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陶器(阅读中华国粹)
3152500000004

第4章 史前时代的陶器文化(2)

小珠山中层文化晚于小珠山下层文化,同期的遗址还有旅顺郭家村(下层)、北海王家村(下层)、长海县广鹿岛吴家村(上层)和庄河黑岛北吴屯(上层)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已较前期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在不断进化,打制的石器在减少,磨制的石器在增加。陶器的种类增多,制作技术有新的发展,虽然多为手工制作,但已出现轮制技术,陶器的装饰纹也由前期比较简单的压印纹发展到线条复杂的刻划纹。这一时期的大连地区和隔海相望的山东半岛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关系,开始接受山东半岛文化的影响。在旅顺郭家村下层出土的陶器,如实足鬶、罐形鼎等,和同一时期山东蓬莱紫荆山、烟台白石村、长岛县大黑山岛北庄的同类器物相类似。在山东半岛上述遗址中也发现了由辽东半岛传入的以刻划纹为特征的直口筒形罐和玉器制品。特别是在这一时期大连地区的遗址中发现了最早产生于山东大汶口文化的红地黑彩、红地红彩具有艺术性的彩陶器和作为大汶口文化标志的陶鬶,说明大连文化开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响,一股由南而北跨海而来的文化源流开始注入大连地区,使当地的土著文化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显露出与东北其他地区的区别。

小珠山上层文化属新石器晚期文化。同期的遗址还有瓦房店长兴岛三堂村、旅顺郭家村(上层)、老铁山积石墓、甘井子区四平山积石墓、长海县大长山岛上马石(中层)等多处。这一时期出土的石器基本上都是磨制的,打制的石器已很少见。这一时期遗址中发现了与山东龙山文化相同的多种陶器,如山东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袋足鬹等。

松花江与嫩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包括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大部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是嫩江流域的昂昂溪文化和松花江流域的新开流文化。

昂昂溪文化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附近。这类遗址的分布范围,主要是在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嫩江流域,包括吉林省西北部和松花江流域的一部分。代表性遗址有昂昂溪附近的王福、莫古气、额尔苏、红旗营子等。生产工具有压制石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骨器。陶器以砂质和泥质黄褐陶为主,胎质内多掺有蚌末,均手制,胎壁厚重,火候不高。遗址大都分布在低地沼泽沙丘地带,出土物多石镞、投枪头、鱼叉、鱼镖一类的渔猎工具,以及用于刮、割兽皮、切割兽肉的各种刮削器、尖状器、刀形器等。

新开流文化因发现于黑龙江省密山县的新开流遗址而得名。1972年调查并发掘新开流遗址。同类型的遗址还有松花江下游桦川县万里霍通遗址。新开流文化的生产工具,以琢制的细石器为主,只有少量的打制和磨制石器。陶器以砂质灰褐陶为主,次为砂质黄褐陶,也有少量泥质红褐陶。器表多是用纹饰组成的复合纹,有刻划纹、戳刻纹,压印纹等。压印鱼纹为主的复合纹是新开流文化的特色。陶器有直腹直筒罐、直口(或侈口)鼓腹罐、折沿罐和钵等。

四、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代表主要有福建的昙石山文化、台湾地区的大坌坑文化以及广东的石峡文化。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闽江下游区的新石器文化。因发现于福建闽侯县昙石山而得名。年代距今约四五千年。生产工具中有背面带人字形纵脊的石锄和双孔或四孔的牡蛎壳铲。遗址中普遍有居民食后扔弃的兽骨和大量海生介壳。当时渔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已有不甚发达的原始农业,居民还饲养猪狗。发现集中于一处的5座陶窑,显示出制陶业具有一定规模。陶器中有红色竖条纹和卵点纹彩陶,以及拍印曲尺纹、叶脉纹的几何印纹硬陶,数量虽少,但特点鲜明。

