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当代北京篮球史话
3161800000010

第10章 特殊年代的篮球(3)

后来这个中学生篮球群体也随着百万之众的北京知青陆续上山下乡。到了农村,在起初的豪情万丈后,渐渐觉得百无聊赖,篮球场就成了打发寂寞与枯燥生活的理想去处。

如今67岁的历史作家、学者王文元回忆,由于他有篮球校队经历,到了内蒙古莫旗也算有一技之长。他们旗与周边地区常打联赛,领导认为输赢都是关系面子的事,所以每到联赛都把有球技的知识青年抽到旗上脱产集训,王文元说一年中这七八天是最快活的。

每当比赛,球场外都围着几百观众,后排的村民踩在自己带的凳子上看。尤其不少女同学在学校本来对篮球毫无兴趣,而在农村无处可去也当上了拉拉队员,这对男孩子来说是很能显示男子汉气质的。王文元还记得有几次比赛后很多人围过来看他,他起初觉得很奇怪,后来才知道他和彭真的儿子傅洋是一个队的,不少观众把他当作了傅洋。

王文元回忆,傅洋很喜欢篮球,那个年代彭真是全国前几名的走资派,傅洋的压力可想而知,而篮球队丝毫不在乎他是大走资派的儿子,傅洋也因篮球排遣了不少寂寞。王文元还说他们篮球队有个资本家出身的小伙子张世猷,后来奇迹般地得到一位少将女儿的爱情,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在那个年代“红五类”和“黑七类”是泾渭分明的,出身好的女孩儿嫁给一个出身不好的男孩儿就意味着自己的后代都由红变黑了。

但这个女孩儿就是喜欢张世猷在球场上的大将风度。张世猷是组织后卫,总能用灵活的带球深入对方腹地,然后传出绝妙的球。他摘篮板都是单手,就像金丝猴儿跳起摘桃子,而他的急停跳投常常让对手防不胜防,三步上篮还能在空中停留片刻。那个女孩儿十分仰慕张世猷的球技,她在朦胧中感受到了男性的强悍。2012年王文元去拜访这对老同学,如今都已年过花甲的老夫妇都感叹篮球场把一个常态下不能结合的捏到一起了,老太太对王文元说:“没想到那时候处处夹着尾巴做人的老张到了球场还很有统治力。”张世猷则乐呵呵说:“咱们真是门不当户不对,篮球把咱们生生撮合在一起了。”

现已退休的李梦棣回忆,他插队的山西是个很爱好篮球运动的地方,不少村里都有简易的篮球架,都是一根木头戳起来然后把篮板钉上,有篮球队的村子比比皆是。北京知青一来,又提高了那里的水平。他回忆后来村里组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知青加个别当地青年农民点缀,这也增加了知青与当地农民的友谊。李梦棣所在的稷山县每年都有联赛,后来在中央电视台解说NBA比赛的孙正平就从这里开始了篮球解说生涯。他起初也打球,后来为了提高比赛的热烈气氛,增加了解说,他被选为解说员。孙正平到很多球场去解说篮球比赛,他绘声绘色的解说成了比赛一景。正是这种经历,让孙正平萌生了做个专业篮球解说员的想法,就像他小时候崇拜的张之。1972年,阴云似乎透出了一缕阳光,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了。山西大学来稷山县招生,孙正平所在的公社大队分配到一个名额。正在县城人民饭店劳动的孙正平闻讯借了辆自行车,一口气骑了15里路,跑回村里报名。

听说村里打算把那个名额给大队支书的弟弟,他不死心,找队长软磨硬缠,终于争取到报名的机会。也许是命运有意捉弄,临考了,孙正平发起烧来。饭店的老师傅摸摸这个北京娃滚烫的脑门,急忙拦了一辆过路的卡车,让司机把他带到永济的考场,还塞给他一袋油馍和几个西瓜,拍拍他的肩膀说:“去吧,考上了也算咱饭店的荣耀!”考试结果出来,他考取了山西大学体育系,在大学里他下了很大功夫学习篮球知识,加上他有过打篮球的实践,转播水平提高的很快。

