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将名师
3162700000036

第36章 “得四方之英才而育之”——记教育家周明教授(4)

1978年6月,中央批准长沙工学院改建为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9月,原哈军工老领导张衍将军出任第一任校长,1979年1月29日,国防科委任命周明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1982年6月,张衍把《入党志愿书》送到周明的手中。他清楚地记得,早在1953年的7月1日,陈赓院长给哈军工教师讲党课的时候,周明教授当场就表示要参加中国共产党,可是,哈军工要“长期考验”,这一考验就是近30年!张衍感慨地说:“周教授早就具备了共产党员的条件,他的入党是我们党的光荣。”

地位变化了,可周明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校领导,他认为自己还是“教书匠”。

学校配给他的专车,他很少用,上街都是自己挤公交车,配的公务员他也不要,保姆费他上交,却常常将自己节省下来的钱捐给学校、灾区和公益单位。

周明从来不懂利用地位为孩子谋出路,被有些人讥为“迂腐”。大女儿从国防科大毕业后,学校征求他的意见,是不是将女儿留校工作?可周明说:“让她服从组织分配吧!”结果大女儿被分配到湖南邵阳一个“三线厂”。他又鼓励大女婿到最艰苦的西藏军区工作。大女儿只身拉扯着一个孩子,在山沟沟里一待就是好几年。周兴武后来回忆说:“我待的那个地方离邵阳还有70公里,属于湘西的偏远地带。回一趟长沙的家,又是汽车、火车的,比北京到长沙的时间还要多。当时有人对我爸爸说,你只要把我的一个人弄到你们学校来,我就负责把你女儿调回长沙。可我爸爸没那么做。他对我和妹妹讲过,我和你妈妈从小就是自己‘闯’过来的,你们也要‘闯’,不能有什么依赖思想。”

周明执教几十年,经他审阅、修改的论文、译着不下几百万字。每次他都逐字逐句推敲,有的地方大段大段重写。出版时作者一定要署上周明的名字,他一概谢绝;每年外出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等学术会议,邀请方一定要送给周教授“酬谢”或“纪念品”,他也一概谢绝。他说,我是教师,被社会尊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那自己的灵魂就要干净,不能有半点污点。

八、周明研究生奖学金

1981年11月,周明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从此,培养博士研究生是他晚年主要的工作。

1982年3月,来自大连工学院的沈怀荣风尘仆仆赶到长沙,叩开周明的房门,就碰到老先生的冷脸:“不是让你不要先找我吗?”

小沈定了定神,尴尬地说:“我不知道……我只是想了解是笔试还是口试,在什么范围?”

“口试。凡是你学过的课程都可能考到。”周明的回答依然不客气。

真是个严厉的导师!不过,小沈很争气,他通过了面试,成为周明第一个博士生。三年寒窗苦,经过周先生一丝不苟的严格培养和小沈本人潜心研读,他成为“文革”后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解放军的第一个工学博士。

“思想上不出废品,业务上不出次品”,这是周明教书育人的宗旨。他培养研究生,坚持把好“入学关、论文关、毕业关”。一次,国内力学界颇有名望的两位老朋友,各推荐一名硕士生给他做后备博士生。面试时,周明教授发现这两人知识面不宽,不宜做博士生培养,就不顾老朋友的面子,没有录取。他培养的一位博士生,中期论文思路不错,满怀希望想得到导师夸奖,周教授仔细审阅后,却在他的论文上端正地写了3个英文字母“C”,提醒学生注意书面图像要清洁(Clean),文字书写要清楚工整(Clear),观点结论要正确(Correct)。这不仅使那位博士生触动很大,也使其他博士、硕士研究生深受教育。

周明曾收过一个四川来的研究生,人挺有才气,可思想意识落后,在街上碰到一个江湖算卦先生,那人说他“今年不能往东走”,他居然相信了,于是惶惶不安,无心修业。周明夫妇到宿舍劝说无效,只好让他回家了。一年后,此人后悔了,又想回来复读,周明毫不吝惜地回绝。

1987年夏天,长沙市流金铄石,周明心事重重,他和老伴商量:“社会上流传着这种话:当研究生不如摆地摊,当教授不如卖茶叶蛋……现在研究生们的生活都很艰苦啊,我想捐点钱……”

叶惠兰说:“你想好了就办吧,我支持你就是了。”

“建立一个基金,帮助那些优秀的研究生。”周明缓缓地说出计划的全貌。

8月10日,周明把他们多年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10万元存款捐献给学校,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基金。9月,国防科大党委做出决定,号召全校同志向周明学习,并决定设立“周明研究生奖学金”,以奖励优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周明还动员和支持老伴把广州老家价值近百万元的祖传房产捐给了培正中学。

1988年,国防科工委批准周明荣立一等功。

1989年1月24日,国防科大隆重举行首届周明奖学金授奖仪式。

研究生院院长陈启智教授宣布获奖研究生名单后,周明站起来,缓缓离开座位,微笑着向6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颁发证书和奖金,这10名年轻人可是从700名研究生中选出的佼佼者啊。

此刻,会场里音乐声起,古老而优美的贝多芬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回荡在大厅里。研究生们先是一怔,旋即明白周先生为什么点这首乐曲,望着老人家那稀疏柔软的白发,质朴自然的微笑,年轻人体会到一个深沉的“爱”字。

1990年,叶惠兰教授逝世。周明悲痛不已,长久地坐在那里发呆。人们在整理叶教授的遗物时,竟找不到一件像样的衣服,不得不临时做了一身新衣为她送葬。

1991年7月,周明作为国防科大的代表之一,到北京参加国防科工委召开的“双先会”。钱学森知道老同学来京,特地把周明接到家里,两位80多岁的白头老翁促膝谈心,互诉衷曲,快乐至极。

1995年大年初二,沈怀荣博士携爱人和孩子来到长沙163医院,他们走进导师的病房,看到周先生面色苍白,身体虚弱。

见到高足爱徒,周明高兴起来,他从病床移到靠椅,长时间端详着沈怀荣,这个北方小伙子已经毕业10年了,留校后在国防科大的青年教师中干得不错,光是在国内外发表的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就有40多篇了。

“你的教授职称已经批下来了!”周明两眼潮润,目光柔和地看着沈怀荣,语气中充满了慈爱和欣慰。他突然想起自己另一位博士生周建平,几年前到国外进修,该回来了吧?沈怀荣对老师说:“听说快回来了。”

周明舒口气说:“好啊,周建平很不错,你们要互相帮助。”

沈怀荣回到学校后,给郭桂蓉校长打了电话,建议马上把周老师转到湖南医科大学医院,他觉得周老师的病情没有控制住,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郭桂蓉马上派校医院院长去163医院探视,并联系湖南医大附属二院的专家进行会诊。

大年初三,周明的女弟子李东旭博士来医院看望老师,三年前,她的博士论文是老师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修改完的,现在老师又病倒了,李东旭心中惴惴不安。

周明的气色和精神似乎有好转,他说了不少鼓励李东旭的话,对国防科大的发展满怀信心。

大年初五,即2月4日16时,周明平静地合上双眼,与世长辞,享年86岁。

周明生前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得四方之英才而育之’,这是我的事业,我的追求。”他执教近半个世纪,呕心沥血,严谨治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技人才,特别是在桑榆暮景之年,他的人生犹如灿烂的晚霞,为后人留下绚丽多彩的画卷。

参考文献

[1]李微、周兴武、周兴汉:《红船》,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