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心系两岸
3158400000012

第12章 观察台湾(11)

什么是“政治心理”?政治学上有这样的定义:“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构成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这说明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想不同,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是理性的部分,而政治心理则是政治文化的表层,是感情部分。政治心理是自发产生的,是一种缺乏理性指导的心理现象,是未上升到“自觉”程度的政治意识。换句话说,政治心理是一种零散的感性的,没有完整的体系,但又是最复杂的隐态文化,它是相对稳定的、不易变动的。因此,政治心理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当然,政治心理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制度决定了政治心理的倾向和特征,政治制度的变化必然政治心理的变化,此外,思想文化环境也对政治心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现在我们结合马英九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所受教育以及思想渊源等因素,分别从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四个方面对他的政治心理进行分析。

政治认知

这就是要考察马英九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马英九从小到大受到国民党的栽培,他获得中山奖学金,出国留学,成为“青年才俊”,34岁就当上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算是坐“直升机”上来的政治人物。他接受三民主义的教育,崇拜曾国藩、蒋介石,有强烈的“党国意识”,反共、反“台独”。他又接受西方教育,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亲美反共。他有这样的思想为基础,决定了他对政治生活的认知和理解。诸如,他强调台湾要实行与西方一样的政党政治制度。在国家认同上,只能是“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因此,他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北京要中华民国,还是要台湾共和国”?要我们“二选一”。他要大陆“尊重台湾主体性”,就是要承认“中华民国”的存在,要承认他们是一个“国家”。这是马英九政治心理中带有方向性的因素。所以在他的政治认知中,“我群”与“他群”是相当明确的:“我群”是国民党、美国、西方一些国家,还包括他所喜欢的日本政客石原慎太郎等等;“他群”是共产党、民进党及其他。他要坚决维持“中华民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地位,为此,他不主张统一,他自己说过他过去反共、现在反共、将来还是反共。这一立场十分坚定。另一方面,他为了维护“中华民国”的地位,也反对“台独”。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立场。

政治情感

这是要看马英九对各种政治现象的内心体验与感受,对各种政治客体的好恶、亲疏、爱憎等等。马英九从小受到反共教育,他们是喊着“消灭朱毛匪帮”口号长大的一代,他本人曾经是“反共爱国联盟”的骨干。他自己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华民国”则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共和国,是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他强调认同民主政治,强调民主、自由、人权、均富、法治,他以台湾的标准来衡量大陆,强调两岸的差异。他爱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强调台湾现有制度的优越,一再批评大陆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以及一些政治现象,他说过“大陆不民主,台湾不谈判”,他强调两岸是“制度之争”。他的爱憎好恶是十分明显的。

政治动机

这是考察马英九的政治需求和目标。首先,摆在第一位的是要争取“中华民国是主权国家”的政治地位。他经常讲、到处讲,在美国就讲过多次。尽管他知道国际社会不可能接受这一点,但他企图尽一切力量来实现这一不可能的目标。第二是“不统不独”,维持现状。他自己说现阶段不统一,说没有统一的基础。他还说要建立“未来数十年和平互动的基本框架”,于是有人说按照马英九的想法,统一要到“地老天荒”才能实现。第三是力争扩大“国际空间”。他提出所谓“暂行架构”,就是要扩大国际参与,实际上台湾在国际上已经有许多“国际活动空间”,要害是他想以“国家”的资格参加一切国际组织。这一点国际社会不可能接受,他就怪罪中国大陆的“打压”,他公开表示如果我们阻挠台湾(以国家资格)参与国际活动,我们就要“后果自负”,他就要“站出来反对”。显然,马英九这些政治动机归根结底是为了争取“中华民国”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巩固国民党的地位,也是巩固他本人的政治地位。

政治态度

这是考察马英九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政治态度是由以上三个方面构成的,是一种综合的心理反应。结论是很明白的:第一,他要争取“中华民国”的主权国家地位,反对“被统一”;第二,他主张两岸维持现状,不统不“独”,反对大陆“武力犯台”、部署导弹,强烈反对《反分裂国家法》。第三,他主张台湾前途由台湾人民决定,反对中国对台湾拥有主权。

