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东北二人转(阅读中华国粹)
3154700000015

第15章 东北二人转的艺术特色(3)

顶针絮麻——也叫“连环句”,下句句头押上句句尾,一句连一句。

一顺边——上下句都是平声字或仄声字。

甩肩膀头——二人上下两段连接处。

五字锦——五字一句的唱词,如《蓝桥》中的“盘家乡”。

十字锦——十字一句的唱词,有“三三四”和“三四三”两种句式,也称“正十字”与“反十字”。

啰嗦句——指夹有若干“三字跺”、“四字跺”的大长句子,如《西厢》中的“男女对相思”唱词。

其他还有条(二人转剧目统称)、块(一个节目叫一块戏)、活儿(节目)、海篇 (正词以外加的大量唱词)、对篇 (一问一答的唱词,也叫“问答篇”)、单(戏单,也叫“折子”、“翻天印”)、点单(观众点戏)、翻单(一个节目再演一遍,也叫“翻头”、“回单”)、兜单的(会唱戏单上所有节目的艺人)、开山码(头一出戏)、二码(第二出戏)、三码(第三出戏,也叫“倒二”或“压轴戏”)、三加一(一场节目三个二人转加一个拉场戏)等。

艺人学艺与表演方面的行话有:

穷人论——即拜师入门的门帖,上写师徒姓名、拜师时间、行规等。因为早年学此艺的多为贫家子弟,故称“穷人论”。

开坯子——师傅给新徒弟说戏。

徒弟学会第一出戏,叫做“开坯子戏”。

搭班学艺——不拜师傅,在艺班边唱边学。

小零碎口——演唱时穿插的三言两语小说口。

小俏皮嗑——三言两语的风趣说口。

摘挂——把别的剧目中的唱词摘过来唱,又叫“摘星换斗”。

打边墙——忘记原词,用其他剧目中的唱词补上。

大扒皮——把许多其他剧目的唱词搬过来唱。

外掰鸡——在场上加一些“大道沿”没有的唱词,让对方接不上来而当众出丑。

不担伙计——嗓子不好,唱不了大段子。

归道——南北艺人碰在一起,不用对词就能上台合演。

会描——能丰富内容,善于发挥。

叨起来唱——不用伴奏,干板演唱。

不淡清——唱得好,热闹动人。

上托——上装打下装的后脖子或嘴巴子。

夸房瓤子——唱词中描绘室内摆设。

钉橛子——站在一边干看着对方唱。

压板凳——坐在后台,没有人点他上台演出。

带鬼脸——上场太紧张,脸上表情不自然。

挎大板——左手打两块大竹板,右手打五块节子板,大板可以抛出接回。

彩棒——也叫“丑棒”,木棒一尺多长,上系彩穗,又叫“霸王鞭”。

掏灯花——丑角手端油灯碗或烛台,表演时要不离旦角的面部 ,让观众看清其表情。

其他还有开光(学会表演技巧)、开戏门(学会戏理)、开脸(表情好)、撸叶子(偷艺)、端(开导)、相(表情)、装(旦角头饰,又叫“头面”)、去(扮演,如去王大娘即扮演王大娘)、降缓了(唱好了)、卡(没唱好)、夯头个子(嗓子坏了)、上伙计(上场演出)、五官挪位(挤眉弄眼出怪样)、铺地红(上场就受欢迎)、扑通(开场打锣鼓)、小卖弄(表演细小动作)、有交代(唱词有根据)、有归拢(词曲合乎规律)、撂片(旦角弯腰丑角接)、搭半句(二人一替半句)、锁住(唱完一段停住)、摔了(忘词了)、眼彩(表演哭的技巧)、打彩(表演杀人带血的场面)、蝎虎(艺术高深)、实受(艺术水平高)、不扑弦(调门搭不上弦)、劈不动(打不动观众的心)、甩鞧子(扭屁股动作)、喷斗(笑场)、搅条(影响演出效果)、舍命的活儿(卖力气唱)、板槽子(各种板头技巧)、滚轴(板头错了)、转轴子(吐字不清,也叫“嘎拉哈”)、搭架子(后台或乐队搭话)、择篓(不唱了)、用嘴拱(光会唱不会表演)、盘亮(长相好看)、念桌(长相难看)等。

