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皮影戏(阅读中华国粹)
3155500000007

第7章 唐山皮影戏(1)

第一节唐山皮影戏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是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始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或冀东皮影,在昌滦乐一带也俗称驴皮影,在东北俗称老吠影。它是中国皮影戏的个支派,有独特的唱腔和操纵技巧。

唐山皮影起源于金统治时期。公元1127年金入侵中原,曾掳包括影戏艺人在内的各类艺人到北方,之后形成了古中原皮影分支,滦州影戏就起源于此。但是,由于金元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同时又有连年的自然灾害,致使影戏没有多大的发展。直到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后,南民北移,南戏到滦州,对滦州影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再加上明代统治者重视戏曲宣传教化作用,就有许多文人为杂剧和传奇剧编写戏文。此时地处京东的滦州也有一些秀才为当地影戏编写影卷,这对于滦州影戏的迅速发展并很快兴盛于京城产生了着重要的影响。滦州影戏从此逐渐成为中国北方皮影的重要代表。当地有一则古老的谜语是这样影射皮影戏的:“远看灯火照,近看像个庙,里头人马喊,外边哈哈笑。”《河北省地方剧资料汇编》中就有对明万历年间手抄滦州影剧本《薄命图》的介绍,可见本县境内在明代已有影戏。

明万历年间,在滦州有一位不得志的生员,姓黄,名素志(里居不详),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但文才很好,而且绘画、雕刻样样精通。但时运不佳,屡试不第,无颜回归故里,乃出关游学奉天(沈阳),在那里教授几个村童过活,在这悠闲的岁月里慢慢地成就了他对艺术的贡献——创作影戏。黄素志到过北京,见识过北京的影戏。滦州地处京畿,与京城联系密切,乡间也有影戏。他把故乡和北京的影戏艺术带到了客地。最初用纸剪刻影人后来改用羊皮剪刻影人,黄素志将这种雕刻艺术加以改进。

黄素志改进皮影戏以后,传者很盛,数十年后势力遍及东三省,这时满洲大势方兴,当地对这种通俗艺术非常喜欢。及至清军入关以后,影戏也就随着进入北京。康熙五年,礼亲王府竟有8个食5两俸专管影戏的人,旁的府第里面的情况也可想而知了。后来全国平定,各省派遣驻防将军,上任者都是满洲人。他们一来和驻地语言不通,不能鉴赏当地娱乐;二来对影戏嗜好已深,不能离开,所以都带了影戏班前去。专制时代的习惯,上行下效,朝野都不能例外,不久以后影戏就传播到了各地。

明末清初,由于统治者倡导,皮影戏兴盛繁荣,传播较快。至清朝中叶白莲教起义,各地人民响应,清王朝统治者害怕江山不稳,预防人民聚众闹事,一反初时对影戏的炽热态度,他们把嘴脸一变说影戏是用纸人纸马兴妖造反,禁止官员私养影班,禁止夜演影戏。影戏在官方是禁止了,在民间却是禁而不止,仍然生存和发展着。

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和现在的皮影戏是一脉相传,形成了地道的滦州影,也就是所说乐亭影、老吠影。当地群众非常爱好影戏,积久而成风俗。

唐山皮影鼎盛时期是清代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清朝中叶至民国初年,乐亭崔家聚德堂影班、张家中兴堂影班、刘家庆和堂影班、史家翠荫堂影班办得最大最好,皮影名艺人荟萃,又培养了大批新秀,影响深远,名满京东。本县籍的张绳武、张占科等名家多加入乐亭影班,于是乐亭影名声日兴。本县有柏各庄杨荣久影班、东黄坨龙振刚影班、西新庄陈文礼影班等。那时民间小影班比比皆是,把皮影戏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据记载当时滦河两岸各县,无论是豪门富户、书香世家,还是贫民百姓纷纷刻箱组班。除了许多专业影戏班子之外,几乎每个村都有农民自娱自乐、农闲时才活动的小影戏班子。在大的村镇有时会有三四个影戏班对台演出。每逢节令及喜庆之日,常见村头场院起台架棚,大人小孩争相转告:“唱驴皮影儿的来啦!”待夜幕垂下,男女老幼围坐影窗之下,看着出神入化的表演,听着如泣如诉的唱念,品着环环相扣的剧情,影戏带给观众兴奋、伤感、赞叹和安慰。

20世纪30年代,乐亭影在沈阳(时称奉天)、长春(时称新京)等大城市演出,受到观众热烈欢迎,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张绳武、张占科等著名皮影世人应邀陆续在国内和国外灌制了大量唱片,使皮影戏的流传区域更为广阔,一些唱腔得以保存。

