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浙东学术(第二辑)
3152000000028

第28章 《俄藏黑水城文献》辽代高僧海山思孝著作考(2)

(五)思孝之著作

对于思孝之著作,高丽义天所撰《新编诸宗教藏总录》有极为详细之记载。

此书共记录思孝著述23种37卷,其中卷一录思孝经疏著述共14种19卷,所涉经典有《华严经》、《涅槃经》、《法华经》、《宝积经》、《般若理趣经》、《观无量寿经》、《报恩奉盆经》、《八大菩萨曼陀罗经》等八种。如对《华严经》之解说之书有《玄谈钞逐难科》一卷、《修慈分疏》二卷、《略钞》一卷、《科》一卷四种。卷二收录思孝律学著作9种18卷。由此看出,思孝为辽代长于著述之学问僧,而9种18卷的律学著作,也表明其倾向于律学的治学方向。

思孝虽著作宏富,然后世大多亡佚不存。近世随着出土文献的发掘与刊布,在《房山石经》与应县木塔中陆续发现了思孝的著作。《房山石经》中发现了撰于重熙二十二年的《大藏教诸佛菩萨名号集序》一篇,应县木塔中发现了《毗奈耶藏近事优婆塞五戒本》,笔者认为此书即《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二所载《近住五戒仪》之写本。

二、《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思孝著作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汉文部分保存了多种辽僧著述,如通理、道、希麟的作品皆有发现。黑水城文献中共发现思孝著作三种:《往生净土偈》、《人生未悟歌》、《未悟歌》。

(一)《往生净土偈》

此偈收录于TK323中。此刻本由三种文献组成,即《佛说无常经》、《发菩提心要略法门》与《往生净土偈》。孟列夫等《叙录》云:“西夏刻本。经摺装。白麻纸。共9摺,18面。……每面6行,行15字。上下、右双边。宋体,墨色浓淡不匀。1.首题:‘佛说无常经’。下小字:‘亦名三启经’。另行小字:‘三藏法师义净奉制译。’尾题‘佛说无常经。’下双行小字:‘依法藏疏刊正’。2.《发菩提心要略法门》。首题下双行小字:‘慈觉禅师依花严悲华等经集’。……3.《往生净土偈》。首题下小字:‘出思孝法师释门应用仪’。尾题同首题。中夹印小字‘二’‘三’,以计用纸序数。”

从组成的三种文献来看,TK323应是净土仪轨或超度亡灵所用之仪轨。

《佛说无常经》又名《无常经》或《无常三启经》,此经之主旨乃是说世间一切皆有变灭,劝人勤修佛道方能脱离苦海。宋道诚《释氏要览》卷下“送葬”:“《毘奈耶》云:送葬苾刍,可令能者诵《无常经》并伽他,为其呪愿。”智旭《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讲为僧人送丧亦云:“若苾刍亡者,以火焚之。送者在一边坐,令一能者诵《无常经》半纸一纸,勿令疲久。然后各念无常,还归住处。”明弘赞《四分戒本如释》、清读体《毗尼止持会集》皆有类似记载,故知《佛说无常经》常用于临终之法事。

第二种文献慈觉禅师《发菩提心要略法门》,亦见于西夏不动金刚所集《瑜伽集要熖口施食仪轨》卷一及佚名《诸经日诵集要》卷三,为一佛教仪轨中常用之发愿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TK323应为用于修习净土或超度亡灵之仪轨。

《往生净土偈》为TK323最末一种文献,其下注云:“出思孝法师《释门应用仪》。”高丽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录思孝:“《释门应用》三卷。”证明此偈确为辽僧思孝所作。此偈由十一组七言四句短偈构成,前四偈分别赞美无量寿佛、观世音、大势至、净土众引导众生离尘世生净土的功德。后六偈以“归去来兮归去来”引起,描绘净土世界的美好。末一偈表达愿生净土之愿心。

(二)《人生未悟歌》、《未悟歌》

此二文附于TK132《慈觉禅师劝化集》之后。《慈觉禅师劝化集》为宋崇宁三年,慈觉宗赜门人所编。收录宗赜劝世化俗之文15篇,如《净土颂》、《戒酒肉文》、《在家修行仪》、《事亲佛事》、《豪门佛事》、《军门佛事》、《公门佛事》等。孟列夫等《叙录》云:“宋刻本。蝴蝶装,白口。版心题‘化文’,下有页码,共45页,第3页左半缺。”此宋刻本第39-45版收录《人生未悟歌》与《未悟歌》,笔者此前认为此二文也为宗赜所作,然经仔细对勘,此二文应为辽僧思孝佚作。原因如次:

第一,名讳相合。《人生未悟歌》下注曰:“辅国大师撰”,而《未悟歌》则题作“郎师撰”。此二文皆言人生皆苦、地狱恐怖,劝人行善积德,勤修佛法。二文内容用语极为相似。如《人生未悟歌》言人死之后“口中只含精钱两文,面上秪盖白练一片”。而《未悟歌》则言:“面覆片白,口含两钱。”同时,《人生未悟歌》题目虽作“歌”而实不押韵,而《未悟歌》则通篇押韵。故而笔者怀疑此两文实为一文,一为序言,一为歌辞。因此内容用语相仿,而一押韵,一不押韵。若此二文为同一人所作,“辅国大师”、“郎师”正与辽僧“辅国大师”郎思孝名讳相合。

第二,时间相合。另一问题是,若此二文为思孝所作,则其作文必在《慈觉禅师劝化集》编定之前。郎思孝之生卒年,虽文献阙载,然其生活时代约于辽兴宗相始终。据《辽东行部志》思孝“蚤年举进士第,更历郡县”,则其入道当在中年,而名声四起,亦需数年,故重熙十七年主持缙云,重熙二十二年(1053)奉诏作《大藏教诸佛菩萨名号集序》时,虽不到垂暮之年,年岁亦应不小。而据崔振孙序,《慈觉禅师劝化集》编成于宋崇宁三年(1104),与重熙二十二年相去51年,则编集《慈觉禅师劝化集》之时完全有可能收入思孝之文。

至于《慈觉禅师劝化集》何以要收入思孝的作品?若以理玄推,应当是《人生未悟歌》之劝诫性质与《劝化集》之宗旨相合,可能思孝之《人生未悟歌》当时流行极广,故慈觉门人编集其师之著作便将思孝作品作为附录收录。如上文所述,在TK323中思孝《往生净土偈》与慈觉禅师《发菩提心要略法门》也被后人编辑在一起流传,这一事实也许可为笔者之玄推提供些许的佐证。当然,至于其具体原因与证据笔者尚未发现,阙疑以待高贤。

三、《俄藏黑水城文献》思孝作品之意义

第一,为我们全面了解思孝其人提供了资料。海山大师郎思孝为辽代高僧,受辽兴宗推戴,位列三公,地位崇高,学问广博,著作宏富。然其著作后代大多散佚,在房山石经、应县木塔辽代秘藏及黑水城文献发现之前,我们只能通过金王寂《辽东行部志》与高丽义天《新编诸宗教藏总录》的记载对其生平思想做管窥蠡测。应县木塔中发现的《毗奈耶藏近事优婆塞五戒本》,为我们了解思孝之律学思想提供了直接的材料,而《俄藏黑水城文献》中《人生未悟歌》、《往生净土偈》的发现则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思孝其人。《往生净土偈》的净土思想,《人生未悟歌》劝世化俗的色彩,提供了思孝思想的不同面向。作为僧人,在宗教范围内,无疑具有双重身份,一是佛法的实践者,是续佛慧命的修证者;同时又是佛法的传播者,是宣佛宗旨的布道者。而作为布道者的僧人,必须面对不同根器与文化水准的佛教四众与一般民众。作为佛法的实践者当然需要一门深入,倾向于某宗某派,研习某一特定的教典;但作为一个面对芸芸众生的宣教者,他又必须具有不同的面向以便更为广泛地接引、化度众生。联系这些新发现的作品,可以看出思孝一方面以律学规范佛教四众,另一方面以净土思想、轮回与地狱化导劝诫一般民众。他既可与帝王作诗唱和,同时,也用歌曲这一通俗的形式启发一般民众。所有这些,都体现出一个传法高僧的不同面向。

第二,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宋、辽、夏的佛教交流与佛教认同提供了实例。辽人思孝的《人生未悟歌》附于宋僧宗赜《慈觉禅师劝化集》最终流入西夏,这一颇为有趣的流传轨迹无疑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宋、辽、夏的佛教交流与佛教认同提供了实例。10世纪至12世纪,宋、辽、夏三足鼎立,各自发展,帝王与佛教的关系、国家的宗教政策与管理制度各具特点、颇为不同,发展出不同的佛教“国家形态”。然而,佛教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具有超越国家、政权、地域的稳定性、连续性与统一性,而连续与统一无疑是佛教团体认同的基础,同时也为依赖于佛教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提供了可能。职是之故,在10世纪至12世纪这一民族、国家颇为复杂的环境中,我们必须对佛教社会形态的长久性与国家王朝的短暂性,佛教社会形态的广泛性与世俗王权的区域性之间的关系做新的观察与思考。而思孝作品广泛流传于宋、辽与西夏这一事实无疑是佛教作为社会组织稳定性、连续性与统一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