大坌坑文化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集中分布在台湾北部淡水河下游沿岸和中南部沿海,以台北八里乡大坌坑遗址和高雄林园乡的凤鼻头遗址为典型。遗址位置大多在河口和河岸的低台地大坌坑遗址中石器不多,遗物以陶器为主。陶器以粗绳陶为特征,因此也有人称之为“粗绳纹陶文化”。陶器多粗砂陶,火候低,质软而粗疏。年代约在1万年前至公元前2500年,与华北地区的仰韶文化大致相当。

石峡文化为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广东省的北江、东江流域,因最早发现于广东曲江县石峡遗址而得名。该文化农具比较先进,有石锄、有段石锛等。陶器中三足器、圈足器发达,有少量曲尺纹、漩涡纹几何印纹陶。石峡文化与岭南地区土著文化明显有别,少数陶器具有良渚文化特征。与北邻的江西赣江流域樊城堆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有人将两文化并称为樊城堆——石峡文化。

第二节早中期陶器

在陶器起源章节中已经涉及了部分距今万年左右的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这里重点介绍距今大约8000年至6000年的部分著名遗址。

1975年、1977年在河北武安县磁山和河南新郑县裴李岗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经过科学发掘,出土了较原始的新石器时代陶器。根据遗存的文化特征,命名为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或磁山——裴李岗文化。同时代或同一类型的文化遗存,在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和山东等省也有发现,说明新石器时代早期居民在黄河流域的分布十分广泛。为中国黄河流域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年代较早的文化遗存。

这类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有以下一些特征:陶泥未经细致淘洗,陶片断面还发现有泥片贴敷的层理结构;胎质粗糙,皆手制;胎壁厚薄不匀,火候较低,一般在700℃~900℃之间,易破碎;陶色多呈红色或橙红色;陶器表面以素面为主,并有少量绳纹、篦纹、指甲纹与划纹等。这时的陶器器类少,性质比较单一,常见的陶器中,以砂质的深腹罐、泥制的小口壶、圜底或三足钵和碗类器较多,并有一些鼎、瓮、盘、豆、盂等。各地出土的陶器中,除有早、晚之分外,陶器的形制与花纹装饰还有地区差别。

磁山文化的陶器,以敞口深腹罐、小口双耳罐以及敞口圜底钵或三足钵为主,并有一些平底盘、椭圆型盂、三足鼎、杯和靴形支架等。器表多饰绳纹与篦纹。并有划纹与波折纹,偶尔也有简单的彩陶。

裴李岗文化的陶器也以直口或敛口深腹罐、小口双耳壶,敞口圜底钵、三足钵和碗为主,部分双耳壶的底部有加圈足或三锥状足的,并有一些三足鼎和瓢形器。器表纹饰以篾纹或划纹较多,很少见绳纹。陕西西乡李家村、滑县老官台、元君庙、宝鸡北首岭和甘肃泰安大地湾等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出土的陶器,虽然也有深腹罐、圜底钵、三足钵和碗等器类,但小口壶却比较少见。陶罐的底部除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锯齿状,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纹饰以划纹与绳纹居多,并有锥刺纹、附加堆纹与多少不等的彩陶。由于这些遗址出土的陶器形制与器表纹饰也不尽相同,所以有人分别称作“老官台文化”、“大地湾一期文化”。山东后李文化和北辛文化出土陶器,时代也比较早。

另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东北的兴隆洼和查海文化也大约处在这一时期。

一、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国华北地区较早的新石器文化,因193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武安县磁山而得名。大约距今7400~7100年。磁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冀南、豫北等地。经济生活以原始农业为主,农作物有粟。以石镰、石铲、石刀、石斧与柳叶形石磨盘为生产工具,石磨盘附有三足或四足,造型独特。饲养狗、猪等家畜,兼事渔猎。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椭圆口盂、靴形支座、三足钵与深腹罐等为典型陶器。陶器表面多饰绳纹、篦纹及划纹等。该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所以也将两者连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东约1公里处的南洺河北岸台地上,东北依鼓山,距武安城17公里。总面积近14万平方米。1976年至1978年在这里进行了三次发掘,至1978年底,发掘面积达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1至2米,不少窖穴深达6至7米。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约6000余种,为寻找我国更早的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可贵的线索。

