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三军列阵,铁甲生辉,由首次公开露面的ZTZ99式第三代主战坦克组成的雄浑方阵隆隆驶过。面对堪称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主战坦克之一的99式坦克,海内外炎黄子孙振奋不已,中外军事装备专家则由衷钦佩,99式第三代坦克总设计师祝榆生开始为人们所瞩目。
一、奔赴延安
1918年11月,祝榆生出生在四川省重庆市一个职员家庭。他从小生性机敏,聪明过人,读完5年私塾后,家里为了让他精通财会,学习经济,又送他进商科补习学校学习。17岁那年,他到一家银行当职员。祝榆生思想活跃,广交朋友,因为他与共产党人有交往,被国民党当局发现了,为避祸他被迫逃离重庆。
1936年,祝榆生在南京落脚,他感到人身安全已无大碍,便考取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13期,在炮科学习了一年后投身到全面抗战之中。
祝榆生随部队行军到长沙、武汉一带布防。
不久,他接触到共产党在国民党军队里搞兵运的人,后来知道那人是共产党将领耿飚的胞弟,他们很快成为好友。在耿大哥的建议和帮助下,祝榆生脱离了国民党的军队奔赴延安。
1937年10月,祝榆生几经辗转终于到达了陕北延安。因为他来自国民党的营垒,要接受严格的政治审查。在顺利通过政审后,他被编入抗智。1938年1月抗大结业后,祝榆生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当军事教员,为连排干部讲授军事技术课。同年10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日军攻占了广州和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方面加紧对国民政府的政治诱降;与此相呼应,国民党内的顽固派也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对八路军制造摩擦。此时山东地方党组织领导的众多敌后抗日武装既缺乏作战经验,又缺乏领导干部,迫切要求八路军派主力部队去支援他们。
12月间,朱德、彭德怀向陈光和罗荣桓下达了命令,要求已到达晋东南附近的685团以苏鲁支队名义先行入鲁。按照军委部署,八路军115师师部和686团在陈光和罗荣桓的带领下,于12月20日晚从山西西部的灵石县双池镇出发东进。跟随罗荣桓进军山东的队伍里就有祝榆生,他已调入师部作战处任作战参谋、作战股长。
魁梧英俊的祝榆生常常策马扬鞭,机警果断地带领骑兵断后,保卫罗荣桓等首长的安全。
祝榆生聪明机智,又勇敢顽强,作战时身先士卒不怕死。有一次与日军遭遇,双方短兵相接,祝榆生一个人与五个鬼子兵白刃格斗,他身材高大,武艺高强,竟连连刺死刺伤鬼子兵,安全脱险。在抗日战争中,他先后参加过三十多次战斗,身上留有八处伤疤。
二、“爆破科长”和他的平射炮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祝榆生被调到滨海军区任工兵参谋。酷爱兵工专业的年轻人天天和枪炮、炸药打交道,这是他最喜欢的工作。他常对同志们说:“我这个人就喜欢打枪打炮,只要是打仗,不叫我去,我也要去。”
一心想要剿灭八路军的日寇到处挖沟设垒,修筑碉堡。当时我军只有少量的迫击炮,没有打碉堡和攻坚使用的平射炮,因而打掉敌人一个碉堡需要付出很大的牺牲。
祝榆生经常在琢磨,要是能把迫击炮的“曲射”改装为“平射”,干掉小鬼子的“乌龟壳”就容易多了,那将大大减少我军战士的伤亡,这事一定得干!
1943年初,在115师工兵连和滨海军区兵工厂的配合下,祝榆生开始他的研制工作。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改装问题,在世界和中国,还没有人在迫击炮上尝试过这样的“怪点子”。祝榆生信心满怀,他从迫击炮的曲射原理、技术性能及部件的功能与作用入手,研究平射的可能性。他思路清晰,分四步实施他的计划:一是改装发射装置,把炮弹由炮口装入、自行滑动撞击发火改为由炮尾拉动炮栓击发(即把前膛炮改成后膛炮);二是改装瞄准装置,将炮的间接瞄准具改为直接瞄准镜;三是舍弃迫击炮的座钣装置,重新制作火炮支架;四是增加水准器,校准炮身水平,以便使用直接瞄准镜对目标瞄准。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祝榆生完成了设计方案和图纸。但面临的巨大难题是,地处山沟儿里的兵工厂设备简陋,技术人员奇缺,没有钢材,没有机床,没有电力、电锯和电焊,要完成这四项技术装置的改造几乎是异想天开。祝榆生毫不气馁,他对助手们说,用土办法,手工作业嘛。在他的带领下,用烘炉熔化,铁锤锻打,锉刀加工,工人们的手上都磨起了血泡。就这样,全部采用锤打手锉的办法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日夜奋战,把各种部件都加工出来了。经过组装,一门新的试验样炮出来了。
祝榆生把大家带到无人的旷野,开始第一次实弹射击试验。出乎意料,发射炮弹时,那炮身就像一匹刚戴上笼套的烈马,上下蹦跳,不仅没有命中目标,还差一点炸伤试验人员。大家灰头土脸,灰心丧气,跟着祝榆生回到驻地。祝榆生召开总结会,他笑呵呵地说:“这次试验有进展哦,我们的拉火装置、瞄准具、水平器是成功的,唯独这个支架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解决这个不听话的支架嘛!”
