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3162700000001

第1章 序言(1)

“长征两万五”与“寒窗十年苦”

学长滕叙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奔走于大江南北,穿梭在长城内外,伏案十数载,批改无数次,完成了讴歌我们母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系列着作:《哈军工传》、《陈赓大将与哈军工》、《刘居英画传》、《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这些着作一经面世,立即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和认同,很快成为弘扬革命精神、继承革命传统的重要文献。

《哈军工传》荣获2007年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陈赓大将与哈军工》被当代中国出版社作为2008年度重点推荐书籍。《开国元勋的子女们——哈军工高干子女传记》(精选本)则被广东省出版集团纳入“红色年轮·将帅”系列丛书。

滕叙兖并没有停步。最近,他的新作《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顺利完稿,付梓出版。

《名将名师——哈军工“两老”传记》和《哈军工传》等书籍一样,是一部记录和描述我们母校——哈军工光荣历史的着作。

60年前,在朝鲜战场炮火连天的艰难时刻,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的陈赓将军奉调回国,受命创建一所特殊的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后简称“哈军工”),并出任院长兼政委。然而,身经百战的陈赓将军并没有创办技术院校特别是综合性高等技术院校的经验。同时,他面临着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和设备的重重困难。而前线,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还是战云密布的台湾海峡,都亟待我国军事现代化的进步。我们的军队,我们的国防工业,正望眼欲穿,等待着我们自己培养出来的军事科学技术人才、军事工程干部。办好哈军工,对于身经百战的陈赓将军来说,无疑是一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役。

在哈军工的筹办阶段,陈赓院长倾注心血最多的工作就是延聘专家、学者、教授。他深知没有名师就不可能办起一所名校,他多次进中南海面见周总理,请求批准哈军工调进一批知名的教授;他亲自约见教育部领导,一个人一个人地去落实拟调入哈军工的知名教授;他派出多名得力助手到全国许多着名高校,谦恭有礼,登门求援,请求放人。为了名师办校,为了求贤,他敢于担当、不避风险,甚至挺身而出,把在“三反”运动里被错判了死刑的留法炮兵专家从监狱里解救出来——他刀下救人,把这位专家硬是要到了哈军工。

陈赓院长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不拘一格求人才”、“勇于担当用人才”的珍闻逸事已经载入史册,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篇章。

在中央领导、中央各部门以及全国许多着名高校的大力支持下,哈军工迅速调进一大批由欧美留学归国且学贯中西、年富力强的着名教授、专家学者,一时名师云集北国冰城松江畔,哈军工终于有了自己强大坚实的以老教师为主体的名师团队。

1952年12月初,陈赓院长住进哈尔滨市文庙街一间狭窄简陋的小平房里,在调兵遣将,全面指挥建院工作的时候,他连续作了三场激动人心的“就职演讲”,半年来,陈赓头脑中反复酝酿的办学大计方针基本考虑成熟,他的演讲把其教育思想的雏形公布于众。

陈赓在“就职演讲”里首先提出“两老办院”的口号,所谓“两老”,即泛指汇集在陈赓麾下的老干部(老将军、老军人、老战士)、老教师(老专家、老学者、老教授)。陈赓将军深入分析了出身工农的军队老干部和出身学生的老知识分子这两个不同群体的现实情况、心理特点、思想状态。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情感矛盾。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陈赓做到心中有底、有的放矢,对如何落实“两老办院”,如何处理好“两老”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清醒的认识,实施了相应的得力举措。

陈赓院长组建哈军工的时候,他麾下不乏能征善战的军人团队。一声号令,他很快就集合起一大批忠于祖国和人民的将校军官,组成了一支能够冲锋陷阵、富有牺牲精神的以老干部为主的名将团队。

在我党的历史上,曾经犯过对知识分子排斥打击的“左”倾错误是毋庸回避的历史事实。

建院初期的哈军工,在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下,部分知识分子存在对工农干部心存畏惧、敬而远之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陈赓的“两老办院”绝不是一般性的宣传口号,它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意义,它的实质是既要坚持党对学院的绝对领导,又要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一方面,带有高度机密性的、关系到国家和军队安危的军事工程学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支特殊部队,它必须置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军队是个崇尚资历和威望、信奉“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的武装集团,军队院校要由久经考验、德高望重的部队将领执掌大权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军事工程学院是培养国防科技干部的理工科高等学府,必须由学养深厚、精通专业的教授讲课授业,培养学生。因此“两老”缺一不可。“两老办院”的方针首先在政治上为知识分子定位,陈赓开宗明义,把“两老”置于相互平等的地位,他说:“办好我们学院要有两根柱子,老干部是一根柱子,老教师也是一根柱子。”陈赓将军认为,两大群体的主要矛盾起因于工农干部头脑中的“左”的思维惯性,因此,反“左”是陈赓须臾不敢疏忽的大问题。为了教育广大干部正确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他讲过一句石破天惊的名言:“既要承认你光荣的‘两万五’,也要承认人家的‘十年寒窗苦’。”他还说,老教师的知识来之不易,“在科学技术上奋斗了几十年,也是老资格”。“要办好军事工程学院,首先要依靠老教师,不能光靠‘两万五’”。查遍始自建国初期的新中国教育史,唯有陈赓将军发表过如此振聋发聩的真知灼见。

为了落实“两老办院”的方针,陈赓院长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他强调干部不能以教育者、改造者、领导者自居,要把知识分子当成“自己人”,他提倡全院要尊师重道,干部应主动和教师交朋友,他说“工农老干部和知识分子结合,才能实现国防现代化”,“老干部、老教师加强团结,才能办好学院”。为了“两老”的团结,他用心良苦,甚至把哈尔滨市京剧团请进学院,演出全本老生戏《将相和》。他曾对哈军工政治部副主任张衍说过:“从中国历史上看,知识分子同你相交,不是看你官位大小,而是看你是否把他们视为知己,真诚相待。所以,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