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心系两岸
3158400000001

第1章 前言

本书是作者20多年来跟踪观察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发展过程的一些记录与个人的感受。

在台湾政坛上,自从民进党成立之后,基本上是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的角逐,以后出现蓝绿两个阵营,但主力仍然是国民党与民进党,这个总的格局至今未变。从力量消长来看,民进党从初期大约30%选票,发展到现在的45%以上,呈上升的趋势,而国民党的实力则逐渐下降。但是民进党是否能够突破50%的界限,连他们自己也不敢有乐观的期待。这里,我要提到本书的第一篇文章:《国民党与民进党的角逐》。1995年台湾资深媒体人杨宪村发表《民进党执政》一书,约我写一篇评论。这本书预言2000年民进党会上台执政。我在评论中指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国民党的剖析,作者可以说是已经看透了国民党”。他认定“国民党似乎非垮台不可,也必垮无疑了”。此外,作者还预言:“台独”是民进党“迈向执政之路过程中无法取信于民的一大关卡”;“两岸问题势必在未来几年会成为朝野间最重要、最敏感也最具竞争性的公共政策”。我们从民进党上台直到现今的台湾政坛,可以清楚地看出作者高明的预见,重温上述论断确实令人钦佩。

对于国民党的观察,我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于他们表达的善意,给予善意的解读,主张给予善意的回应。对于国民党内部存在的问题,以及国民党与我们的分歧,也不回避,直率地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有些人对国民党期待过高,甚至有“寄希望于国民党”的倾向,也明确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对于民进党的观察,从它建党时就已经开始。《建党两周年的民进党》可以说是较早比较全面介绍该党的一篇文章,那时我已经写出《民进党:过去、现在、未来》一书,由于时机不对,未能出版,此文是该书中的部分文字。当年(1989年)我对民进党参与县市长选举做了预测,后来我们一直采用这种“非宏观”的预测方法,力求做到比较具体、准确。后来有许多人对民进党进行比较全面和综合的研究,我只是就某个派系、某个关键问题做一些考察。我关心的是民进党的路线问题,特别是在两岸关系上是否能够摆脱至今仍然存在的困境,我想,在这个方面,民进党人需要“成长”。至于陈水扁,在他上台的全过程中,我一直“听其言,观其行”,为这一段历史留下了一些记录。

两岸关系是我研究的重点。我一贯拥护和平统一的方针,不因“台独高危期”而有所改变。1999年我参加“海协专家组”访问泰国时,一位华裔商人建议写一篇和平统一的好处的文章。于是我写了《和平统一的十大好处》,2000年5月在《人民日报》发表后,有一百多个媒体转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应当指出,我写的是对两岸的好处,不单单对台湾而言。此后,我继续从事“对台战略与策略”的研究,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并且对相关方针政策提出个人的解读。此外,我还从博弈论的角度提出两岸相处的若干原则,对两蒋时期的“一个中国”以及“最后、不得已、被迫”的含义提出自己的解读,2003年日本学者大前研一提出,两岸将于2005年以“中华联邦”实现统一,而美国军方则提出,解放军准备在辛亥革命100周年(2011年)实现统一,我都给予驳斥,指出二者均是毫无根据的臆测。

两岸政治难题是当前两岸学者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相互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我针对所谓台湾“主权未定”、“主权独立”观点提出自己的批判,对两岸的政治定位做了比较细致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并且对台湾学者提出的解决这一难题的各种方案加以评论,希望通过两岸共同的深入探讨,找到一种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对于台湾所谓“国际空间”问题,我针对两岸“外交休兵”、“互不否认”、“互不承认”等等说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对台湾参加联合国专门机构的可能性与方式问题做了比较细致的探讨,希望双方能够面对难题共同提出解决的办法。

台湾政局关系到两岸关系的发展,而两岸关系的发展则关系到两岸人民的福祉,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心。作为两岸关系研究的学者更是要时刻观察台湾政局、密切关注两岸关系。“心系两岸”是我们的写照,过去、现在、未来都必然如此。

很多人说,两岸关系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需要通过政治来解决。我认为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实际上政治问题不能只靠政治来解决。两岸之间不是分个谁对谁错就能解决问题,不是提出一个高明的方案就能解决问题。两岸之间的认同问题至关重要,这不是只靠政治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各方力量的配合,需要两岸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达成。从研究角度来说,需要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才能攻克许多难题,这项工作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