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苏州评弹(阅读中华国粹)
3155400000004

第4章 苏州评话:书里话千秋

第一节苏州评话概述

一.历史渊源

苏州评话源于宋代说话伎艺。清代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第2折《书闹》中,描述了明末清初苏州说书中演说《岳传》的情景,有表,有白,有类似赋赞的韵文,和现在的苏州评话相同。明末清初的著名评话艺人柳敬亭,曾在苏州及其附近一带说书,与苏州评话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清代中叶,苏州评话进入鼎盛时期,成立了苏州评弹最早的行会组织光裕社。在咸丰、同治年间,出现了说《水浒》的姚士章等评话名家。

二.主要特点

苏州评话是用苏州方言讲故事的口头语言艺术。它的语言由第一人称即说书人的语言和第三人称即故事中人物的语言两部分组成,而以前者为主。这就和戏剧的语言有质的区别。它是讲故事,而不是演故事。第一人称语言称表,第三人称语言称白,表和白以散文为主,只说不唱。但也有用作念诵的一小部分韵文,包括赋赞、挂口、引子和韵白等。赋赞用以描景、状物和渲染、烘托人物的心理状态及性格特征。挂口是人物的自我介绍。引子是说书人的书情介绍或点题。韵白是韵文的表或白,或铺叙情节,或总结前段书情。

苏州评话很注重噱,有“噱乃书中之宝”的说法。人物性格和情节的矛盾展开中产生的喜剧因素,叫“肉里噱”。用作比仿、衬托、借喻和解释性的穿插,叫“外插花”。与此相类似,用只言片语来引起听众的笑声,叫“小卖”。

三.表演方式

苏州评话,俗称“大书”,只说不唱,兼融叙事和代言为一体。叙事为说书人以第三人称之表叙,代言为书中人物用第一人称的表演,称为“起脚色”。评话多为一人独说(单档),偶亦有两人为双档的。演出注重说噱,并对人物事件评点议论,以史料时事穿插印证。

评话的表演包括“手面”和“面风”。这种动作和表情,也分说书人的和故事中人物的两大类。说书人的动作和表情,是解释性的,并用以表达说书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憎态度。故事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由说书人用近似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包括语音和语调来讲话,叫做“起角色”。起角色是对故事中人物的模仿,而不是演员以故事中人物的面目出现,“登场面依然我”。说书人在书台上,始终是以演员身份出现的。这和戏剧的表演,也有质的不同。

评话的演出,因演员的说法、语言、起角色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如有的演员说法严谨,语言经反复锤炼后基本固定,叫做“方口”。有的随机应变,舌底生花,善于即兴发挥,适应不同的听众而随心变化,叫做“活口”。有的演员说表语如联珠,铿锵有力,为“一口干”或“快口”;相反,则为“慢口”。有的演员以说表见长,少起角色,则为“平说”。有的以起某个角色见长,如有“活关公”、“活周瑜”、“活鲁智深”等美称。

四.传统节目

苏州评话的传统节目约有50多部,其中包括讲史性的《西汉》、《东汉》、《三国》、《隋唐》、《金枪》、《岳传》、《英烈》等,俗称“长靠书”,又称“着甲书”;侠义性的《水浒》、《七侠五义》、《小五义》、《绿牡丹》、《金台传》等,俗称“短打书”,此外还有神怪故事和公案书如《封神榜》、《济公传》、《彭公案》、《施公案》等。

苏州评话的节目形态多属长篇故事,分回逐日连说。每天说演一回,每回约一个半小时。通常一部书能连说月余,长的可达一年半载。其艺术表现以单线顺叙为主,用“未来先说、过去重提”的方法进行前后呼应,同时用不断设置“关子”的办法来制造悬念,吸引听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苏州评话编演了一批新书目,重要的有《江南红》、《铁道游击队》、《林海雪原》、《烈火金钢》、《敌后武工队》等,还出现了一些中短篇节目。

