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东北二人转(阅读中华国粹)
3154700000003

第3章 东北二人转的历史发展(1)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北三省,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

一般认为,二人转最初形成于清代中后期,而形成二人转的原因则是清初的历史大移民。二人转起源于辽宁黑山,并逐渐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发展的。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除此以外,当时热河一带(即现今的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的西口)二人转受到什不闲儿的影响较多,剧目丰富,唱腔别致。在20世纪20年代曾前享有盛名,后来艺人多外流,如今已基本没有专业演员。

新中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1955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

60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演出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

第一节 清代的二人转

一、历史起源

据老艺人回忆,清代顺治年间,热河地区就有二人转了,但有记载的历史是清道光二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

清朝初年,从关内向关外大量移民,其中的河北莲花落等说唱形式,也伴随着流传进入东北地区,并与当地的东北大秧歌相结合,在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场以及音乐曲调和乐器等之后,形成了后来的“二人转”。

莲花落,又被称作“莲花乐”,据说与凤阳花鼓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二人转通常在以一旦一丑的形式上场时,还以“傻哥哥”、“老妹子”的称谓相互称呼,就是来源于凤阳花鼓。

莲花落中的彩扮莲花落,也叫做“对口莲花落”,一般是一旦一丑,有说有唱,与二人转极为近似。另外,“金钱莲花落”中的“挎大板”等舞台技艺,也被应用于二人转当中。二人转的不少传统曲目和唱腔,也来自莲花落和什不闲儿。根据艺人的师承关系来推算,二人转的形成可以追朔到嘉庆、道光年间。二人转起初活动于辽西和热河,即现今的河北东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后来逐渐向东扩移,一直流行到辽宁南部、北部以及吉林省的东部山区和黑龙江北大荒一带。光绪十七年,二人转流传入河北东部一带地区。20世纪初期,二人转已经遍布于东北三省及河北、内蒙古的部分地区。

二、艺术发展

早期二人转是东北二人转与莲花落结合的产物,同时还广泛吸收了太平鼓的舞蹈和唱腔、东北大鼓的曲目及曲调、东北皮影的曲牌和动作、辽南喇叭戏的剧目及曲牌等。而对早期拉场戏影响最大的则是河北梆子。清末民初,二人转曾与梆子同台演出几十年,不仅吸收了它的一些剧目和唱腔,就连丑角的“起霸”、上场诗赞、戏曲表演形式、化妆盒、锣鼓经等,也都是从梆子中学习而来的。

此外,二人转的说口,则是从民间笑话、相声和戏法垫活中学习而来的。丑角“掏花灯”用的灯台下有圆圈,可戴在头上,与满族倒喇叭儿的“顶上燃灯”有一定的渊源。

总之,二人转在形成之初,广泛吸收了姊妹艺术中的丰富营养,使它成为了具有多种表现手段,成为歌舞、说唱、戏曲三者兼备,深受广大东北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

三、著名艺人

清代前期的蹦蹦艺人,留下姓名者很少,如今能查到的蹦蹦名家,多为清代后期艺人。

奉天著名艺人主要有:高凌霄(高小云)、王宝珍(王四猴)、王廷元(王二乐)、陈荣(陈小扁)、王荣贵(王大脑袋)、肇庆连(肇傻子)、杨志国(一汪水)、梁子文(梁大个子)、庞奉(庞傻子)、吴尊爵(吴二混子)等。

吉林著名艺人主要有:张樱桃红(收有弟子刘缩脖子、再传弟子粉菊花)、刘福贵(刘大头)、张相臣(大玻璃棒子)、杜国珍(压江东)、徐耀宗(徐大国)等。

黑龙江著名艺人主要有:开花炮、郭文宝(白菊花)、刘文生(刘奔娄)、盖清和(盖大脑袋)、崔盛全(崔二浪)、王五丫、彩凤霞(黑龙江最早的女艺人)等。

热河著名艺人主要有:杨德山、关春玉等。

内蒙古著名艺人主要有:张大绞锥、郭春发(瞎包米)、王生(王娘娘)等。

知识小百科

莲花落

莲花落始于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

清代,莲花落流行于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清乾隆以后,出现了职业艺人,同时满族八旗子弟中也有不少爱好者,遂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什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天平会”,曲种名为“什不闲莲花落”,又称“什不闲”或“莲花落”。内容多为写景抒情和演述民间故事的俗曲。

莲花落的演出形式有单曲、彩唱两种。单曲只由一人演唱故事,唱词采用叙述体;彩唱是由歌者两三人分饰为旦、丑两种角色,略如戏曲,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

莲花落的曲调比较简单,只有上下句。常用板眼有“慢三眼”、“垛板”、“散板”等。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另外有“哭柳”、“云里翻”、“海底捞月”等特定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清末民初的莲花落著名艺人有抓髻赵、奎星垣等。

演唱莲花落共分三种角色:扮演坤角叫“包头”,也叫“打里儿”;扮演男角叫“画面儿”;扮演老太太叫“画底儿”。表演方式是边舞边唱,走八字、笸箩圈儿、编黄瓜架等。演员化妆是“漫画”风格,因而活泼、风趣。

常演的曲目有:《锔大缸》(属于什不闲唱法)、《王小赶脚》、《老妈上京》、《小化缘儿》《杨二舍化缘》、《韩湘子三度林英》、《丁香割肉》、《老妈赴善会》、《穷富姑奶奶拜年》、《孤存打鸟》等。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二人转

一、历史发展

民国时期,二人转艺术继续由南向北、由西向东发展,艺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民国初期,二人转进入沈阳这样的大城市,在茶楼、会馆等处演出,但遭到了政府的多次取缔,后应民工请求,只得在沈阳撂地演出。期间,二人转得以和河北梆子、评戏等同台演出,在长期合作中,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剧目和表演艺术。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南、西、北四大流派。

民国后期,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侵占东北三省,成立了伪满政府,二人转艺术受到了严重摧残,警察到处抓“浮浪”,艺人们担惊受怕,有人回家务农,有人到处流浪。部分艺人即使进城演出,也是时聚时散,演出质量也随之大大降低。

解放战争时期,二人转艺术受到解放区政府的空前重视,先后成立了东北鲁艺文工团与东北文工团,新文艺工作者向民间艺人学习,调查收集了整理东北人民喜闻乐见的二人转和东北民歌,编演了许多二人转曲调的新秧歌和新民歌。东北民间艺人还自发创演了许多反映土地改革与农民翻身的剧目,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