以上是对马英九政治心理的初步分析,现在马英九可能成为下一任台湾领导人,在他上台之前,需要先做一些了解,目的是澄清一些糊涂的看法。现在有人已经寄希望于马英九,认为他可能是一个“识时务”的政治人物,他可能推动两岸统一,为全国人民做一件大好事,那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功勋,将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我认为通过对马英九的政治心理分析,可以明确地指出,上述想法是没有依据的,不应当对马英九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2006年8月在深圳的演讲)

九、“以党制马”说

最近,前香港特首顾问叶国华发表一个观点:“抬高国民党,管住马英九,是北京当前的对台策略”。这就是所谓“以党制马”。叶国华则被台湾媒体说成是“中国外交智库领导人”,因为他担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名誉理事长。

此说一出,立即引起民进党和泛绿媒体的紧张,惊呼马英九已经掉入大陆所设定的“以党制马”策略;共产党的“黑手”直接伸入国民党;国共平台要主导两岸政策。

事情果然如此吗?

且看以下分析:

马英九不让

马英九不会让国民党来支配他。他早已声称不会走“以党领政”的老路。他的办公室曾经传出“党政分离”的说法,一度引起国民党内的反弹,后来明确认定要“党政分际”。这就是说,涉及“政府”的权力,任何“公权力”,国民党不得插手。

两蒋时代,一党独大,党政合一,大权掌握在国民党手中。那时是“以党领政”,“政府”要听国民党的指挥。

可是,时代不同了。按照台湾现行的政治体制,“总统”是几百万票选出来的,他“最大”。他的地位远远高于国民党主席。如果马英九与党中央的意见不同,听谁的?只能听他,而不是听党中央的。他们没有什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问题,相反的,马英九的所作所为,根据吴伯雄的说法,国民党中央只得“概括承受,别无选择”。

国民党中央已经不是权力中心,不能对“总统”发号施令,也不能介入“政府”的行政运作。马英九之所以一再表示:“国共平台”仍然有它的作用,但只能扮演辅助性的角色,是第二轨道,而经过“政府”授权的两会才是“两岸正式协商管道”,就是不让国民党“侵犯”到“政府”的权力,不让国民党取代“政府”。

国民党可以站在党的立场,关心党的利益,而马英九则自称要成为“全民总统”,他不能只为国民党着想,他不但要对投票给他的765万选民负责,还要考虑不投给他的544万选民的感受。马英九怎么可能一切听从国民党、甘心让国民党“管住”呢?

国民党不敢

有不少大陆民众以为国民党已经执政,国民党就像共产党一样大,可以领导台湾当局,说话算数、拍板定案。这是误会。

其实,国民党很小,即使成为“执政党”,它的权力仍然很小。它只能管党,而不能管“政府”,更不能管“总统”,甚至国民党的“立院党团”也不一定听它的。

国民党没有政治权力,如果没有得到“政府”的授权或许可,涉及两岸关系的任何协议它都不能签。

国民党很明白自己的“分量”,他们明确表示:国共平台只是“辅助沟通的角色”,绝不可能替代两会的角色与功能。他们认为在“国共平台”上,他们只能谈“愿景”“方向”“理念”,只能做“沟通”“表达善意”“寻求共识”之类的工作,而不能谈具体的事务和细节,不能签订任何涉及公权力的协议,因为后者需要得到授权才行。否则马英九和台湾当局可以不认账,国民党就会落得一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所以,哪怕大陆好意要通过国共平台把熊猫送给台湾,国民党也不敢接受。

不仅马英九当局不让,国民党内还有不同的声音,有人甚至主张在“立法院”为国共平台设置关卡,限制国民党与大陆方面讨论涉及两岸协议的相关事务。国民党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权力,也没有这样的地位,既无能为力,又于法无据,它怎么敢承担“管住”马英九的重任,那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民进党不愿

