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综艺节目编导
3150800000001

第1章 电视综艺节目的起源与发展(1)

一、世界电视综艺节目的发端

人类社会步入20世纪之后,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电子时代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就是各类信息的迅速传播,使人类真正进入了大传播的时代,甚至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电视则将人类带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新世纪——电视文化的新时代。

电视综艺节目是随着电视的发明而诞生的。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规模盛大的歌舞开始了电视的正式播出,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视的诞生日。作为电视节目,“歌舞”首先从亚历山大宫通过电波传送到有电视接收机的观众面前,综艺节目从此诞生。

“二战”前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曾试办过“综艺”节目,其中有游戏、竞赛、马戏、表演等,但因经费及节目的质量都难以保障,无法提供创办固定的综艺节目条件,曾一度终止。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电视台迅速膨胀,从1946年的6家增加到108家。其中,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借鉴广播电视开办娱乐性节目的经验,网罗娱乐艺术界的明星,将他们各类形式的表演引入电视,并加以串联、解说、组合,在电视中推出了综艺节目。

电视综艺是电视节目的一个重要的节目门类,是继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艺术之后,在艺术大花园中的又一朵艳丽的“奇葩”。这枝“奇葩”吸取并融合了姐妹艺术的营养,伴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军突起,成为新的艺术门类。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电视艺术这一“奇葩”博取众长,卓然而立,顾盼生辉。

电视综艺是以先进的电子技术为基础,以电视特有的声画造型为表现手段,运用艺术的审美思维,对各门类的综艺作品进行加工综合、创造,通过屏幕形象的塑造,达到动人、感人、悦人、宜人的艺术效果的新兴综艺形式。电视综艺节目为广大观众所喜闻乐见,具有较强的视听综合艺术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1948年6月,在美国电视屏幕上诞生了两个具有开创意义的综艺节目。全国广播公司将广播电台直播的综艺节目移植到电视中,推出电视综艺节目《德克萨克明星剧院》,由弥尔须·伯尔勒任该节目主持人。播出后获得了轰动的效果,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被称为美国电视史上“第一个突破”。同年8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有固定播出时间的第一个以歌舞为主的《城中明星》综艺节目。

美国电视网播出的综艺节目,除了体育节目外,几乎垄断了电视网上的黄金时间。因为它们不但为开拓综艺节目的广阔天地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且还带动了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加上电视网也大力鼓励娱乐节目。1949年设立的每年一度的艾米奖,主要奖励娱乐节目,头三年扩大到全国范围,为电视的繁荣做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电视在许多国家飞速发展。大多数国家都有自己的电视综艺节目,而且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以肥皂剧、连续剧、系列剧见长,有的则以室外音乐会见长。英国BBC娱乐节目有音乐、舞蹈等,法国电视节目有文学、艺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杂耍、综艺等。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减少了,而智力竞赛、猜谜节目、逗笑节目增多了。这个时期娱乐性节目的特点是:(1)各种因素混合的节目增多;(2)信息节目渗入到娱乐性节目中去。电视以诸多的优势,物色培养、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艺术表演家。许多经过数年奋斗获得成功的艺术家认为,“电视可以一夜之间造就一个明星或毁掉一个明星”。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电视的神奇力量。这种诱惑力使得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形式的各类艺术在电视这个大舞台上各显身姿,从而促进了电视娱乐节目多样化的发展。

二、电视综艺节目在新中国的发展

1958年,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开始试播。电视节目直播的传播范围仅北京市区几十平方公里。当时,北京市内仅有50台电视机。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宣告“正式播出”。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伴随着北京电视台的建立而诞生,并经历了几个不同寻常的发展时期——创作初期主要采用直播的形式。195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那一天,就在演播室向北京地区直播中央广播实验剧团表演的诗朗诵《工厂里来的三个姑娘》,北京舞蹈学校演出的舞蹈《小天鹅舞》、《牧童和村姑》和《春江花月夜》。