新中国成立,唐山皮影戏得到蓬勃发展,各级剧团成立,成为唐山地区代表性表演艺术品种。唐山皮影名家辈出。被老唐山人誉为皮影界“梅兰芳”的高荣杰,一生钻研皮影演唱技艺,他曾在清明节跑到坟地里倾听各种女人的啼哭,再加工提炼,融在自己的唱腔里。以至于他演唱的“小儿”(即旦角),唱腔细腻入微,扣人心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既表现出了人物情感,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许多国家包括我国领导人观看过唐山皮影的演出。香港凤凰影视公司曾把唐山市皮影剧团演出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部分场次搬上银幕。1981年9月,唐山市皮影剧团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10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皮影邀请赛荣获演出一等奖。1992年9月,唐山市皮影剧团参加了北京亚运会演出活动。

开放的中国开启了文化开放的大门。1982年,齐永衡应法国国际木偶学院邀请赴法国讲学,为9个国家皮影专家讲授技艺,成为我国第一个出国讲学的皮影艺人。他的赴法讲学也开启了唐山皮影走向世界的大幕,齐永衡成为唐山皮影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人物。

1985年1月,唐山市皮影剧团赴美国参加“迪斯尼”世界演出。同年8月参加了在摩纳哥举办的第八届世界戏剧节和在法国举办的第七届国际木偶节,并应邀赴荷兰、日本、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希腊、西班牙等地演出。先后出演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观众的高度赞誉。2007年,唐山市皮影剧团荣获文化部首届优秀出口文化产品及服务项目奖。近年来,唐山皮影屡获国家大奖。2005年,皮影戏《大闹天宫》荣获第二届全国木偶、皮影大赛金狮奖金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皮影艺术也走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真正达到了声、影、光、美的协调统一。为此,唐山艺术家们进行了大胆尝试。唐山开滦煤矿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范锦才创作的具有浓郁冀东地方风情的皮影舞蹈作品《俏夕阳》,将以皮影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融入舞蹈之中,传达了“爱与和谐”的主题,并荣获了200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歌舞类节目一等奖。《俏夕阳》从民间走来,和唐山皮影戏一起走向了更广阔的艺术舞台。

2006年5月20日,唐山皮影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乐亭皮影雕刻作品荣获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同年,唐山皮影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一连串的成功使唐山皮影为唐山带来了诸多荣耀,大大提升了唐山的知名度和形象。唐山皮影也成为唐山人的骄傲、优秀地域文化的代表。唐山皮影幽默、灵活、刚劲,它充分体现了唐山人的智慧、勇气、幽默等集体性格和百折不挠的人文精神,成为表现唐山人文精神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之一。唐山皮影也被外国朋友颂称为“魔术般、闪电式的艺术”、“唐山皮影乃世界皮影之最”。

第二节唐山皮影戏的特点

唐山皮影有三个独特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影人用驴皮雕刻有一套独特的操纵技巧。

传统唐山皮影,影人是五分侧面形象,道具是五分平面图案,(个别为七分,如一些丑和妖怪)没有层次,没有深度,所以人和影物不能重叠。影人和道具都是用驴皮雕刻,人物分头茬(头部)和戳子(身体)两部分,演出时根据出场人物和身份组合使用,一般一套影人,头茬多于戳子。头茬为整体雕刻,没有可活动的关节(个别的有可活动的下巴)。戳子是由十块不同部件组合而成分别是上身一块,下身一块,上臂两块,下臂两块,手两只,大腿连脚两块。各部件均为可活动连接,操纵起来灵活多变。

头部有各色脸谱,如正面人物雕成镂空脸,弯回形环勾眉眼,通天鼻梁,显得俊朗、洒脱;反面人物则突出阴险狡诈的嘴脸,将眉目夸大,一幅老奸巨滑的坏样儿;丑角在眼睛上加画一个圆圈儿,表示诙谐轻佻。唐山皮影是小、生、髯、大、丑的天下,角色相当丰富,雕起来要繁而不乱,密而不杂。

传统影人有三根操纵杆,分别处在颈部和两只手上,操作者(俗语叫“耍线儿的”,有两个人,分上线,和下线。上线为主,位于台幕的左侧。影窗呈长方型,中间是被四框蹬紧的白布,在台上安装时上边略前倾。这样便于操作(摆放布景和道具时不会倒下,操作者有时要同时操作多个影人,根据剧情,操作者可以把暂时没有动作需要的影人用操作杆支在前倾的影窗上),同时也便于处于台下的观众观看。传统皮影戏以表现曲目内容为主,操作仅限两人,耍线者以手指的技巧一手同时拿几个影人,有时还配合剧情插白,对话,或模拟各种音响。遇有武打场面,更是忙的不可开交。边耍边插白,边跺台板,制造效果,烘托气氛,好不热闹。大有一手操纵千军万马之势。所以有“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之说。“双手对舞”说的非常贴切。

特点之二是以唱功著称用滦乐乡音唱白(乐亭口音多,滦县口音少),语言通俗易懂,因此又称“老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