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3154500000002

第2章 中国民间传说概说(2)

第二,传说和神话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创作的思维机制不同。传说是以自觉或比较自觉的思维方式,讲述某一历史时代的具体人物或事件,有时代和地点的约束性。而神话则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思维方式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人格化、神灵化,从而曲折地反映人类史前时代的人与自然界的种种关系,具有全人类、全部族性。

第三,传说和神话的功能不同。传说所描述的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人物、事件及各种风物,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其内容具有一定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而神话的产生于原始信仰有密切的关系,它是祭祀人员在特定场合和时间里宣讲的,在远古时代的现实生活中能够发挥类似于法律那样切实有效的作用,具有神圣性和权威性。

从这一点来说,盘古开天与女娲补天、以及众多的上古传说才更具有神话的性质。它们不但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而且反映的是历史的源流问题。因此,它们的传播更倾向于历史与文化的主流,像历史的正剧。而一般的民间传说,更倾向于民间的世俗生活,是一般老百姓的自娱自乐,“戏说”而已。

第五节民间传说不同于历史

一、民间传说是历史的一种反映

民间传说都有一个基本的核心部分,也就是“传说核”,它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个地方古迹或风俗习惯等。所有这些核心的部分都与历史撇不开关系,所以说,传说离不开历史。但传说并不是历史,历史只是传说的一个出发点、一道背景或者一个指向。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注重历史的国家,历史史料非常丰富,从汉代司马迁的《史记》开始,我们有着系统的官方历史,涵盖了从皇帝到此时此刻五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而且,除了正史以外,各个朝代所保留下来的宫廷实录、皇帝起居注、稗官野史、地方志、文人杂记等辅助性的史料,更是洋洋洒洒,包括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可谓资料丰富,似一出宏大的戏剧,被人们所陈记。而这些丰富的历史,也正是民间传说的起源之一。

另一方面,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抒写了历史,映衬着历史。比如,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口头流传的,此时的历史与传说功能相同,历史就是传说,传说就是历史。

相传,在我国文字发明之前,最早的记事方式是结绳记事,但结绳毕竟不是文字,人们只能通过绳子疙瘩的大小来判断以往事件的大小,具体的事件还只能存在于一些人的记忆中,并通过他们的回忆与口述一代代地传递下去。而这种历史,也依然是一种口传历史。

后世的传说依然以历史为依托,但不是也不可能是如实全面的反映历史,否则也就不能称其为传说了。它们只是艺术性地反映了历史的某些方面,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趣味性的描述或映衬了历史,重点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那个“传说核”,那个人们比较关注的历史人物或事件。

比如,秦始皇不但施行暴政,而且还“焚书坑儒”,老百姓咒他不得好死,于是就有了孔子预言秦始皇死于沙丘的传说:

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仍觉不解气,便亲自到孔子的家乡曲阜,挖了孔子的墓葬。这一挖不要紧,简直就要了秦始皇的命了。原来,孔子早就料到死后会秦始皇掘墓,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了: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跃我床,颠倒我衣裳,行至沙丘而亡。

自秦始皇见到孔子生前预言后,“沙丘”这个地方的阴影在他脑海里总是挥之不去。离开孔子墓以后,当时正值酷暑曝晒的盛夏,御队好不容易来到一个林木茂密的村庄,李斯让御队停下歇脚乘凉。刚喂上马,支上灶,李斯从土著那里得知这里是“沙丘”属地,知道犯忌,便急命御队牵上马收起灶匆匆启程西行了。后来这村因秦始皇临幸便叫司(饲)马庄了。

始皇帝不时急切地从车里探出头,在司马庄村北,当他目睹飞快的车骑把路旁的一个小女孩踩死时,随口说:“哎吆,我的儿啊!”之后,庶民为攀龙附凤,把埋葬女孩的墓叫“公主坟”,遗址尚存;秦始皇老觉得御车跑得慢,问李斯:“走过多少城了?”李斯深知始皇帝的急切心情,便安慰他:“一百城了”。百是概数,城是指城与城之间的距离。现在的河北省广宗县“柏(百)城村”便由此得名。

当紧赶慢赶,赶到平台村一带时,始皇帝果然命归西天了,为这里留下了断饭庄、装椁地、晾尸台等遗存。“秦始皇紧走慢走,出不了沙丘”的传说至今在乡间流传。

二、民间传说有别于历史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传说,虽然反映的历史部分是真实的,但民间传说的过程却与历史记载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历史记载,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此即为“坑儒”。两件事合称“焚书坑儒”。

而民间传说的“焚书坑儒”却要曲折有趣的多了: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久,农民起来反抗暴政的斗争连绵不断。对此,秦始皇十分苦恼,于是他便打扮成商人的模样,悄悄溜出都城咸阳,去民间察访农民起来造反的原因。

这天晚上,弯月高悬,秦始皇住在王二客店里。星斗满天,客店庭院里有两个读书人,一边纳凉一边仰天观星,一边低声洽谈。秦始皇心中生疑,便伸着耳朵偷听,听不清这两个人在谈论什么。于是,秦始皇轻轻拉开房门,蹑手蹑脚地来到院里,只见一个身材略高的读书人双手背后,仰面观星,突然惊讶地对那个身体矮胖的读书人说:“瞧,紫微星东移,皇上出京城了。”秦始皇不听则已,一听顿时吓得头上直冒冷汗,急忙躲到客店庭院一侧的牡丹花下,怕被这两读书人认出他来。这时,两见矮胖的读书人双手抱臂,抬头向天上瞅了一会儿,对高个儿书生说:“不要紧,皇帝出城,眼下有花王保驾哩!”秦始皇一听,赶快离开那一株牡丹花,躲进店王二的猪圈里。不料,那两个书生异口同声地惊呼:“怪哉,怎么此刻皇上与猪同眠?!”秦始皇一听。心想:这些读书人这么厉害,我的行动,他们了如指掌,我今后的安全……秦始皇不敢往下想了,慌忙离开了王二客店,连夜逃回京城咸阳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