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东北二人转(阅读中华国粹)
3154700000007

第7章 东北二人转的四大流派(3)

清同治二年,二人转就在双城、五常一带农村流传,同治十一年,吉林长白山一带东路流派蹦蹦艺人开始在巴彦活动。光绪十七年,辽西蹦蹦艺人李鹏带班到宾州府,在宾南、宾北一带活动。光绪二十八年,辽西莲花落艺人傅金财(七石子),在松花江以北的兰西、肇源和呼兰等地演出“蹦蹦”《西厢》、《蓝桥》和《锔大缸》等,并逐渐将“蹦蹦”中原有的冀东土语改造为黑龙江方言,演出尤其讲究唱腔的嘹亮豪放,吐字清晰,声情并茂,舞蹈身段优美,泼辣风趣,尤以“浪三场”和“双扇舞”引人瞩目,创立了闻名东北的“北路蹦蹦”。

此后百余年间,又有傅金财之徒张万贵及刘文生、杜国珍、徐生、李泰、蔡兴林、吕鸿章和夏春阁等诸多二人转艺人,加盟“北路”的行列,一时间“黑龙江唱手”名噪四方,形成了奇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审美空间和独具地缘优势的人文景观。

到20世纪初,黑龙江二人转便形成了以唱为主、载歌载舞、火爆热烈、注重板头、强调人物刻画的“江南派”二人转艺术特点。民国时期,几乎县县农村都有二人转艺人活动,在双城、五常活动的艺人超过百人。

解放后,二人转进一步兴盛起来,流散艺人搭班结伙、走村串屯演出,各县新组建的文工团和业余剧团,则演出一些反映新时代、表现新生活内容的二人转,如《姑嫂劳军》、《进步乐》、《刘桂兰反婚》等。亲中国成立后,各县举办二人转艺人训练班,进行思想教育,学习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协同艺人整理修改了很多传统段子,创作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新节目。

从1952年开始,双城、五常、宾县、巴彦、木兰等县建立了以演唱二人转为主的民间艺术团队,相继招收了女演员。过去唱二人转“上装”的多是男扮女妆,此后,唱上装的完全由女演员承担,这对提高二人转的演唱艺术是一个极大的突破。1956年以来,各县民间艺术团队创作、加工整理的优秀段子和优秀演员多次参加黑龙江省、东北大区和全国曲艺会演。在以后的数十年间,黑龙江二人转不断在东北及全国文艺演出中获得好评和各种奖励。

二、艺术特色

黑龙江“北路”传统二人转,吸收了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以其俏皮生动的语言、酣畅淋漓的唱腔、火爆热烈的舞蹈表演和出手不凡的绝活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特别是它一身爱土地、爱农民的“土腥味儿”,时刻保持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那一份深厚情感,紧紧地“拴住了黑龙江广大农民们的心”!老百姓对“北路”二人转有一种特殊的关注和说不清的喜爱。难怪“想看大彩霞,山高路远也愿爬”、“看了金翠花,一辈子不想家”的民谚留传久远。

知识小百科

东北二人转的“艺谚”

二人转的表演,具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其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艺术谚语,成为二人转演员不得不知道的口头“教材”。

二人转“艺谚”包括诸多方面,比如在演员学艺练功方面、演员台风技巧方面、旦丑配合表演方面、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方面、二人转剧目特点方面等,都有相关的“艺谚”,诸如:

经师不明,学艺不成。

多经一师,多长一艺。

要当好唱手,就得四海走。

没有腕子功,手绢练不精。

好听不好听,全凭第一声。

有劲使在地里,有艺使在戏里。

一人扮多角,神分身不分。

二人扮一角,身分神不分。

一做人,二讲义,三打基础,四演戏。

一句不到,听众发躁。

一方水土,一方唱法。

一方水土一方唱,入乡随俗不能忘。

一句邪,矮半截。

一替一句,不能俩味;上问下答,得接好茬。

一年练出个包头的,三年练不出唱丑的。

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打(板)手生。

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

山三四十分不开,老乡保准不明白。

上台如猛虎,下台似绵羊。

上装的领,下装的捧。

上装走高,下装走矮。

上装要头紧脚紧身子稳,下装要头紧尾紧,要准要哏不要艮。

口跟相,相跟口,最忌两下扭。

千军万马,全靠咱俩;分包赶角,装啥像啥。

与虎同眠没有善兽,与凤同飞都是俊鸟,和熊瞎子在一块是一对大母熊。

不怕包头的丢,就怕唱丑的羞。

不学一帅,就学一怪。

不怕人笨,就怕不问。

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不实当实做,非真认做真。

不隔语,不隔音,最重要的是不隔心。

无情不感人,无理不服人。

艺多不压身,用时才随心。

艺人功夫在嘴上,快马劲头在腿上。

艺多不胀肚,多学没坏处。

艺高不搅戏,搅戏没高艺。

手有所指,眼有所顾;手到眼到,眼到人到。

心中有点儿,张嘴有板儿。

为人从艺要正经,不能尽扯埋汰事儿。

文 武老生,青衣花旦,身子一转,说变就变。

丑是叶,旦是花,绿叶扶红花,玩艺儿不白瞎。

丑不丑,宜合手;齐不齐,一把泥。

边儿是边,棱儿是棱儿,拖泥带水唱白扔。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可以三天不吃饭,不能一日不练功。

