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阅读中华国粹)
3154500000021

第21章 附录:中国神话中的诸神及其传说(4)

二郎神:杨戬,道教俗神,天庭大将,玉帝的外甥,阐教元始天尊门下徒孙,玉鼎真人的大弟子,变化无穷,神通广大,肉身成圣;早年劈桃山救母,视天界兵将如无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纣,再封昭惠显圣仁佑王。王母甚为疼爱,但因与舅舅玉帝不和,故不愿住在天界,而在下界守人间香火,率领梅山七怪七位结义兄弟和麾下1200草头神驻扎灌江口,与玉帝立约“听调不听宣”意思是:我服从你调谴我去打仗除妖的军令,要是以君主或者舅舅的身份叫我和你见面,那就免开尊口。刚直公正,显圣护民,凡人间生灵危难,呼其尊号必往救。

麻姑:在中国的民间年画中,《麻姑献寿》永远是历久不衰的主题。古代关于麻姑传说的记载并不多,据说麻姑是北赵十六国有名的残暴将领麻秋的女儿。由于麻秋生性暴虐,在役使百姓筑城时,昼夜不让休息,只有在鸡叫时才使其稍作休息。麻姑同情百姓,自学口技,常常学鸡叫,这样别的鸡也就跟着叫,民工就可以早早休息,后来被他的父亲发现,父亲想打麻姑,麻姑因为害怕便逃到仙姑洞修道,后来从桥上升天成仙。传说东汉桓帝时,某年的七月七日,神仙王远降临在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人家里。蔡经的家人早就预备好丰盛的酒菜,迎接神仙的降临。当神仙起驾的时候,人们听到了天上人马、锣鼓喧腾的声音。王远到来了,只见此人中等的身材,头戴远游冠,身着朱衣,佩带五彩的绅带,背上挂着宝剑,乘坐在羽车上,由五彩飞龙拖着座车。

王远接见了蔡经一家人后,就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赴宴。使者传达了麻姑的意思后,不多久,天上又响起了喧腾的声音,麻姑下凡了。只见麻姑是个十七、八岁俏美的姑娘;头顶结了一个警,剩余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际,穿着光彩夺目。仙女和王远寒暄完毕后,各人拿出了携带的食物,大多数是水果、乾肉之类。麻姑也一地会过蔡家的女眷,忽然间叫住了蔡经的弟媳。她几天前才生下孩子,麻姑叫她拿出些米来,然后,把这些米洒在地面,结果,这些米竟变成了一粒粒丹砂。王远看到这情形,也把他从天庭带来的一升美酒,拌了一斗水后,邀请蔡家同饮。蔡经看到麻姑鸟爪一样的手指头,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用那爪来抓背搔痒,一定很舒服。想不到王远洞察了他的心思,大声地喝叱道:“麻姑是神仙,你竟然想用她的手爪搔背,大胆!”说完后,就把蔡经捆绑起来鞭打。大家目睹了蔡经被鞭打的情形,可是却没有看到施刑的人。王远说:“平常人是无福消受我的鞭答的。”宴席完毕后,王远和麻姑升上了天庭。这时候,天上传出了和他们下凡时同样的仙乐。

天后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是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供奉的海洋保护神。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太上老君封妈祖为“辅斗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有关妈祖的记载,大约起于北宋。妈祖原是都巡检林愿之女,名默娘,只活到二十八岁。林默娘初生时,红光满室,异气氤氲。由于生而弥月,不闻哭声,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岁就塾读书,喜烧香礼佛。十三岁得道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升化以后,有祷辄应。妈祖之主要神迹是救济海上遇难之生民。据传,妈祖有随从,千里眼、顺风耳,能解救于千里之外。妈祖常穿朱衣,乘云游于岛屿之间。如果海风骤起,船舶遇难,只要口诵妈祖圣号,妈祖就会到场营救。后来,妈祖之职能略有扩大,民间亦有以妈祖为送子娘娘的。中国东南沿海各地大多建有妈祖庙,其中以福建泉州莆田妈祖庙为祖庭。

