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当代北京篮球史话
3161800000001

第1章 北京早期的篮球运动(1)

一、篮球最早进入北京校园

篮球是当今世界唯一可以与足球相提并论的运动,在中国究竟篮球还是足球是第一运动目前尚无定论。

足球起源于中国,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21世纪初宣布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的山东淄博,当时称蹴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蹴鞠与现代足球有相当差异)。而篮球运动就年轻多了,1891年11月初,篮球运动诞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斯普林菲尔德市基督教青年会国际训练学校(后为春田学院),发明者为该校体育教师詹姆斯·奈史密斯博士。起初,奈史密斯将两只桃篮钉在健身房内看台的栏杆上,桃篮上沿距离地面3.04米,用足球作为比赛用球,向桃篮投掷。投球入篮得1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每次投球进篮后,要爬梯子将球取出再重新开始比赛。为保持比赛的流畅,奈史密斯逐步将竹篮改为活底的铁篮,再改为铁圈下面挂网。为了完善篮球这一新生运动项目,他在1892年制定了18条规则,后逐步修改和增加条款,逐渐减少出场人数,直至规定每队5人,这才成为现代的篮球运动。他没有想到,由他创建的这个年轻的体育项目后来竟然在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着,而且成为全世界人民最喜欢的运动之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中进入中国,西方体育文化也跟随而来。篮球运动经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各大城市,率先在北京、天津一些教会学校开展起来。1920年庞醒跃在《中国体育的沿革》一文中记载了当时的情景:“中国在20年前,就设立学校,学校里就有体育一门的功课,那个时候的体育,大约分做两派,一派是教会学校的体育,一派是中国学校的体育。教会学校所作的体育功夫,不过玩一些球类游戏和田径赛运动”。

在中国的教会学校里,篮球是主要的体育运动之一。1911年,清末协和书院、汇文书院教师在学生中开展了篮球运动,后来协和书院、汇文书院和清华学堂组织起篮球三角对抗赛,这是有记录的北京最早的篮球比赛。同年,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在东单北大街建成体育馆,内设有篮球馆及其他体育设施,一些教会学校经常在此举行篮球比赛。由于篮球运动有很大的吸引力,不少青少年赶来参加这项新奇的运动,使得篮球运动在各类学校中推广开来。篮球也很快成为北京市民非常喜爱的一项运动,它在当时北京的普及程度甚至要超过足球。20世纪20年代前,有个享誉京城的篮球队,其名字很幽默,叫“老鸡”篮球队,聚集了京城几乎所有的民间篮球高手。他们不仅京城无敌,甚至代表中国篮球走出国门。1919年,菲律宾举行第四届远东运动会,“老鸡”队中的孟广礼、郭宝琳、王瑞生、鄂余炳入选中国篮球队参加了本次运动会的篮球比赛。

二、北京学生组成国家队获得中国第一个篮球比赛冠军

民国初,中国的篮球运动主要在华北地区开展,篮球人才又主要集中在几所高校,如清华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南开大学,所以国家队队员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生。1921年,上海举行的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北京高师学生王荣春(后改名王耀东)、魏树桓、王鉴武和翟荫梧以及清华学校学生孙立人入选中国篮球队参加本届运动会篮球赛,并取得冠军。这是民国年间中国获得的唯一一个国际比赛冠军,同时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篮球冠军。这个颇有纪念意义的胜利多年来一直被尘封(体育史对于民国年间的成绩很少提及),幸好陕西汉中党校的干部杨建民在21世纪初采访了当事人王耀东,王耀东是1921年中国篮球队的主力队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华体育总会陕西分会主席,接受采访那年已经101岁高龄了。

老人当时是北京高师的学生,他回忆说这个后来获得第一个国际比赛冠军的球队是经过选拔产生的,先由地方队逐渐淘汰选拔,经过比赛再选拔出各大区代表队,华北、华中、华南、华东竞相角逐,华北队的球员主要来自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练也是该校的王石卿教授,还有部分球员来自清华学校等名校。最后华北队战胜了华中、华南、华东获得代表中国队参赛的资格。

第五届远东运动会篮球比赛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中国队的球员从北京出发,当时的国家队没有政府资助,只有依靠募捐得来的30万元,他们每人只有一双布鞋、一件背心、一条短裤。中国队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队,以北京高师学生为主体的中国队决心把前四届无人能阻挡的菲律宾队拉下马。

别看菲律宾是个蕞尔小国,篮球实力却不弱。由于篮球运动较早传入菲律宾,在当地开展得比较好。菲律宾队还聘请了美国教练员,队员们接受了整套美国的先进训练方式,加上商界很支持屡屡为菲律宾争光的篮球队,所以能连续在四届远东运动会上所向披靡。

中国篮球队条件也比较出众,平均身高超过1米82,这在90多年前已经是长人了,加之他们田径基础比较好,所以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到达上海后,他们不熟悉江南的饮食,总觉得缺少面食不习惯,这也多少影响了体力。另外训练装备也跟不上。菲律宾队对多次沦为自己手下败将的中国队不屑一顾。主力队员王鉴武说:“过去胜不代表今天胜,不听他们那一套,咱们和菲律宾球场见!”中菲篮球比赛在露天进行,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一座专业的室内体育馆。1921年5月30日比赛前下起大雨,中国球员皱起了眉头,因为他们没有球鞋,只能买些绳子绑在布鞋上应付这场恶战。而国际比赛经验丰富的菲律宾队提出必须改期。31日雨过天晴,几千人的露天看台座无虚席。菲律宾队毕竟是前四届冠军,一副信心十足、胜券在握的气势,比赛一开始就想打垮中国队。中国队制定了拖住对手让他们焦急的战术,加上由北京高师、清华学校学生组成的球员训练有素,打球善动脑子,硬让实力高出一筹的菲律宾队始终拉不开比分。90多年前的篮球赛尚无两分、三分、一分的规则,都是进一个标一个,上半时(当时称“第一次”)菲律宾队以17球对15球领先。下半时(第二次)比分依然交替上升,菲律宾焦急地欲把领先坚持到底。比赛还剩30秒,菲律宾眼看就要获胜,这时北京高师主力前锋王耀东站了出来,他连续两次投中,帮助球队在生死关头反败为胜,从而改写了中国队逢菲必败的历史。

