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落后了。这次在会上,我汇报了军工的整风情况,挨了批评,说我们这儿冷冷清清,哪里像是反击右派?”刘有光目光阴郁,心事重重,望着默不作声的众常委们说:“如果再不开始反右斗争,我们这些人也得成为右派分子,怎么办呢?我看,大家赶快研究一下,我们的反右运动怎么搞……”
6月29日,刘有光代表院党委在军人俱乐部做了“反右派斗争的全院动员报告”,此时,他声色俱厉,与一个月前的辞和气蔼判若两人。负责领导全院“反右派运动”的刘有光难道还能有别的选择吗?
是年底,刘有光奉调北京,出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政治委员,从此他在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下,为中国的“两弹一星”伟大事业去冲锋、去拼搏。
三年困难时期,科研单位和试验基地生活十分艰苦,聂帅亲自向各方求援,划拨给国防科研战线一批猪肉、鱼等副食。
“这批鱼、肉、大豆、海带都是专门给科技人员的,其他任何人不得动用。”聂帅对负责这项工作的领导同志说。
这项政策得到很好的执行。刘有光拍着胸脯说:“要是我们领导干部分了一两,就开除我的党籍。”
“文革”乱世,时任七机部副部长的刘有光遭遇大难。在江青、康生一伙的挑唆下,南开大学红卫兵弄出一个以薄一波为首的“六十一人叛徒集团”大案,一时轰动国内外。当初草岚子监狱的中共党员出狱是奉中央的指示,现在都被诬蔑成是***“招降纳叛”。刘有光在这六十一人之中,七机部两大派“915”和“916”如获至宝,轮番批斗刘有光。他不断被迫搬家也不断被反复抄家,六个孩子流落四方,受尽歧视;老伴刘佩雄被发配到广东英德五七干校,家破人散。在造反派的残酷折磨下刘有光九死一生,大院里的人经常看到一个掏垃圾的老人,衣服褴褛,形容枯槁,那就是刘有光。12年的炼狱没有压垮刘有光,他多次安慰孩子们:“我不是叛徒,我们出狱的事中央是知道的。”“要相信历史,最终会还我清白。”
1979年,在胡耀邦的努力下,“六十一人叛徒集团”大案被彻底推翻,刘有光得以平反。张爱萍让他出山,还干国防科技。刘有光宝刀未老,出任国防科工委政治委员,这一干就是20年。
刚上任的刘有光大力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清理“文革”遗留的复杂问题。
1982年5月6日,他南下视察国防科技大学,喜煞老哈军工人。劫后余生的刘有光有回家探亲之感,老战友们在国防科大重逢恍若隔世,感慨万千自不必说,刘有光和张衍做彻夜长谈仍意犹未尽。刘有光在国防科大一待就是12天,他不顾年高和气候炎热,像当年在哈军工一样,不光听各级领导的汇报,做具体的指示,还深入到教研室、实验室和教员们促膝谈心。他还挨门挨户访问老教授们,当年在斜纹二道街走门串户送温暖的刘副政委又回来了。
他说:“我这次来,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学校变样了,现代化了。”“学校现在的工作条件、环境比在哈尔滨时差一些,但科研成绩比那个时候好多了。”
一天中午,刘有光正想休息,原哈军工原子工程系主任祝玉璋的老伴来找他,反映国防科大某些人不给祝玉璋落实政策的问题。刘有光听罢大声说:“你回去告诉老祝,下午我听他申诉。”此后两天,刘有光让秘书袁树范仔细调查,证明祝玉璋说的属实。
在政治部的会议上,刘有光批评道:“祝玉璋是位老同志,1964年给他弄个‘隐瞒地主出身’的冤案,现在拨乱反正,问题已经搞清了,为什么把他家乡寄来的证明材料扣压了一年?谁压的?好大的胆!”
