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电视综艺节目编导
3150800000006

第6章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1)

中国的电视综艺发展势头令世界刮目,令国人惊奇。其成果和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总结:

一、形式与内容相互推进

近几年来,在电视台演播室内制作的电视综艺节目,不论是大型的节目,还是小型的综艺栏目,节目的质量均比前几年有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进步,舞美、灯光、音响技术的充分调动等使电视艺术的表达效果大大提高,电视综艺节目的艺术表现力大大增强。例如,在电视晚会中“面包墙”取代电视墙的使用,大大增加了节目的清晰度和画面的表现力度。高亮度背投式大屏幕首次在我国电视节目中应用是在中央电视台《93春节联欢晚会》上。在那次电视综艺晚会上,高亮度背投式大屏幕——大屏幕与它的“前辈”——电视墙同时露面使用。在那一次晚会上,高亮度背投式大屏幕可谓是“不用则已,一用惊人”,在同一个晚会中,两套不同的电视技术设备的画面效果对比,一优一劣,极为明显。

在以后的各类节目中,高亮度背投式大屏幕完全取代了电视墙,在节目的画面表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电视墙实际上是由一个显像管组合而成,不但亮度低,分辨率差,而且信号输入也只有一种,即复合视频信号输入,它的显像管的曲率也直接影响观看的视角范围(比高亮度背投式大屏幕——大屏幕小一倍),电视墙的每一块荧光屏的边宽为10~20毫米,拼接组成电视墙后的接缝就有20~40毫米,画面的损耗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出现人物画面的近景时,在电视墙上就看不到人脸部的某一部分,这样一来不但没有起到应有的画面效果,反而破坏了现场和电视导演所需要的屏幕表现的画面。所谓“面包墙”指的是英语“VIDEOWALL”,即“高亮度背投式大屏幕”——“大屏幕”。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晚会播出之际,观众惊喜地发现:声光手段在综艺节目中已经无处不在了,“大屏幕”既能“贴在墙上”,又能“铺在地上”,还能随意移动、改变形态,简直成了无所不能的魔术了!

在电视技术发展的同时,电视综艺工作者特别是电视综艺编导经过前十几年的磨练,对于运用电视手法来二度创作综艺节目的电视样式可以说是相当的自如了,要进一步提高综艺节目的质量,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电视综艺工作者开始注重综艺节目的前期策划,也更注重“人脑”的开发。越来越多的综艺编导更加注重综艺节目的前期策划,并把策划作为一种创作的机制运用到综艺节目的生产之中。在节目的创作中,不但策划综艺的表现主题内涵与艺术审美,而且还重视策划调动电视观众的参与热情,台上台下、演播室表演与屏幕观众的融合,有的节目还将串联与节目本身有机地连接,显得自然、紧凑,气氛和谐,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电视综艺工作者们也开始更加注重综艺节目的后期制作和节目的包装。综艺节目经过画面多视点、多角度和镜头转换等后期的制作处理,丰富了画面的信息量和层次感,增加了画面的审美意境,使综艺节目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重大庆典不可或缺

电视综艺节目走出演播大厅和剧场,把演播室设在自然的外景之中,不是为外景而外景,而是外景融合于节目,为节目的主题和节目的内容的需求服务。这种表现在屏幕上往往场面烘托节目的思想与节目意境,场面壮观,现场感强。例如:1994年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国庆45周年烟火晚会直播——获第九届全国电视综艺“星光奖”荣誉奖、在湖南韶山毛主席故居前举办的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人间正道是沧桑》大型综艺晚会——获第八届全国电视综艺“星光奖”特别奖、在广州天河体育场举办的《黄河魂——星海音乐会》开幕式晚会、在清华大学举办的《97恋曲音乐会》;以及1997年现场直播柯受良《飞跃黄河》和在无锡水浒城举办的《相聚水浒城》大型电视演出节目——获第十二届全国电视综艺“星光奖”一等奖等大型外景电视综艺节目。这一批节目各个场面真切感人,气氛热烈欢快,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觉。

大型综艺节目走出演播厅大胆创新,小型的综艺栏目与节目也同时并举不断办出新意。这类节目也纷纷跳出演播录制和选送资料编辑的模式,走向外景拍摄和与地域特色电视台合办的路子。就中央电视台综艺部和戏曲·音乐部来讲,最有代表性的是《东西南北中》、《旋转舞台》、《音乐桥》和《九州戏苑》等一批栏目。《东西南北中》原来是为选播各个地方电视台综艺节目的一个编辑性栏目,名为《百花园》,1993年进行全面改版,开始由中央电视台与地方电视台合办,把舞台设在与节目相融合的外景之中,采取多场景的录制办法,打破了时空限制。此外,改版后的《东西南北中》节目还追求快节奏、大信息量。这一些变革较前卫地代表了当时电视综艺节目编导的理念和制作形式及电视表现形式的革新。对此,该节目播出后立即引发了很大的反响,一时间好评如潮。中央电视台1988年5月开播的《旋转舞台》是一个聚歌、舞、乐为一体的栏目,由于电视综艺节目的迅速发展和观众欣赏品味的不断提高,该栏目进行了改版。1996年改版后的《旋转舞台》采用内、外景相结合的方式,在外景中运用多场景的录制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更值得可喜的是,《旋转舞台》栏目的编导在表现节目内容上走了系列化的路子,成功地推出了《中外名家名曲系列》、《江河湖海系列》等,融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和知识性为一体,大大拓展了节目的表现视野。