旦攻唱和浪,丑攻口和相。

旦讲稳中浪,浪中稳;丑讲笨中巧,丑中美。

四声字音唱不准,发声吐字必含混。

包头的一条线,唱丑的一大片。

包头的是棵菜,全凭丑来卖。

包头的讲究浪中稳,稳中浪;

唱丑的讲究精中傻,傻中精。

甩腔憋足劲儿,给个知会儿闪个神儿。

头场看手,二场看扭,三场看走。

宁唱欢了,别唱蔫了。

宁说玄口,不说险口;少说废话,多说笑话;脏话粉话,别出嘴巴。

台前站一站,台后一身汗。

台下不流汗,台上没人看。

出口不脆,卯劲白费。

有哏不要说在一块口上,有艺不可用在一出戏上。

有情能出戏,无巧不成书。

在台上有台缘,在台下有人缘。

在家练功如有千百观众,登台演出如入无人之境。

老包头的下场怕蔫,小包头的下场怕欢;没有一欢不显一蔫,没有平地不显高山。

当地人说当地事儿,当地事儿用当地词儿,当地词曲当地味儿,当地事儿唱给当地人儿。

吐字归音,句句听真。

吐字不真,如钝刀杀人。

吐字不清,好唱白扔。

会唱的,把人唱醉;不会唱的,把人唱睡。

名唱手身上都有宝,靠你发现靠你找。

字是骨头韵是肉,板是老师傅。

字要重,腔要轻;字要刚,腔要柔。

好听不好听,专听头一声;是味儿不是味儿,品品头两句儿。

观众不顺耳儿,演员白张嘴儿。

来了三声好,走了好三声。

扭着手身不抖,摆扇靠腕不靠肘。

男怕《寒江》,女怕《摔镜架》。

快板忌板板黑,慢板忌板板堆。

快如鸡叨米粒儿,板儿是板儿,字儿是字儿。

词句准,不掉板;吐字清,不连线。

拉弦的跟着演员走,托腔保调是好手。

学唱丑,先练口。

学会《大纲鉴》,有朝有代念一遍。

学会《大西厢》,唱玩艺儿就不糠。

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要想说好口,就得肚里有;要想肚里有,就得四处走。

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要唱《双锁山》,小曲有万千。

哪家都有老少辈儿,哪家都有姐和妹儿。

哪有名师往哪跑。

说口瓤子厚,一口咬不透。

说口说口,奔个辙口;一奔辙口,自然就有。

说不出口的不说,唱不出口的不唱;演不出手的不演,不是人的事不干。

破《西厢》,乱《盘道》,没底儿的《蓝桥》。

紧唱字儿,慢唱味儿,不紧不慢要唱劲儿。

积财千万,不如有艺在身。

浪一出不够你唱十句。

酒要少吃,艺要多知。

粉口春口,不可出口。

谁有找谁学,谁好向谁学。

谁的见识多,谁的嘴会说;要想嘴会说,多唠庄稼嗑。

敬师如敬父,爱徒如爱子。

唢呐要当帮架,不是跟演员打架。

唱得好,味儿难拿。

唱不好,字上找;白不好,劲上找;做不好,眼上找。

唱得好不好,要从气上找。

唱中有动,动中有静;静中有美,美中有情。

唱戏不解意,吐血白费力。

唱篇吃不透,演唱必难受。

唱丑唱丑,全凭说口。

唱丑扮丑不丑,唱俊扮俊不俊。

唱丑唱丑,全仗说口;不会说口,别想唱丑。

唱好抱板儿,全在字眼儿。

唱词连片儿,甩腔到段儿。

唱在板上,走在点上;一哭一笑,做到节骨眼上。

唱哭像哭,唱笑像笑;真哭真笑,功夫不到。

唱雨有雨,唱风有风;若唱古庙敲钟,耳听山门外嗡嗡。

唱丑的肚囊宽,包头的敢搬山;唱丑的肚囊窄,包头的不敢甩。

唱好《浔阳楼》,想唱蹦蹦就不愁。

做饭怕夹生,练功最怕停。

掰瓜露籽,送音到耳。

剩饭怕馊,唱“唱儿”怕丢;丢了别出丑,赶紧说段口。

想唱好得舌尖口利,嗓好得懂五音六律,要出息得向名师学艺。

蜜多不甜,语多失言;有艺不能可一出戏使完。

慢唱似流水,快唱像咬豆。

慢板似流水,快板像爆豆。

慢唱味儿,快唱字儿,字正腔圆真够劲儿。

总之,二人转“艺谚”还有很多,每一条谚语都体现了二人转的某种特点和特征,是我们了解和欣赏二人转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