节目虽说不够丰富多彩,但这毕竟是第一次综艺节目成功的尝试,也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水平相适应。当时因为还没有录像编辑设备,无法进行录像和编辑,只能用直播方式播出。直播时期的综艺节目是在演员表演的同时,摄影师根据导演的意图,将节目从剧场或演播室直接播送出去。由于受技术手段和编导人员经验不足的限制,播出的节目内容很少有电视化的艺术处理。首次综艺节目就是从一间由会计室改建的约60平方米的小演播室内直播出去的。一些短小的节目,如诗歌朗诵、曲艺、杂技、独舞、独唱等常在这间小演播室里播出。舞台演出的节目则以剧场实况转播为主,充分发挥电视即时传真的特性。

1959年国庆10周年时,北京电视台通过电缆传送,转播了天安门广场的综艺晚会实况,这是北京电视台首次转播规模比较大的综艺演出。

此后,各地电视台相继开播,也陆续办起了自己的综艺节目。这些电视台主要播出当地文艺团体表演的节目,尤其是受到当地群众欢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多数也是实况转播。

由于实况转播时期电视化的思维和制作手段,没有充分展现电视的表现力。1960年以后,北京电视台建了600平方米的演播室,提高了演播条件和艺术加工的能力,对综艺节目都运用了电视的思维手段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从而丰富了综艺节目类型和节目的艺术表现力与电视化。

1960年春节,北京电视台首次在演播室里排练、播出综合性春节综艺晚会,有诗朗诵、相声、戏曲、歌舞等,这就是后来流行的大型综艺晚会的雏形。此后,北京电视台又组织了3次《笑的晚会》。第一次是北京和天津相声演员的表演,第二次以综艺茶座的形式播出,第三次以电影、话剧、相声演员表演的小品为主。这几次《笑的晚会》为探求综艺节目的新形式提供了新的经验。

1964年12月底,北京电视台利用黑白录像机录制了常香玉主演的豫剧《朝阳沟》第二场和《红灯记》中《智斗鸠山》一场,在迎接1965年元旦的综艺晚会中播出。这是我国电视媒体第一次使用录像播出的综艺节目,使综艺节目在时空上初露了新的发展前景。令人遗憾的是,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酿成持续10年的全国性的大动乱,大大推迟了这一美好前景到来的时间。

“十年动乱”期间,综艺节目十分单调,以转播舞台演出为主。“十年动乱”结束后,大批优秀的戏剧、音乐、歌舞、曲艺、杂技节目重新在舞台上演出,综艺节目源源不断,电视屏幕上呈现出群芳争艳的喜人景象。中央电视台转播了几次大型综艺晚会,在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

1976年12月21日,北京电视台直播了《诗刊》编辑部主办的诗歌朗诵音乐实况。艺术家王昆、郭兰英、王玉珍、常香玉等登台表演,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会上演唱了如《绣金匾》、《兄妹开荒》、《夫妻识字》、《洪湖赤卫队》等歌曲。1977年,北京电视台主办的专题综艺节目《我们永远怀念你啊,敬爱的周总理》,用激情饱满的解说词串连、穿插了反映周总理生平事迹的影片资料和郭兰英、马玉涛等歌唱家演唱的歌曲,抒发了全国人民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从1979年开始,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大大加快,开始迈进快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以1980年“三八节”晚会为代表的综艺节目的实况播出,大大超越了第一阶段的实况意识。它表明综艺节目驾驭先进的电子技术,在更大范围内掌握调动时间、空间,充分发挥综艺节目主题鲜明、结构完整、手段多样,有层次、有节奏的特点。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是中国综艺节目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系列大型综艺竞赛活动的举办,也是这一时期综艺节目繁荣发展的标志。如中央电视台1984年起先后举办的“全国电视相声大赛”、“全国戏剧小品电视大赛”、“全国喜剧小品邀请赛”等综艺竞赛,为综艺节目的发展拓宽了路子,同时也大大丰富了综艺节目的内容。