钟馗:据宋代著名学者、科学家沈括《补笔谈》说,唐明皇(玄宗)于开元年间,讲武骊山,回宫后得了疟疾,一个多月都好不了。忽然在一天晚上梦见两个鬼,一大一小。小鬼跛了一脚,瞎了一只眼,偷了杨贵妃的紫香袋和明皇的笛子,绕殿奔逃;大鬼戴帽子,袒露着两臂,脚穿靴,抓住小鬼,挖出眼珠子,将它吃掉。皇上问大鬼:你是什么人?回答说:臣下是钟馗,来应武举,不中,誓为陛下除天消孽。明皇梦觉之后,病也好了。於是召画工吴道子,让他画钟馗像,印后分赐给各大臣。民间传说钟馗有个同乡好友叫杜平,为人乐善好施,资助钟馗赴京应试。钟馗因面貌丑陋而被皇帝免去状元的资格,一怒之下,撞阶而死。杜平将他安葬。钟馗做了鬼王之后,为报答杜平生前之恩,亲率鬼卒在除夕时返家,将妹妹嫁给了杜平。这就是着名的“钟馗嫁妹”的故事。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城隍本指护城河,祭祀城隍神的例规形成于南北朝时。唐宋时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为国家祀城隍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为王、公、侯、伯四等,岁时祭祀,分别由国王及府州县守令主之。明太祖此举之意,城隍由护卫神变为阴界监察系统,道教因之而称城隍神职司为剪除凶逆,领治亡魂等。有些神明虽不称城隍,但却有城隍的性质与职能,如福建泉州惠安县的青山王,其庙就配奉有判官、诸司、范谢将军等。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王升屯村,有一座明初流传下来的小庙,里边供奉着当地的城隍王升。

相传,王升自幼聪敏,刻苦读书习武,后经名师传授,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因其文武兼备,后任京师督军教头。他性格豪爽,不畏权贵,行侠仗义,传说他在京任职期间,得罪过当朝权贵,他看不惯官场腐败现象,后来辞职隐退故里。他学识渊博,见多识广,与黑山上清宫道长和金山寺长老多有来往,他广结善缘,处处为他人排忧解难,灾荒年景他经常在自家客栈向过往饥民舍饭,在浚县西部地区口碑皆佳,威信很高。

阎罗王:简称阎王,又叫阎摩罗王、阎魔王等,汉译为“缚”、捆绑、捉拿有罪过之人。他能判决人和前之罪,加以赏罚。阎罗王的职责是统领阴间的诸神,审判人生前的行为并给与相应的惩罚。在佛教中,阎王信仰有很多各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说法,如平等王、双王等。阎王原来是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这一说法,称阎王为管理地狱的魔王,据《问地狱经》载,阎王从前是毗沙国的国王,在与维陀始生王的战争中因兵力不敌而立誓,愿为地狱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领所属百万众共同立誓,共治地狱罪人。

十八臣就是后来的十八地狱之小王,百万之众即后来地狱的众多狱卒。在中国民间的传说中,包拯成为公正的化身。有的认为他死后成为阎罗王,继续审理阴间的案件。有的则认为他白天在人间审案,晚上则成为阎罗王,在阴间断案。人死后,灵魂到阴间接受包拯的审判,如果确实是受人陷害,包拯会把他放回阳间活命;如果的确有罪,则被送入地狱受罚。民间传说中,“四大阎王”一说认为阎王有四位:除包拯外,还有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另一说则认为阎王有三位,分别是:包拯、范仲淹和寇准。韩擒虎是隋初大将,据称他在13岁时打过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统一中国的灭南陈战争中,首先渡江进入建业,由此立下了大功。《二十四史》多讳鬼神,很少记有阴阳界故事,而韩擒虎死做阎罗王的传说,竟被记进《隋书》,可见在初唐时,这条传说是颇见风行的