在遗址发现了两座房基址,均为半地穴式房屋。在房基遗址中,发现有一烧土块,沾有清晰可辨的席纹,说明在7300年前这一带即编制苇席。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

在发掘的灰坑中,还发现两座坑底部有树籽堆积层,可辨认的有榛子、小叶朴和胡桃。胡桃就是现今的核桃,以往认为核桃是汉代张骞通西域时传入内地的,磁山遗址胡桃的出土,证实7000多年前这一带就有种植。

农业的发展,又为人们饲养家禽提供了物质条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被人们食用后遗弃的多种动物骨骸,其中家鸡、家猪、家犬的骨骸最引人注目。磁山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骸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家鸡骨骸,比原来认为的世界最早饲养家鸡的印度,要早3300多年。

磁山遗址出土的陶器制作工艺尚比较原始,但较早期陶器也有了一定的进步。原料采用当地南洺河河旁沉积土,羼和料有石英、砂岩、细砂和云母等,制作方法是比较原始的手工制作,主要是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器形有碗、杯、盘、钵、三足钵、双小耳壶、圈足罐、豆、盂、器盖和支座等。由于烧成温度控制不稳,陶色不均匀,呈现出红、褐、灰褐等颜色。泥质陶数量很少,只有红色一种。烧成温度在700℃~930℃之间。大多数器物没有装饰。有装饰的器物用拍打、锥刺、堆塑等手法作出花纹,花纹有刻划纹、乳钉纹、附加堆纹、剔刺纹、篦纹、绳纹、编织纹。这些纹饰有美化陶器的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了加固坯体,使之成型稳定。磁山文化已发现彩陶,是目前我国发现生产彩陶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彩陶纹饰是在红陶表面以黑彩画平行折线纹。

二、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与磁山文化大约同时代的新石器文化。因1977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年代距今约9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地带,以裴李岗遗址最具代表性。裴李岗遗址中有房基、窑穴、墓地等村落遗迹,似有一定布局,居住建筑集中在遗址中部。窑穴主要在南部,墓地在西部和西北部。房基为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墓葬集中于公共墓地,墓穴排列有序,多单人葬。农业占有主要地位,作物是粟。饲养业也已出现,有家猪、家狗、家鸡甚至家牛。狩猎仍是重要生产活动,以木制弓和骨制箭为狩猎工具。

出土的遗物中以石器和陶器为主。石器中磨制石器多于打制石器,最有代表性的器型是鞋底形石磨盘与石磨棒、带齿石镰、双弧刃石铲等。制陶业比较原始,基本采用手制。有红褐色砂质和泥质两种,多碗、钵、鼎、壶等日用器具,陶壁厚薄不匀,其中三足钵、月牙形双耳壶、三足壶和鼎等别具风格。

房基为方形与圆形,都是半地穴式建筑。有储藏用的圆形窖穴。

裴李岗文化与华北早期新石器文化其他类型一样存有细石器残余,表明它与以河南灵井和陕西沙苑为代表的中石器遗存有着渊源关系。从建筑遗存、埋葬习俗、农业生产,特别是陶器形制、纹饰等方面考察,它与后来的仰韶文化关系更为密切,一般认为,仰韶文化中后冈类型是对裴李岗文化及磁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石器文化。

三、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距今约7800年~4800年。最早发现于天水市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遗址之一,比广为人们所知的河南渑池仰韶村和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都要早。

大地湾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是彩陶的发源地,也是西北地区最早的农业文化。

大地湾房址均为圆形半地穴式建筑,面积大小相近,仅有6~7平方米,另有斜坡式门道通向室外,面对河流所在的北方。宝鸡关桃园遗址的房屋不仅室内居住面和穴壁抹有一层礓石面,而且还有专门生火的灶坑,用以取暖和烧煮食物。

大地湾和关桃园遗址发现有该时期的墓葬,但不见集中的公共墓地。墓坑呈长方形或圆形,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主,关桃园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陶器和石器等,其中多有彩陶。这些器物均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生产用品,不是专事随葬的冥器。关桃园还发现一座幼儿尸骨装殓在绳纹鼓腹罐中的墓葬,这是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第一例瓮棺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