1976年6月,北京军区在太原举办篮球赛,孙正平担任现场播音员,他绘声绘色的解说让当地观众耳目一新。北京部队队一位热心的球员宋伟说,你的现场解说是专业水平,我们队的一个队员的表哥是宋世雄,我帮你联系一下。宋世雄在听了孙正平的录音后,便推荐给体育部负责人张家成,张老说让小孙来京面谈。之后,他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取,从此走上专职篮球解说员的道路,并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在央视解说NBA比赛的着名播音员。

那一代年轻人都熟知一个故事《决定命运的投篮》,这部苏联的短篇小说曾经被选进中学课本。小说讲述了一位苏联篮球运动员在***集中营里,**军官让他投篮决定自己和难友能否活下去的故事。而在知青中也有因打篮球改变自己未来命运的。1972年在黑龙江兵团八二五团(宝清县)的时寅是一个好学的青年,那一年知青中会有极少一部分人被推荐为工农兵学员。时寅虽然表现不错,但同等条件的至少有几百,可名额仅有两个。

兵团举棋不定,当时恰好举行篮球联赛,时寅准确的左手投篮和突破上篮为所在兵团立下汗马功劳,于是相关领导把名额给了时寅,因为时寅属于有一技之长的。时寅后来进了黑龙江大学,加入校篮球队,毕业回京又成了纺织部机关篮球队主力。时寅从普通知青成长为一个国企老总,深感篮球技艺起了很大作用,没有这个“绝活儿”,他也不可能成为百里挑一的学子。

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的周孝正60年代是北京四中班队的,他后来到东北插队,对篮球的兴致愈发浓烈。周孝正在90年代就有“国嘴”的称谓,多年来一直是央视谈话栏目的嘉宾。年过花甲的他至今仍坚持每周打两次篮球,他颇有感悟地说,你有强的地方就必定有弱的地方,上帝是公平的,我一上讲坛就口若悬河、灵感不断,可我打篮球怎么练也就是班队替补或村队板凳儿。但我感谢篮球给了我健康的体魄,直到60多岁每月都有两次在飞机往返去讲课而不觉得太累。

那时插队学生每年可以回京探亲,时寅说,那时他都事先给家里写信让弟弟最好能找张篮球比赛的票。北京从1970年开始已经恢复了专业队的篮球比赛,他记得那一年在北京体育馆看了北京队和国家队的比赛,他发现北京队14号十分了得,赛前跑篮塞篮筐“咣咣”的,弹跳力简直像美国黑人,他打听这个后起之秀叫黄频捷,他说这绝对是国家队主力的苗子,他回到东北和插队球友们说:“北京队新冒出个黄频捷,那身体就像欧美人,他跳起来脑袋离篮筐都不远了。”他绘声绘色的描述让喜欢篮球的“荒友”(北大荒知青的俗称)知道了北京男篮出了个黄频捷。前几年黄频捷应邀参加了时寅所在的“中老年篮球队”的练习比赛,虽然已年过花甲,但每个姿势还是那么专业,两个手腕儿一抖,球都“嗖嗖”的。时寅对黄频捷说:“1970年我就看过您的比赛,那时您就是我的偶像,没想到60多岁还有幸和您打了场篮球。”

当时,篮球也在青少年中普及开来,不少有一定水平的孩子也努力提高球技,争取加入专业队免于上山下乡,后来北京男女篮所以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仍在国内属于佼佼者,其队员都是在那个年代为留在北京而选择这一行的。北京队教练张光烈、杜俐、赵文群等都有眼光,为了避免北京篮球人才断档,他们深入中学,从三百多名中学生中挑选出了一批可塑之才,其中后来国家男篮主力刘建立及80年代中国女篮最佳运动员宋晓波都是那时发掘的。当然很多青少年还是难以走进先农坛大院,但那时部队到师一级都有基本脱产训练的篮球队,不少进不了北京队的北京孩子进了部队球队,实现了篮球梦。