说明人物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等方面的行话有:阳丁(男人)、阴丁(女人,也叫“软丁”)、仓丁(老头儿)、仓果(老太太)、果式儿(媳妇)、开心果(寡妇)、环子丁(姑娘)、铃铛丁(小孩)、火丁(知近人)、轮子丁(车老板)、浪翅子(当官的)、翅子丁(当兵的)、堵头子(业主)、富贵丁(财主)、个乙丁(不是正经人)、念语子(哑巴)、天伦子(父亲)、生身子(母亲)等。行话中管姓氏叫做“蔓”,姓什么就叫什么蔓,如拆字型的蔓有:张(弓长蔓)、胡(古月蔓)等。藏字型的蔓有:有红似——白、一脚门——李等。暗示型的有:高(梯子蔓)、柳(树条蔓)等。以古人名字、特征借代的蔓有孔(圣人蔓)、孙(行者蔓)等。有关衣食住行方面的行话有:顶子(帽子)、纱帐(衣裳)、披衫子(布衫)、宝仓(裤子)、捻叉子(鞋子)、安根(吃饭)、搬三(喝酒)、串三(喝醉了)、草式儿(旱烟)、洋式儿(烟卷 )、马牙散(大米饭)、星星散(小米饭)、桃花散(高粱米饭)、吸溜子(粥)、班兵(豆子)、飞罗子(面食)、翻张子(烙饼)、撒笼子(面条)、捏边子(饺子)、飘洋子(水饺)、气雷(馒头)、打牙子(吃菜)、大叶苗细(白菜)、小叶苗细(菠菜)、起青帐(大葱)、滚球子(土豆)、搬墩子(倭瓜)、黑毛错(猪肉)、叉子错(牛肉)、山头错(羊肉)、滚子错(鸡蛋)、折查子(桌子)、撩帐子(柴火)、明子(点灯)、墙皮子(画)、上堆(上炕)、困龙(睡觉)、观景(做梦)、特下(住下)、下处(住所)、滑(走道)、择(走)、扯呼(跑)、明字天走(白天走)、昏字天走(黑天走)、蹬轮子(坐车)、八大家(指狐狸、黄鼠狼、豆鼠子、艾虎、兔子、老鼠、蛤蟆、蛇八种动物)、胡三爷(狐狸)、黄三爷(黄鼠狼)、灰八爷(老鼠)、青皮子(狼)、王头子(虎)、篓金子(狗)、高头(马)、尖嘴子(小鸡)、扁嘴子(鸭子)、大肚子(蛤蟆)、土条子(蛇)等。

第四节 二人转中的百科知识

一、二人转中的历史知识

二人转的不少段子都是演绎历史的,如改编自《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书中的故事。另外,“四梁”中的《大纲鉴》与《大清律》则都是专门说史的。

《大纲鉴》从盘古开天、三皇五帝一直唱到唐宋元明诸朝,是一部韵文中国史。《大清律》专说清史,记述了全部清代史,而且越往后讲得越细,包括了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起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直唱到清帝退位。

《民国律》紧接《大清律》,记述了民国成立后十几年的大事,如反对袁世凯的斗争、直奉战争、郭军反奉等。

二、二人转中的天文地理知识

二人转《刘金定观星》中,记述了古代的很多天文知识,如日月二宫、二十八星宿等。《一枝花捎书》中,借河北农民闯关东的经历,叙述了老东北的地理知识。从山海关到沈阳,再到吉林、黑龙江,线路中有东北的大小各地地名70多个,就像一幅东北的地理图。

进年来,二人转艺人编演的跳神调《东北站名》,包括了山沈线、沈哈线上的百余个火车站名,也传播了地理知识。

三、二人转中的文学艺术知识

二人转《李翠莲盘道》中,艺人添加的“海篇 ”,几乎都是谜语歌,包罗万象、妙趣横生。如四圆、四方、四弯、四山等,以及各种动植物、生活器物等的谜语,如“什么有头无有眼?什么有眼无有头?”

答案是乌拉和螃蟹。在说口《三节店》中,也是通过谜语形式,猜出了陈、李、高、郭、巴等姓。二人转中还有很多说对联的,如《西厢观画》中就有许多对联,五言联如“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七言联如“松影照池鱼上树,柳荫铺地马蹬桑”等。

二人转中还用到了许多古代诗词,如二人转《马寡妇开店》用了《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四句,以及王昌龄的一首七绝。《蓝桥》中的井台相会,用了《千家诗》中的两首。《浔阳楼》中,墙上的字画题字也有不少唐诗。

《三字经》与《百家姓》是古代儿童启蒙书,二人转说口中有《翻三字经》、《说百家姓》,都是把书中的词句编成的小故事。如“道南住着‘人之初’,所生一子‘人之伦’;道北住着‘性本善’,所生一子‘性相近’”等。另外,《西厢》、《蓝桥》中也夹杂有《三字经》、《百家姓》的词句。

四、二人转中的生活知识

二人转《西厢》、《小王打鸟》、《王美蓉观花》、《双锁山》等,通过游园等情节,向我们传授了很多花卉知识。《百鸟朝凤》则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各种鸟类的知识。

另外,《盘道》中有四种鱼,《虫虾打仗》中有几十种昆虫。

在饮食方面,《浔阳楼》中的《报菜名》比相声中的《菜单子》还要全,包括了烟、酒、茶、菜等,都是清末民初东北的各种生活品。

另外,《马寡妇开店》中的上、中、下三等饭,反映了东北大车店的饮食习俗。说口《烟酒茶醋》,很像一种烟茶论,通过韵白形式,评论了烟、酒、茶、醋的益处和害处。在《西厢》中,崔莺莺得病以及张生患病后,都有一些医学知识的介绍,如“七月七日透骨草它能沥水,霜打的黄瓜它能治膀胱……肉桂、大枣能提气,多吃大葱能壮阳”等。另外,还有一段唱词,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一大堆中医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