祝榆生和大家一起研究,找到失败的原因是支架过高,重量太轻。当火炮发射时,后坐力很大,支架承受不住,就自动跳起来。祝榆生重新加工支架,又经过半个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了。
春满大地的时候,115师在滨海兵工厂举行庆祝会,师长陈光和师机关的同志前来参加。一开始就是实弹射击表演,在靶场尽头预先修了一个土石结构的碉堡,祝榆生在200米外操炮,只见他手臂一动,火光一闪,瞬时碉堡尘土飞扬,目标被一炮消灭。群情振奋,锣鼓鞭炮齐鸣。陈光师长兴高采烈,他在大会上讲话说:“我们有了平射炮,就可以无坚不摧!祝榆生同志和滨海兵工厂及工兵连的同志们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向你们致敬!”
祝榆生手中有了新家伙,就摩拳擦掌盼着早日到实战中经受考验。1943年底,机会来了。滨海根据地边沿地区赣榆县阎村是日伪军的一个坚固据点,有守军一个连,高大的碉堡配备有多种火力,我军多次进攻都未能得手。新四军苏北23团奉命拔掉这个钉子,要求得到滨海军区的炮火支持。
祝榆生带一个炮兵班赶到23团驻地,与团领导一起勘察阎村的地形,分析敌人的火力部署。在讨论作战方案时,祝榆生建议:先打掉十多米高的碉堡,使敌人失去制高点的依托,其他防御体系就会土崩瓦解。一个严冬的夜晚,敌人还在梦中,23团向阎村之敌突然发起攻击,祝榆生指挥战士首先开炮,第一炮使用延期引信,命中敌碉堡中下部,穿洞爆炸;后两炮使用瞬发引信,恰好在第一炮打开的缺口里连续爆炸。
三声巨响,敌人和碉堡一起上了天,攻击部队猛插敌人阵地,一个多小时后战斗胜利结束。23团团长和政委拍着祝榆生的肩膀,大声赞扬道:“老祝啊,你的平射炮真是神炮,三炮定乾坤啊!”
阎村歼敌之后,祝榆生又带着他的平射炮参加过多次战斗,专门攻坚,势如破竹。
然而,战场的情况千变万化,目标的特点也五花八门,有一次遇到一个敌人用混凝土浇筑的碉堡,平射炮的炮弹打上去又被弹回来,爆破效果不好。为了解决远距离爆破问题,祝榆生又研制出用平射炮送炸药包、送汽油燃烧弹等配套装置,解决了对坚固工事和设防城垣的爆破问题。
1945年初,在滨海军区攻打赣榆县城的战斗中,有一个大碉堡久攻不下,战士伤亡很大。军区司令员陈士榘急调祝榆生来,又是三发命中,摧毁了碉堡,全歼了日伪军。
这一年,我军开始反攻,战事频仍,祝榆生忙得脚底生烟。新四军7师攻打枣庄,滨海军区特调祝榆生前去参战。为了给攻城部队开辟通路,必须先炸毁守敌的城墙,为进攻的步兵打开突破口。如何对城墙实施爆破,7师领导苦无良策。这时祝榆生主动请缨炸城墙,师长谭希林疑疑惑惑地问祝榆生:“你能炸开敌人的城墙吗?”祝榆生信心满怀:“能炸开!”谭希林面色严肃:“炸不开怎么办?”祝榆生斩钉截铁地说:“炸不开,我负战斗失败的责任!不过,我要1300斤炸药,少一斤也不行!”