。所以在晚唐敦煌变文《韩擒虎话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韩擒虎在灭陈后,五道将军持天符请他出任阴司之主,韩应允,请假三天.隋文帝杨坚并举行了告别宴会。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绯衣人乘乌云前来迎接,自称是天曹地府来取大王上任。于是,韩擒虎辞别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阴间当阎罗王去了。

北宋名相寇准以秉直见闻于民间,传说他的爱妾茜桃临死前说:“吾向不言,恐泄阴理;今欲去,言亦无害.公当为世主者阎浮提王也。”寇准死后,有个叫王克勤的人,见公于曹州境上,问其从者,回说是阎罗处政。可见他生前已知己要出任阎罗王,而死后果然当了阎罗王了的。大概在他生前已经流传此说,所以当时就有人在驿舍侧,挂起寇准图像,上面写有“今作阎罗王”字样。

孟婆:地府中专司掌管将生魂抹去记忆的阴使。相传孟婆汤的做法,先取在十殿判定要发往各地做人的鬼魂,再加入采自俗世的药材,调合成如酒一般的汤,分成甘、苦、辛、酸、咸五种口味。凡是预备投生的鬼魂都得饮下孟婆的迷魂汤,如有刁钻狡猾、不肯喝的鬼魂,它的脚底下立刻就会出现钩刀绊住双脚,并有尖锐铜管刺穿喉咙,强迫性的灌下,没有任何鬼魂可以幸免。关于孟婆的由来,民间出现最多的通常有三种说法:一说鸿蒙初开,世间分为天地人三界,天界最大掌管一切,人间即所谓的阳世,地即为阴曹地府。三界划定,无论天上地下,神仙阴官,俱都各司其职。孟婆从三界分开时便已在世上,她本为天界的一个散官。后因看到世人恩怨情仇无数,即便死了也不肯放下,就来到了阴曹地府的忘川河边,在奈何桥的桥头立起一口大锅,将世人放不下的思绪炼化成了孟婆汤让阴魂喝下,便忘记了生前的爱恨情仇,卸下了生前的包袱,走入下一个轮回。二说所谓的孟婆就是孟姜女,昔日孟姜女哭倒长城之后,眼见长城之下尸骸无数,再也找不到丈夫的尸骨。为了能忘记这些痛苦万分的记忆,就熬制了能使人忘记记忆的孟婆汤。

后来上天念她思夫之情感天动地,就免了她的轮回之苦。让她在奈何桥畔熬制孟婆汤,让参与轮回的阴魂们忘记前世的一切。这一说从元朝开始广为流传,到明清时期多见于文人笔记之中,亦是至今民间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在关于孟婆的诸多传说中,倒是这个说法颇具某种现实主义色彩。三是孟婆生于西汉时代,自小研读儒家书籍,长大后,开始念诵佛经。她还在世时,从不回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一直到她八十一岁,依然是处女之身。她只知道自己姓孟,于是人称她为“孟婆老奶”。后来,孟婆老奶入山修行,直到后汉。因为当时世人有知前世因者,往往泄露天机,因此,上天特命孟婆老奶为幽冥之神,并为她造筑驱忘台。

黑白无常:白无常和黑无常人们并称无常二爷,是专门捉拿恶鬼的神。黑无常列入十大阴帅之列。而白无常则笑颜常开,头戴一顶长帽,上有“你也来了”四字;黑无常一脸凶相,长帽上有“正在捉你”四字。传说中白无常名叫谢必安,黑无常名叫范无救,也称七爷、八爷。据说,谢范二人自幼结义,情同手足。有一天,两人相偕走至南台桥下,天将下雨,七爷要八爷稍待,回家拿伞,岂料七爷走后,雷雨倾盆,河水暴涨,八爷不愿失约,竟因身材矮小,被水淹死,不久七爷取伞赶来,八爷已失踪,七爷痛不欲生,吊死在桥柱(所以很多白无常的形象是伸著长长的红舌)。阎王爷嘉勋其信义深重,命他们在城隍爷前捉拿不法之徒。有人说,谢必安,就是酬谢神明则必安;范无救,就是犯法的人无救,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