听到“以党制马”,民进党却不愿意,难道没有人管马英九,民进党就高兴了吗?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因为八年来民进党无法“管住”陈水扁,所以,他们也不让国民党有这样的权力“管住”马英九。

另一种解释是:相比之下,民进党宁可接受马英九,而不愿让国民党来管他。也就是说,在民进党眼里,马英九要比国民党好一些。

所以,他们向马英九提出,应当“要求国民党放手,让对岸‘以党制马’的策略失效”。应当“要求国民党在两岸政策上退位,由政府公权力主导”。不能让吴伯雄主导政府政策,而不受制于马英九。要由政府扛起两岸协商的所有责任。他们责问:“到底是国民党指挥马英九,还是马英九指挥国民党?”你看,民进党处处维护马英九的领导地位,而不让国民党享有半点“执政”的滋味。

当然,民进党对国民党毫不客气,他们指责国民党“以党制马”就是要“国共联合治台”,是要“去台湾化,去政府化,去国家化”,是要“以党领政”“党大于国”。面对反对党的压力,国民党只能表示,所谓“以党制马”只是特定媒体的论调,不值一驳。

共产党不用

说“以党制马”是共产党的对台策略,那是毫无根据的臆测。无论在理论上或实际上都讲不通,也拿不出半点事实依据。

近20年来,大陆天天与台湾各方面人士打交道,对台湾的现实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两岸之间政治制度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产生许多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大陆绝对不会把今天的国民党与过去的国民党同等相待,绝对不会把台湾的政治体制等同于大陆的政治体制。我们知道国民党是“管不住”马英九的。所谓“抬高国民党,管住马英九”可能是某些人的主观意愿,却绝不可能是共产党的“对台策略”。

在两蒋时代,共产党曾经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现在不提了。这是正视现实得出的正确判断。

过去,即使在民进党当权的条件下,大陆从不介入台湾内部的政治事务,从不介入台湾政党之间的竞争,从不介入选举,表示尊重台湾民意。

现在,在两岸关系出现好转的形势下,在国民党已经将2005年4月国共两党领导人共同发布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正式列入党的政纲的情况下,共产党有什么理由不与国民党共同努力创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反而要“以党制马”,分化国民党,挑起国民党内部的矛盾?难道国民党的分化、分裂、直至失败,对共产党会有什么好处吗?显然,“以党制马”只是一般“谋士”想当然的“对策”,损人不利己,成事不足,败事有余,高明的决策者是不屑一顾的。

我们希望继续发挥国共平台的作用,因为通过政党间的沟通、协商,有助于增进共识,建立互信,这只会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而绝对没有用“国共平台”取代两会的企图,近来充实海协,恢复两会协商,就是一个证明。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指出:“国共两党搭建的交流沟通平台所形成的共同建议,可以作为两岸对话和谈判一旦恢复之后的重要参考,以利于推动两岸对话和谈判与解决问题的进程”。又说:“两党搭建的交流沟通平台,空间是广阔的,议题是开放的,欢迎两岸各界人士参加。”

请注意:第一,这里说的是“重要参考”,绝无取代的意思。第二,“欢迎两岸各界人士参加”,就是不限于国民党。

除了国民党以外,共产党还愿意与其他政党合作,胡总书记指出:“只要他们回到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都将热情欢迎,以诚相待”。

“只有实现大团结,才能促进两岸关系的大发展”。

总之,“以党制马”说是一个虚构的毫无事实依据的臆想,已经对国民党、马英九和共产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也让民进党虚惊一场,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没有好处,应当“到此为止”了。

(《同舟共进》2008年第9期)

十、对马英九讲话的善意解读

今天(9月3日)发表马英九接受墨西哥《太阳报》专访时的讲话,要点如下:

1.两岸关系不是“两个中国”,不是国与国的关系。

2.两岸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两岸的宪法都不允许分裂。不可能取得任何一个外国的双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