第二节苏州评话名家

一.姚士章

姚士章(生卒年不详),吴县(今苏州)人。原姓张,幼时过继给姚家,名松圃,小名姚八。清代苏州评话名艺人。约生于清道光末年,为同治、光绪时评弹“后四家”中惟一的评话艺人。姚士章自幼从师张汉民(一说姚为张之子)学《水浒》,从师三年,有一次,张汉民在苏州城隍庙前(今景德路)一家书场说夜场,正说到石秀大闹翠屏山的关子书,在开书前两小时突然关照徒弟代上。姚士章虽然意外,倒不慌张,准时上台。过去他每天跟教师上场子,也经常在开书前上台练书(徒弟学书到八九成时,乘书场未正式说书前,早半小时上台,当众练习,请老听客提意见)。所以听客对他大都熟识,不过从未听他说过正书。这天正是精彩的一段,偏由他来代书,听客总以为未必佳妙。正在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之际,姚却不慌不忙,醒木一碰,紧接昨天的书说下去,说得书路清楚,干净利落。穿插噱头,多雅驯可喜。听客当即被他抓住,直到小落回,台下大家称好。

其时才发觉张汉民原来也在角落里听书。老听客们盛赞姚士章是名师出高徒。这样代书一连七天,姚士章一鸣惊人。之后便由老师介绍场子,在苏州道全街挂牌开书,座客常满。姚士章不仅聪明,而且虚心好学。那时昆曲在苏州正是全盛之时,他常向昆曲艺人请教。在书场中不断请听客提意见,指缺点,还天天向老师张汉民讨教,书艺得以迅速提高。他又能把眼前事物随手拈来作为穿插,随处成趣。听客每听他一回书,便觉有无穷回味,因而能到处卖满座。又因擅长起鲁智深脚色,有“小鲁智深”之称号。

姚土章说《水浒》全部照昆曲起角色,创造了苏州评话“昆派”表演的风格。说《水浒·武松祭兄》一节,武松角色借用昆曲中武松的表演程式:跪地、呼兄、哭泣均用昆曲的动作和声调。武大显灵则用昆曲的矮步,有“一人一台戏”之誉。光绪十二年(1886)王廷鼎听姚说书后,在《南浦行云录》中作如下记述:“其说(《水浒·闹江州》)李逵在酒楼闻宋江将行刑,急欲救之,即从楼上跃出。逵身大而窗狭,用力一跃,楼窗亦随之飞去。说至此,不觉窗户震动,嘎嘎有声。此余所亲见者,亦谓—时绝技矣!”其书艺传徒王效松,后来亦成名家。姚士章曾任光裕公所司年(会长),光绪十九年(1893-?)之前在世。

二.黄兆麟

黄兆麟(1887-1945),是平话响档黄永年的长子,初随父学《五义图》、《绿牡丹》两书,后拜许文安为师学说《三国》。黄兆麟本就天资聪敏,在父亲和师傅的悉心教导下,进步很快,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尤其是在《三国》方面,黄兆麟在父亲的指导下,在角色、开打、表演艺术等各方面加以突破。学时,父子俩各执竹竿一根,互作架势,刀来枪往,苦练基本功。当时评弹界擅说《水浒》有“何一刀”之称的响档何云飞,也毫无保留地加以教导,使黄兆麟更是锦上添花。因此,黄兆麟的《三国》便独具特色:书路和说表是许文安的,脚色动手是何云飞的,口技技巧学于父亲。黄兆麟融贯众家之长,使他的评话艺术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黄兆麟身材高大,儒雅飘逸,双目带豁,俗称豁眼梢,颇似《三国》中关云长的丹凤眼,所以他起关公一角,尤为生动。他身立书台左首,面部及身段偏向右侧,左手执扇,扇柄向下,右手略斜,向左上伸,五指并拢直伸,作青龙偃月刀的刀锋,头带偏,两眼全神贯注,凝视右手五指(刀锋),继而以十分迅速的动作,把右手作托刀势,在手中作掂斤量状,再用左手捋颌下的五绺长髯。一系列的动作,在很快的表演中,紧密结合着眼到手到等的相互配合,使一个活龙活现、栩栩如生的关云长出现在听众的面前。因此,黄兆麟有“活关公”的美誉。

20世纪30年代,黄兆麟曾受苏州国泰书场之聘,日场到苏州演出,散场后返回上海演出夜场,每天火车来回,也是评弹史上的创举。

黄兆麟在台上严肃认真,无庸俗俚鄙之语,即使放噱头也是随书的需要,有的放矢,颇能自尊。在任光裕社会长期间,他诚恳负责,热心公益,努力为社员谋福利,救济贫困孤寡。临终前,他还把蒋如庭请到家中,将光裕社的账目经济清楚地交待给他,让他转呈光裕会所。