电视综艺的新形式不断出现。如音乐电视与情节音乐电视、电视文学与电视散文、专题综艺与访谈对话性专题等等,应该讲在这一阶段电视综艺的形式是一个纷呈涌现的时期,电视综艺的新形式在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是引国人注目的“心连心”户外演出活动,“心连心”是带有明确慰问性质、把户外演出加以电视化的电视节目。“心连心”电视演出活动,是从1996年2月开始的。为了很好地贯彻党的“二为”方针,根据中央领导的有关指示,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送文化下乡、送戏下乡,为广大工农兵服务,创作出更多反映生活的优秀作品,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5月13日正式组建“心连心”艺术团。

“心连心”艺术团的首次慰问演出是1996年2月11日在革命老区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的——《沃野春潮》,观众人数达5万人,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领导到观众,从综艺工作者到电视专家,来电、来信评价:演出真实、亲切、生动感人,真正体现了电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代表了电视综艺的方向和潮流,起到了正确导向和示范性作用。这次活动为以后的“心连心”活动开了好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年4月30日,到国有企业改革中卓有成效的北京第一机床厂进行第二次《五月花正红》的“心连心”慰问演出。5月13日,中央电视台正式组建了“心连心”艺术团,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4周年为契机,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地区的遂川县为乡亲们作首场演出,向当年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军烈属以及所有老区的人民献上了一腔《永远的深情》。至此以后,“心连心”艺术团足迹遍及边远山区、革命老区、部队、学校、工矿油田等,“心连心”的慰问演出已成为一种深得人心的电视综艺的新形式。

三、艺术性的多元化整合

在电视和电视综艺起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电视综艺节目主要是对舞台上和演播室演出的各种“原生态”的综艺节目以及各类综艺活动进行电视的二度创作,保留原有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在那种情况下,专题性综艺节目不是很多,但是从90年代初,特别是1993年以后,专题性综艺节目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人们对电视综艺多样性要求的日益强烈,电视综艺节目出现专题化取向,各个电视台综艺性的专题化栏目不断增加。中央电视台的综艺专题栏目“百花园”、“周末文艺”、“周末大回旋”、“外国文艺”、“九州戏苑”,上海电视台的“大世界”、“大舞台”,北京电视台的“大观园”、“旋转舞台”等都是专题综艺节目的特定综艺栏目,这类节目力求接近观众,吸引观众参与,充满了新鲜感和吸引力。

优秀的专题性综艺节目,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色彩,展现了我国电视综艺创作的繁荣景象,大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审美情趣。

音乐电视的异军突起,越来越显示出电视综艺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如果说《黄河魂》、《抗洪精神颂》、《光明赞》等晚会是以气势磅礴取胜的,如果说《蒋兆和的流民图与丹尼亚日记》、《英雄乐章——陈毅诗词专题艺术片》、《芬芳年代》等专题综艺节目是以深邃的蕴涵和审美情趣取胜的,那么音乐电视则以小取胜,以小见大、以精取胜。

音乐电视来源于国外,在国外,音乐制作商为了包装歌星,推出歌星的歌曲,便把盒带上的主打歌曲拍成音乐电视,以便在电视媒体上推广。因此,国外的音乐电视作品多是服从于商业的需要,表现的几乎是流行通俗歌曲,内容上多是以爱情题材为主,视觉上多为“3分钟轰炸”。而我国的音乐电视,比“人家”晚了10年。以中央电视台为领头,从1993年开始下决心发展中国特色的音乐电视,对国外的音乐电视内容、形式等进行“改造”,去粗取精,使其为我所用。1993年开办了第一个音乐电视栏目——《东西南北中》,同年3月,推出了第一期音乐电视作品。

四、音乐电视异军突起

中国的音乐电视是以1993年为起步阶段,1994年是发展阶段,1995年则开始走向成熟,开始制作出大量的精品。音乐电视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里,从起步走向成熟,它的异军突起,应该讲是电视综艺空间拓展的重要表现,显示了电视综艺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记得1993年丁关根同志看完“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颁奖晚会”后,给予了充分肯定。在中央电视台的带动下,各省级电视台也相继开办了这类音乐电视栏目,从而推波助澜,促进了中国音乐电视的迅速发展。

音乐电视的发展也带动和促进了词、曲作家和歌星、歌手等整个音乐娱乐界的发展。如果说音乐电视是为歌星、歌手提供了一个展示和推出的“天地”,那么,音乐电视也为词曲作家和歌唱家提供了显示自己实力的广阔舞台,同时,也很好地表现出音乐电视强大的生命力。从199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下大决心发展中国的音乐电视,并对其进行“改造”,去粗取精,洋为中用。在音乐电视的演唱风格上推广了通俗、民族、美声三种唱法;在音乐电视的内容上不再局限于爱情题材,而是注重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和现实生活;在视觉上,从主题出发,不搞猎奇,不追求低俗。

五、戏曲和高雅音乐融入荧屏

1993年以前,电视综艺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电视晚会和电视剧的蓬勃发展,栏目得到确立,电视歌唱和小品比赛被搬上屏幕。但是,对于戏曲和高雅音乐还没有足够的重视。从199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在扶植、提倡高雅音乐和民族戏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1992年开始举行旦角组的比赛,1993年是生角组的比赛,1994年是丑角、老旦组的比赛,历时三年,推出了一大批像于魁智、李维康、杨赤、孟广禄、刁丽等优秀演员。同时,还举办了地方戏曲比赛,如粤剧演唱比赛、豫剧演唱比赛、黄梅戏演唱比赛、越剧演唱比赛、青年京剧歌手大赛,这些大赛是中央电视台和地方台联合主办并推出的,戏曲大赛系列活动大大推动了地方戏曲的发展。

《京剧名家名段欣赏》演唱系列晚会接连8场演出,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首场开幕式演出,影响巨大而深远,因为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魅力无穷的电视化和大众化,以致发展到现在,在每个大型的电视晚会中,戏曲节目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