五、“文革”后期北京男女篮仍在第一集团

北京在“文革”后期对竞技体育抓得比较早,70年代初期,北京篮球队强大的教练班子发挥了作用。范政涛、程世春、陈文彬、白金申、张光烈等都是国家一流教练。他们的集体智慧使北京篮球在遭受“文革”打击后又迅速反弹。但杨殿顺的退役,也使北京男篮水平差了一截。国家体委于1972年在北京举办了五项球类运动会,北京男女篮双获亚军。北京男篮的决赛对手是上海队,对方中锋是姚志源(姚明的父亲),身高2米08,而没了大杨的北京队中没有一个超过2米的队员,最终因内线吃亏而屈居亚军。

当时篮球界都说,如果杨殿顺在,谁治得了他啊?说起杨殿顺的退役还有些蹊跷,那是70年代初,不懂体育却在哪里都喜欢插一杠子的江青在观看篮球比赛中看到了杨殿顺,提出不能让有巨人症的运动员参加比赛,怕到国际上影响形象。她的号令不能不听,北京队只好让杨殿顺退役。为了彻底执行,篮球界还对一些队员进行了巨人症体测,北京男篮也同时是国家男篮队员的张卫平身高才1米90多,一向以篮下灵活着称,竟然也被进行了体测。

后来大个子的事情就没人管了。山东大汉穆铁柱进入八一队后没有特大号球鞋,已经不打球的杨殿顺就赠送给他一双回力球鞋,这种为对手提供援助的做法不仅体现了杨殿顺的为人,也体现了良好的体育风尚。可惜杨殿顺的运动生涯太短了。

1973年全国甲级联赛在杭州举行,在教练张锡山、鞠芬庚的指挥下,以王瑞卿、王维君、尹光环、曹泽波、张志祥、张卫平等人组成的新老结合的北京男篮获得亚军(当时在国家队的黄频捷因国际比赛任务未能归队)。女篮取得第三名,教练是白金申、傅莲贞、郑于莲。

当时各大军区的篮球队恢复,由于部队待遇比地方好,很多篮球人才都去部队打球,这导致了北京篮球70年代初的优势发生转化。北京男女篮的主力大多为“文革”前培养,急需解决队伍老化问题。1973年甲级联赛后,北京篮球队为解决队伍老化问题,首先对女篮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虽然1974年的全国甲级联赛成绩下滑,但由于早有人才储备,一年之后便迅速完成了新老交替。

1975年,第三届全运会举行,女篮在白金申、姜忠俭的带领下打了一个翻身仗,又一次摘取了全运会的桂冠。这支队伍人员齐整,内外线人才济济,而且战术灵活多变。

内线老将任焕珍和新手孙瑞云都曾是国家队队员,外线刘玉民、魏文珊在国家队也是攻击型后卫,而年仅17岁宋晓波则在这届全运会大放异彩,被篮球界一致看好,后来成为中国女篮头号明星。这届冠军队员还有王桂琴、李丽、朱捷、卢红、贾素萍、张丽、关聪聪。在第三届全运会上,北京男篮在张锡山、马家驿、鞠芬康带领下获得亚军,这个成绩已经难能可贵了,因为当时与解放军队在同一时代的球队都没有夺冠的希望,巨人穆铁柱就是杨殿顺之后的巨无霸,任何球队都拿他没有办法,加上邢伟宁、徐正文、宣成斌、吴昕水等国家队队员,他们的实力太过强大,从未在国内比赛失手,以至于那一届全运会采用了世界篮球界都没有的规则:八一队所在的小组增加一个出线名额。

这届全运会北京队取得一个冠军一个亚军再次证实了北京篮球的底蕴,那时候参加全运会男女篮比赛的有三十多支球队,能杀出重围,北京队凭得是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