随着综艺节目呈现繁荣局面,各国综艺节目的国际间交往也日益增多。一是中国的电视台与国外的电视台合作制作播出综艺节目,二是中国综艺节目频频参与世界交流并在国际上获奖。1986年6月,中央电视台应邀首次参加意大利电视台主办的《夏日世界音乐之夜》节目,综艺部录制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和古筝独奏《渔舟唱晚》参加了联播,都取得了圆满成功。

走向世界的中国综艺节目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如中央电视台的《民族歌舞与杂技》节目获1987年“中国人民多种传统形式艺术专业表演奖”。1988年,中央电视台的《金舞银饰》在第二十五届“金色布拉格”国际电视节上获“传统与民间音乐电视奖”。另外,各地方台也积极参与国际性的电视交往,如上海台和四川台分别从1986年和1991年起,举办“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和“金熊猫奖”国际电视节。

这一时期,中国电视节目还出现了多种样式新颖的综艺节目形式,电视屏幕充满了探索的精神。如电视艺术片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绘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境,成为繁荣发展期综艺节目的一种引人注目的形式。

另外,为了繁荣综艺节目的创作,鼓励电视剧的创作,中央电视台1981年设立“全国优秀节目评选”,1987年设立了“星光奖”。这些奖项的设立大大鼓舞了电视创作者的积极性,为综艺节目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正大综艺》是从1990年4月开始,其节目内容由正大集团方面提供,中央电视台国际部负责节目后期制作。有关外国的节目部分分别分布在《世界各地》、《外国文艺》、《动物世界》等小栏目中,这在1990年综艺性节目很少的情况下,可以说是独此一家。当时由于节目内容新颖,制作形式独特,这个栏目一炮打响。然而两年后,正大集团方面提供的节目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年收视率从23.2降到18.3,栏目组的编导及时调整,首先在节目形式上加以大的改进,从内容上收集电视台资料库里的可用素材,编辑了许多生动活泼的小单元节目,同时也自己拍摄“中国真奇妙”的板块。1993年后,《正大综艺》栏目又与地方省、市电视台合办《正大综艺》节目,这种合作一直保持到现在。《正大综艺》栏目每一次节目内容、形式和主持人的调整,都给栏目注入了“新”味,注入了活力。2000年推出的新栏目《同一首歌》,老歌新形式一炮打响,老少皆喜,唱红了大江南北,深受电视观众的欢迎。

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电视技术的进步,综艺节目的样式层出不穷,向栏目化、专题化发展。如《同一首歌》、《星光大道》、《非常六+一》、《欢乐中国行》、《曲苑杂谈》等,能在固定时间里,以特定内容、形式、风格的综艺节目吸引稳定的观众,代表当代电视的发展趋势。

此外,综艺节目的繁荣还体现在中央电视台综艺专门频道的开播。如电视综艺频道(中央3频道)等。这些综艺频道的开通,满足了广大观众对不同综艺节目的需要,大大丰富了综艺节目。

中国综艺节目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终于走进了全面发展、全面繁荣的新阶段。

综艺节目形成繁花似锦的格局,综艺栏目遍地开花。从综艺节目的内容上看,歌舞、戏剧、戏曲、曲艺、相声、杂技、文化生活以及舞台演出,电视综艺节目不断出现创新;电视晚会越来越引人注目,电视晚会的声势也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大型和特大型的晚会节目。与此同时,电视晚会的艺术审美也越来越从舞台演出演变成融合电视导演创作思想和电视手法的综艺节目作品,电视晚会成为综艺节目中与电视剧并驾齐驱的“两驾马车”。

近几年来,在电视台演播室内和广场上制作的综艺节目,不论是大型的节目,还是小型的综艺栏目,节目的质量均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大型晚会,可以说是综艺节目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登峰造极之作。2009年在北京举办的破天荒的“相声脚本拍卖会”,标志着综艺节目脚本备受重视、高速发展的局面已经为期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