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当代北京前门史话
3162400000020

第20章 文化,前门桂冠上的翠钻(5)

2011年8月16日刘老根大舞台再度扩张,与平阳会馆比肩而立的晋翼会馆被改造为刘老根会馆。本山传媒以刘老根大舞台的二人转文化为创意核心,由演艺业为主升级为集演艺、餐饮、艺术品于一体多种经营的文化产业链。在这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每日两场的室外踩高跷表演,还可以享受“绿色二人转”与美食带来的双重感官刺激。“刘老根会馆”主要营造“过大年、赶大集、吃大席、唱大戏”的喜庆氛围,彰显本山传媒“快乐生产、生产快乐”的企业文化。敲锣鼓、扭秧歌、踩高跷、唱大戏,场面隆重而热烈。刘老根私房菜则是会馆的第二大亮点,在东北传统菜肴的基础上,结合了宫廷菜、王府菜的制作方法,兼收粤、京、鲁、川等地烹调方法之精华。此外,会馆内还有由陶艺家汉方设计制作的刘老根陶艺群雕,由八百余件各色人物和各种道具及油画背景组成。那些大碗喝酒的东北汉子、丰乳肥臀的泼辣女人、拄着拐棍的老人、懵懂憨厚的村娃……展示了300年的二人转历史以及粗犷、豪放、热情的东北文化。

在一片叫好声中,“刘老根”尽情演绎着二人转文化。

北京天街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田耘说,刘老根大舞台已经成为前门地区的一大亮点,剧场开业以来,每到傍晚,刘老根大舞台门口游人络绎不绝。刘老根大舞台提升了前门的人气,前门也为二人转剧场的火爆孕育了更为浓厚的文化消费氛围。

在前门商会会长王再云看来,刘老根大舞台落户前门与明清两代前门地区盛行的民间文艺传统颇为“搭调”,也体现了前门地区包容各种地方文化的传统,是文化艺术与城市文明渗透交融的表现。

2009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就刘老根大舞台在前门开业做了一期专题节目。评论员认为,对中国很多奄奄一息、后继无人的民间艺术来说,刘老根大舞台的尝试确实具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赵本山在很多场合都多次强调,刘老根大舞台上演的二人转都是经过改良的“绿色二人转”。不过,他没有改变二人转的民间身份,没有改变这种民间说唱艺术和平民、草根阶层的血肉联系。相反,他把这种草根内涵做了市场化包装,公司化运营,打造成一条条可复制的流水线。

《人民日报》2011年9月5日发表了一篇评论,题目是:“从刘老根会馆开业看前门市井文化的复兴”。文章认为刘老根会馆把文化品牌和民俗中的“快乐文化”输入到餐饮业和艺术品领域,突破了之前单靠演艺产业赚钱的单一模式,用文化创意提升既有的服务业,促进产业升级。做足民俗文化的功夫,这一点既能满足北京市民和海内外游客的需求,同时也保护了前门的文化遗存和文化传统。

然而,再美好的事物也会有不同声音。在中央电视台的现场采访中,有不少观众反应票价太贵,不会买票观看。

有观众认为,二人转本是民间田头艺术,简洁、朴实、亲民是它的重要艺术特色。整个演出成本并不高,为什么非要把它打造成贵族身呢?过于趋利,最终会毁掉二人转艺术。

民间文艺评论家石林说,二人转进京与徽班进京不可同日而语。

二人转与京剧的艺术特质和文化内涵都相差甚远。京剧是京味文化的产物,而二人转则不是,除非它吸纳京味文化的有益营养,进行较大变身,否则要想让北京人像喜欢京剧那样喜欢二人转是不可能的。

石林认为,目前“刘老根”火爆的实质还是赵本山效应,赵本山走红是凭借小品这种艺术形式而非二人转。随着赵本山退出小品演出一线,赵本山效应也将大打折扣。二人转还没有独打天下,征服北京甚至全国的艺术魅力。刘老根大舞台在北京至今没能开设第二家就是例证。

2011年8月29日,作家肖复兴在《北京晚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谁把晋翼会馆交给了赵本山》的文章,对本山传媒在晋翼会馆又是搭罩棚又是挖泳池,破坏文物之举感到忧虑。以下是网上的一段文字:晋翼会馆位于小江胡同30号。原为山西翼城布商行会会馆,清雍正十一年(1733)建,坐东向西,大门内有南北对称的小型四合院各一,后院正中有一座勾连搭合瓦卷棚顶房屋,供奉神像,两侧各有厢房。到民国年间,其用途已不是布商行会,既为本县在京人士团聚之所,又为本县临时赴京人士持函件免费居住之地。有瓦房32间,灰房12间。解放初期被收归国有。至今有近300年历史,现在只剩下两进院子,占地1100余平方米。

2009年,会馆由政府统一修缮,恢复了原貌。

2011年,文保人士曾一智向东城区文委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晋翼会馆原状,被改造成最低消费18万元的私人会所,在装修中屋顶增加罩棚,院内设游泳池等。

2011年7月29日,曾一智在户外拍摄时,无意间拍摄了一张正在修建中的刘老根会馆的照片。曾一智将此照片与自己自2005年12月起,拍摄的晋翼会馆的多幅照片进行对比发现,在晋翼会馆第一进院内,原本是过道和两个小院落的位置,被改成“三座楼”了,楼顶是3个尖顶罩棚。曾一智向北京市东城区文委、北京市文物监察执法队实名举报刘老根会馆涉嫌破坏文物原状。

北京市东城区文物部门以“会馆只是加盖了罩棚,没有动文物本体”,“只是进行内部装饰”,回复了举报者曾一智。

市文物局接到举报之后,一方面派人调查,同时责成东城文委妥善处理此事。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马自树认为,在会馆的屋顶上加玻璃木头罩棚,从事实上改变了文物的原貌,超越了所谓“仅仅是装饰”,文物已经面目全非。

会馆内北房的后墙变成了高出原有建筑一层楼的山墙,也从事实上改变了文物的原貌。

文物是全国人民的,是公共的场所,对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是公益事业。如果文物未被列为对外开放单位,则该文物可不对外开放,而事实上刘老根会馆是对外开放的,但只是对消费达到一定级别的人开放该文物,对普通大众却采取“免进”姿态,这说明该会馆只是在为少数人服务,这显然违背了文物保护的公益性质。

看来“刘老根”入驻前门,引发的不仅是演艺范畴的争论,还有对文物如何使用和保护的问题。人们对二人转的贵族化变身以及对文物侵占所带来的诘问,不无道理。

六、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第一届前门历史文化节暨前门大街开市一周年庆典”活动于2010年9月28日至10月15日隆重举行。这是前门管理方改革开放以来,或是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举行的最大规模的文化活动。

前门历史文化节内容异常丰富,包括文化活动、商业活动和庆典活动。“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发展论坛”邀请了建筑、历史、文化、民俗、商业、旅游等相关领域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前门历史文化展示区的规划和发展。

文化节期间,前门大街还携手现代科技,推出了个性化消费门户网站及3D虚拟购物街,在国内率先将文化创意与电子商务进行融合,通过信息化支撑手段,搭建连线商户与游客的深度交流和互动。实现了“前门大街虚拟游览体验”和“前门大街网上购物”。

首届前门历史文化节此后每年举办一届,内容也不断翻新。

第二届(2011),举办了中华老字号发展前门论坛、音乐剧“爱上邓丽君”歌曲演唱会、天街亮宝会等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