黄兆麟自16岁艺成登台,至59岁病故,兢兢业业于评弹事业,声誉传遍书坛。

三.许继祥

许继祥(1899-1943),15岁丧父。父亲许春祥,擅说《英烈》。许继祥幼年时曾在私塾读书,父亲死后,家道日艰,十二三岁时便随师兄朱振扬和叶声扬学艺。叶声扬当时已是大响档,有才气,噱头多,通俗易懂。朱振扬的书路正宗,清晰细致。许继祥吸取他们二人的长处,融为一体,很快便声名鹊起,到20年代末,已蜚声书坛,成为评话界的大响档。

《英烈》一书,情节异常紧凑,关子迭出,可与《三国》媲美,素有“小三国”之称。许继祥擅说《英烈》,初入书坛时,嗓音响亮。29岁以后,体质日差,患有吐血、胃病等疾,咳呛时发,嗓音失润,但他仍能守养丹田,并善于运用哑嗓,创造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评话:说表轻松自然,书路清晰易懂,语言隽永美妙,譬喻别出心裁,噱头新鲜,随机应变,出人意料,使当时即使不爱听书的女性和青年、儿童,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爱听他的书。具有这样的艺术魅力,实在是少有的。

许继祥之所以能如此吸引听众,与他善于放噱头是分不开的。许继祥特别擅长只用两三句话甚至一二句话就能博得笑声的“小卖”方式。尤其善于用小卖噱头来描述人物,生动而使人忍俊不禁。比如说到蒋忠时,他说:“蒋忠是先锋大将,为什么不骑马,而是一员步将?因为有一次他骑马,刚骑上,发觉马不见了。原来他人长,那马已从他胯下溜跑了。”在听众的笑声中,蒋忠的高大形象也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听众的面前了。

四.陆耀良

陆耀良,江苏苏州人。读过10年私塾。幼时为玄妙观大殿后露天书场之常客,又长期聆听评话名家演出,熟悉评弹各家艺术。

17岁拜何(绶良)派《三国》传人汪如云为师,同年登台,在江浙城镇演出。1944年至上海“汇泉楼”演出,颇获好评。1951年再次至沪,与顾又良拼档,任上手,开讲《将相和》。1953年,又与黄(异庵)杨(振雄)合作,走红一时。1958年入红旗评弹队,1960年进长征评弹团,“文革”中转业。1979年重返书坛,入上海新长征评弹团,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擅说表,说法轻松幽默,用语雅而不俗。又以节奏快、口齿清、顺势贯气为特点,称为“小走马”。起脚色求神似不求形似,以语气、眼神和表情的配合来表现脚色的身份和性格,并吸收京剧马连良飘洒俊逸的动作身段,形成洒脱舒展的表演风格。喜爱阅读,将史志、通鉴和民间传说中的知识融入书中,使何派《三国》细腻风趣的特色得以继承发扬。又将传统书中的表现手法运用于新编长篇《将相和》及《林海雪原》,广受好评。

五.唐耿良

唐耿良,江苏苏州人。1933年师从唐再良习《三国》,一年后在江浙一带演出。1944年进入上海,不久大有影响,成为蜚声书坛“七煞档”之一。1950年编演长篇评话《太平天国》。1951年加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今上海评弹团),任副团长。为协助组织工作团及首批入团的18位演员之一。同年,随团赴安徽治淮工地进行文艺宣传。1952年参加创作中篇《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并参加第二届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赴朝鲜慰问,之后编演短篇评话《***》、《张积慧》。1955年前后,又编演短篇评话《王崇伦》、《朱润余》等,此后还先后与人合作编写了中篇《王孝和》、《冲山之围》、《白求恩大夫》、《焦裕禄》及《如此亲家》等。说表以流畅晓达、剖析周到、事理分明为特点,并善于顺应潮流,结合时事,对比映衬,使书情富有新意。其演出本《三国·群英会》经整理,由中国曲艺出版社出版。历任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及中国曲艺家协会上海分会(今上海曲艺家协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

代表作品有:《太平天国》、《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张积慧》、《王崇伦》、《朱润余》、《王孝和》、《冲山之围》、《白求恩大夫》、《焦裕禄》、《如此亲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