中国队取得胜利后,场内外一片欢腾。许多中国观众激动得热泪盈眶。人们振臂高呼:“中国!中国!中国胜利万岁!”队员们也欣喜若狂。那个年代因体育比赛胜利而如此激动的场面还很少见,因为比赛少好成绩也少,这次他们相互拥抱,喜泪不尽。虽然只是一场篮球比赛的胜利,对手还是一个亚洲小国,但由于多年来中国国力孱弱、民不聊生,被西方蔑称为“东亚病夫”,这次战胜数次冠军获得者,场内外如此激动也顺理成章。接下来中国队的对手是日本队。日本队总体实力较弱,在1917年东京举行的第三届远东运动会上,中国队曾以大比分战胜过它。但日本的球队历来看不起中国,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个弱国。在与菲律宾队比赛后的第二天下午,中国队迎战日本队。此时的日本队已是今非昔比,在几年时间中进步迅速,且有一股玩儿命的精神,而中国队员由于头天战胜菲律宾队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加上对这一届日本队不熟悉,所以场上队员打得颇为别扭。那时球员会在场上表演一些华而不实的动作,比如号称“篮球大王”的中国队员魏树桓就在场上玩弄花活儿,在篮下得球却不投篮,等对方跑过来抢,以为控球时间长就是技术高超,结果也影响了其他队员情绪。日本队趁中国队大意而屡屡得手,上半时下来,日本队竟以20∶19领先,观众中有人指责中国队不认真。

此时,教练王石卿起到了重要作用。据后来场上的队员王耀东的回忆说,王石卿教授的最大长处是依靠稳固的阵容,偶尔让替补更换。但此时,却不得不将魏树桓换下。作为主力的魏树桓哪受过这等待遇,坐在一旁竟像孩子般泣不成声。王教练看出他已经反省,随后换上了他,他抱着将功赎罪的心态勇敢拼搏,带领全队连连反攻得手,很快便赶上并超出对手。这期间还有一点赛场趣事,当时体育场过于简陋,没有报时钟也没有记分牌,场上队员只能凭经验估测。比赛临近结束,中国队领先2分,中国队场上队员反以为仍落后,在终场前仍继续进攻,造成日本队犯规,由王耀东罚球,队友王鉴武怕他紧张就鼓励他说:“现在打平了,你这个球是关键,进去咱们就赢了”。王耀东果然心态平和了,两罚两中。最终,中国队以32∶28战胜日本队,获得了本届运动会篮球冠军。

1949年以前,一共举办过十届远东运动会。说来令人难以相信,其中九届篮球冠军为菲律宾队所获,仅此一届冠军为中国队获得。这是民国年间中国篮球队获得的唯一一次冠军,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

这支由北京的大学生组成的中国队的开创性胜利已经载入中国篮球史册。

需要提到的是,五位主力中,有四位来自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唯一一位来自其他学校的队员是清华学校的孙立人。1914年,14岁的孙立人以安徽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当时的清华学校非常注重体育锻炼。在校风的熏陶下,孙立人热衷于各种运动,当选过清华篮球、足球、排球、手球、棒球队的队长。孙立人在中国队打后卫,身高却超过全队平均高度,达到1米85,他意志顽强,防守得力,弹跳速度都好,为中国队夺得第一个冠军立下了汗马功劳。据王耀东教授回忆说,孙立人虽然外表如文静书生,话语也不多,但性格刚毅,很能鼓舞全队士气。他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在抗日战争中,初期参加淞沪会战,后率领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取得了歼灭号称“丛林作战之王”的日本第十八师团等一系列辉煌战绩,被欧美军事专家赞为“东方隆美尔”。艰苦卓绝的中国远征军中也曾出现一支篮坛劲旅,就是孙立人组建的“征轮”篮球队,这支球队在印度、缅甸,以及胜利归国后在云南、贵州、重庆等地屡胜强手,成为西南地区的一支篮球劲旅。在孙立人91岁寿辰时,台湾篮球协会曾向他敬献“篮球泰斗”金字奖盘和有台湾篮球名将们签名的纪念篮球。孙立人愉快地与篮球晚辈畅谈往昔中国球坛往事,还说他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七八十年来热情不减。

三、北京篮球界的重量级人物

之后,北师大(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3年改为北京师范大学)依然是篮球运动开展的重镇。20世纪20年代中期,北师大“五虎”(李洲、金岩、佟复然、金德耀、赵逢珠)代表了当时北京篮球运动的最高水平。由于有良好的基础和声誉,北师大吸引了许多年轻球员加入。30年代初,北师大又培养出第二代“五虎”(王玉增、陈盛魁、刘冠军、赵伯荣、赵文选),1932年这个队远征大连,当时大连在日伪统治下,包括一些日本国手在内的日本强队也被北师大篮球队击败。

30年代北京篮球运动在全国居于先进水平,入选国家篮球队参加国际比赛的北京选手有:1930年第九届远东运动会的刘冠军、王玉增、陈盛魁、王堪若和张毓才;1934年第十届远东运动会的王玉增、王锡良、王堪若、张毓才、牟作云;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的王玉增、牟作云、刘云章和于敬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