战斗打响后,祝榆生用“集团装药”大型爆破的打法,把枣庄城墙炸开了十多米宽的突破口,保证了七师攻城部队一举突破敌军城防,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由于祝榆生屡建战功,在滨海军区机关里,大家都称呼他“爆破科长”。凡有打炮、爆破的任务,首长必定派他去。只要几天看不见他,大家就纷纷猜测,“爆破科长”不见了,又要打仗了。
在滨海军区,人人都知道祝榆生是个兵工奇才,战斗英雄。
三、失去了右臂
1945年入夏以来,日寇面临覆灭的下场,我军斗志昂扬,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祝榆生改任军区司令部的军事教育科长,负责全军区的军事训练。在这期间,他把自己这一整套爆破攻坚技术推广传授给各兄弟部队,在攻克山东各敌占县城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6年9月,华东局、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组建了华东军政大学,驻地位于渤海地区阳信县流坡坞镇。初冬,上级调祝榆生出任华东军政大学训练部军事教育处处长、教育部副部长。祝榆生根据实战需要,创造和改进了20余种武器和战斗器材。他在组织教学中采取重点速成教育方法培训学员,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刺杀、爆破、筑城、昼夜射击等军事技术和攻坚战术,为培养部队基层军事指挥员做出了突出贡献。
因为成绩斐然,他荣立了一等功。
1948年3月,华东军政大学开始第三期军事训练,祝榆生主持召开军事干部和教员的准备会议。会议期间,在学习兵种知识的时候要进行平射炮的实弹射击试验,以增强感性认识。那天在校部驻地西南角土围墙边上构筑好发射工事,军政大学的首长和一百多名队以上干部及教员列队站在安全地带。大约傍晚五点,祝榆生讲解射击要领后,命令爆破组一位教员装弹发射,没有想到这个教员心慌,连装两次都因为未将炮弹送至定位,拉火而无声。这是很危险的情况,祝榆生让教员远远离开,他一个人走到炮位右侧,用一根曲棍伸进炮膛,轻轻向前,摸着了炮弹,再向里推去。可能是用力大了点儿,那炮弹底火触及炮的击针,尚未拉火就轰然激发飞出炮膛,直奔200米外的目标。据在场的军教处干事陈仲斌回忆,祝榆生的右手还没有离开炮口,只见他整个身体旋转起来,随即倒在地上,同志们冲上去扶他,只见祝榆生面色苍白,浑身是血,右臂肘关节以下断裂,一只手不见了。他神志清醒,不要别人搀扶,站起来一路小跑,到军政大学医务处包扎。看见陈仲斌跟在身边,祝榆生说:“你赶快回去把打掉的手找回来!”
陈仲斌赶紧跑回试验场,在距离炮身70多米的乱草窝里找到烧成黑紫色的残手。
他捧着残手跑回医务处交给医务处长。医务处长难过地说:“没有用了,胳膊还得锯掉呢。”
医务处没有外科医生,紧急从几十里外的野战医院请来外科医生,马上决定从肘关节以下切除小臂。没有想到手术不成功,半夜时发现伤口感染,大胳膊也变黑了,不得不做第二次手术,全部切除了右臂。经过三个多月的治疗,受尽伤痛折磨的祝榆生才出院。
祝榆生负重伤的消息传遍华东军政大学和华东军区,从各级领导到广大干部战士,络绎不绝地来看望他,盼他早日康复。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军政大学校长张云逸、副校长余立金到病榻前慰问祝榆生,张云逸拉着他的左手说:“你是一位独臂英雄啊,为了革命,为了我们的教育事业,付出这样大的代价,党和人们感谢你!”
“独臂英雄”的称号迅速传遍华东军区。
断臂之后,祝榆生成了残疾人。有人劝他改行或复员享受残废军人待遇,他摇摇头,表示兵工事业绝不能半途而废。于是,他伤口未愈就执拗地向领导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决心。上级同意祝榆生的要求,仍然在军大负责教育工作。
祝榆生身残志坚,他以顽强的毅力锻炼左手以实现生活自理。组织上给他派来年轻的干部小王,贴身照顾他的日常起居。早晨,小王为他打好洗脸水,挤好牙膏,祝榆生起床后说,以后我自己打洗脸水,自己挤牙膏。小王不信,你一只手怎么挤牙膏?祝榆生马上表演,熟练地把牙膏挤在牙刷上。夏天洗澡,小王要帮助他搓背,他也说自己能行。有一次小王要帮他剪指甲,祝榆生又表演了,他把指甲刀固定在椅子上,用脚后跟剪指甲。
没过多久,祝榆生的左手就能写出一笔好字,甚至骑自行车、洗衣服、做内务卫生都靠一只左手完成。他又生气勃勃地投入工作。1948年底,他试制成反坦克枪榴弹,能击穿三厘米厚的钢板,成为人人敬佩的钢铁英雄汉。
四、喜结良缘
1948年9月24日,经过8个昼夜的激战,我华东野战军解放山东省省会济南。
伤愈不久的祝榆生随军参战,他带领军政大学的教员随第二梯队登上十九米高的突破口,观察战斗进程,事后又把敌我的战斗部署和火力配备制成模型,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教育和指导部队作战。
一次,在济南军管会里,他遇到一位年轻的女干部,经教员郑少成同志的介绍,祝榆生与这位名叫何鸥的女同志认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