺设计一等奖2项、工艺设计二等奖4项、工艺设计三等奖7项、DV动画三等奖2项,宁波国际海报双年展国际学生设计竞赛获金奖、银奖、国际评审奖等,“平面设计在中国”学生设计竞赛全场大奖,上海-英国“沟通”主题设计竞赛全场大奖,顾振同学获得由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提供经费的为期15天的英国考察、学习等。由于工作室的成果已经被国内行业所了解和认可,2007年11月,学院PAN STLJDIO工作室被邀请参加深圳OCT-LOFT 07创意节,指导学生RE DO命题创作的15件(或系列)作品在活动期间展出,深得好评。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带动了产学研的拓展,维新纺织品设计研究所、宁波家具设计研究所、宁波城市艺术设计研究所等相继成立,并与中国流行色协会、宁波电视台、宁波美术馆、宁波在线等机构和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带动了毕业生的就业,《中国美术报》第704期以《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工作室’模式推动就业》为题作专题报道。2007年艺术设计类毕业生就业率达98%,签约率达72%,并实实在在落到实处,基本做到了当初提出的“人人能就业,人人就好业”的目标。自工作室导入以来,先后得到各大媒体和机构的关注,青年时报、浙江日报、中国美术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浙江教育网、宁波日报、宁波电视台、宁波晚报、东南商报、现代金报等以不同的形式报道此事。其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相继来学院考察、交流,并多次召开以“工作室”制为主题的学术交流会,扩大了“工作室”制的影响力。“工作室”制的教学成果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关注,提高了学院的声誉,从而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

“工作室”制已在业界形成较大的影响。

由于各“工作室”年度工作学习的地点和住宿地点大多在校外,由此大大增加了安全管理及教学管理的难度。工作室地点的分散导致工作室的互动困难,丧失诸多资源的共享可能。当地可以承担工作室导师的人才资源有限。学院对“工作室”导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地方优师资资源有限,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而须开设更多的工作室,导师的选取将成为难题。“工作室”制培养人才。(案例选自《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宁波城市职业学院3年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四节 浙江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体制创新案例

一、数控技术专业“三阶段”教学模式。“三阶段”模式是学院与友嘉实业集团合作成立友嘉机电学院后推行“三明治”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深化。第一阶段学生主要学习专业通识课程,涉及的专业课程仅有机械制图、计算机制图软件应用、零件尺寸公差与形状位置公差、电工与电子学基础等课程。对学生的专业要求,首先是专业认识,其次是专业适应性训练。这阶段的学习全部在校内完成,目前学校内部完全具有培养第一阶段的能力,没有必要进入工厂及相关专业性实训基地。第二阶段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到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友嘉培训中心、对口的友嘉集团企业单位进行专业实践,这一时期的专业实践经历较长。这阶段是专业教学的关键阶段,学院与友嘉集团双师共育技能人才。课堂上有我们企业的优秀教师,如有友嘉讲师吴世东、马建伟、管奇峰,杭州航天电子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林天极等知名的数控专家共同参与教学。第三阶段针对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的知识点,回校进行专业拾遗补缺,按用人单位要求进行专业课程的补充和开展面向企业实际产品的毕业设计。举几个08届毕业生的案例:如08届毕业生郭龙祥同学顶岗实习单位为通用电气亚洲水电公司,由于特殊的表现,数控操作加工一月以后即调往数控维修岗位,协助公司方修理一台进口数控设备,主动回校强化数控机床PMC知识点训练,经过一周拾遗补缺,目前已顺利完成该台设备的维修任务,获得通用电气亚洲水电的高度评价,按制造部经理楼少男的话说,“三年没见需刮目相看”。又如08届毕业生汪明亮、沈强峰、金威、袁梦玲同学顶岗实习单位为泰瑞机器(中国)制造有限公司,工作需要用C语言进行PI。C编程,我们派出高级工程师张中明老师现场指导。

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将课程分为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各种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学及其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远没有达到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我院友嘉机电学院成立后,首先着重进行课程设置改革,企业与学校共同协商课程,课程计划的制订由企业参与完成。学生入学条件、学习期限、学习科目、学习类型、教学大纲、考试标准以及教学与实习比例等,都是学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协商共同确定。第一阶段,专业通识课程借助于友嘉机电学院培训中心、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暨杭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打好坚实的专业能力基础,把重构课堂建在知识点上;第二阶段,友嘉集团是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基地,“跑企业”教学变得方便自如,一个电话通过友嘉集团七家企业的教学组就可以立即把学生分下去,学校与企业的双师结构教师进行指导,展开双师专业教学的能力大大得到提高,在教学设备上得到大大充实;第三阶段的“顶岗实习”更易实施。友嘉机电学院的共建,是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工学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又为我院数控技术专业“三明治”教学改革注入动力。教学与实际缩短了距离,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完全融合,形成“车间即教室,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学徒,作业即产品,教学即科研,服务即创收”的良好局面。

二、物业管理专业“吸铁磁”式教学模式。假定毕业生为磁铁的“N”级,企业为磁铁的“S”级,企业实力越强其磁性越强,所以我们选择行业中的主流企业进行合作培养。人才培养的依据是“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的途径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的过程就是一个磁性不断增强的过程,也就是对专业不断认知的过程。

通过3年的培养把基本不具备行业磁性的新生打造成具有较强磁性的磁铁石加入行业队伍,并在企业里不断加强磁性,而后加入到帮助学弟学妹增强磁性的队伍中,逐渐形成专业人才培养的传、帮、带良性循环。

学院与浙江金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杭州坤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浙江新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培养物业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浙江金都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国家一级物业管理资质,是目前杭州市最大也是最规范的物业管理企业之一。实施物业管理及顾问服务面积达500多万平方米。杭州坤和社区服务有限公司是目前杭州市发展较快的中等规模物业管理公司。这些企业服务的楼盘遍布杭州,为我校物业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