在刘有光的直接监督下,祝玉璋长达18年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
刘有光留下“珍惜学校历史,发扬光荣传统”的嘱托,离开了国防科大。他的长沙之行为知识分子带来了大喜事:没出一个月,国防科工委批准学校132名教师晋升教授和副教授。不久,一大批当年哈军工的老正团职干部在刘有光的亲自过问下解决了副师级的待遇问题。
2001年7月4日,久病不治的刘有光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在中国国防高科技发展壮大的漫漫征途中,作为领军大将的刘有光青史留名,居功至伟。
岳劼毅
1915年11月,岳劼毅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父亲岳云韬出身贫寒,苦读经年,考取清末秀才,民国年间先后在北京和西安教书,曾当选为民国初年的国会议员,但是不善辞令、不世故,亦不许孩子参加政治活动。
岳劼毅自幼天资聪慧,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勤奋好学,力求上进。1926年,岳劼毅到北师大附中上中学;哥哥岳劼恒是五四时期的北大学生,思想进步,参加了陕西旅京的学生组织——共进社,并遭到缉捕。岳劼毅深受哥哥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时,岳劼毅正好高中毕业准备升学考试,但是他积极参加抗日集会和游行,甚至还准备投笔从戎当空军,为此他请同学带他到杭州,乘飞机在空中转了一圈儿。遗憾的是,由于视力不佳而没被空军录取。
这一年岳劼毅同时考上北大和清华,他最后选择了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岳劼毅获得了奖学金,再加上家中的贴补,没有后顾之忧。当时清华学生大都生活简朴,黄昏时分1/2学生在操场锻炼,晚间2/3学生在图书馆读书,如此情景为北平其他大学所钦慕。岳劼毅刻苦学习,三年级就已经有非常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经常对教授讲课中的错误提出质疑。
1935年12月,北京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岳劼毅勇敢地走上街头,参加游行示威。1936年夏,岳劼毅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秋天,在哥哥的帮助下岳劼毅赴英国留学。
在伦敦帝国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二年后,考虑到航空工程更重要的在于工程实践,岳劼毅通过大使馆介绍,到一家飞机工厂实习,后来又进入另两家更大的工厂。虽然这里的设计和实验都保密,但是所见都很新奇,他还是学到不少东西。
六个月后,为了掌握更多的航空空气动力学设计的奥秘,在德国朋友的帮助下,岳劼毅到德国工科最高学府阿亨工业大学(亚琛高工)航空工程系学习。此时中国全面抗战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岳劼毅经常考虑:“祖国在危急中,要是现在不回去,也许就没有报效祖国的机会了。”最后,他决定到英国候船回国。1939年秋,岳劼毅提前结束学业,走上归国抗战之路。当他知道清华学长沈崇诲在淞沪会战中驾机从2000米高空对准日寇旗舰“楚云号”撞去,最终与敌同归于尽,思想受到很大震动。他抱定“航空救国”的大目标,准备当中国航空工业的铺路石。
1940年1月,岳劼毅回到昆明,在西南联大任教。他和屠守谔等清华学者联合西南联大毕业生共同发起“中国航空促进会”,探讨自行设计、制造飞机的路子。他们筹办工厂,制造滑翔机和小型飞机等,并出版学术刊物。为了便于国内航空科技人员学习英美的航空科学,他和吕凤章共同编写了一部航空科学词典。
抗战时期,岳劼毅的工作单位变动较大,离开西南联大后,他先后在西北工学院、四川乐山的武汉大学、重庆的交通大学任教授;抗战胜利后,又在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和浙江大学机械系任教授。1949年5月,在杭州西子湖畔,岳劼毅迎来了城的解放大军。
上海一解放,陈毅就指示三野司令部派出干部,寻找沪宁杭地区的专家、教授,请他们出山建设新中国。9月下旬,在南京成立华东军区司令部军事科学研究室,由交大同事马明德介绍,岳劼毅来到南京,成为军事科学研究室第一批研究员。
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结束后,1950年春,粟裕司令员专门给研究室全体人员分析敌我态势,要求专家们下力气研究登陆抢滩的器材设备。根据实战需要,岳劼毅和马明德研制无人驾驶小型坦克车,岳劼毅担任了变速箱的改装、设计、制造和试验一系列工作。在南京下关草鞋峡的汇报试验里,岳劼毅和马明德的试验型样机取得满意的效果。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岳劼毅和任新民等专家积极钻研火箭发动机和火箭空气动力学原理,玄武湖畔集聚了新中国第一个研究火箭的科学家群体。
1952年,南京军事科学研究室成建制调入刚刚筹办的军事工程学院,在陈赓的领导下,岳劼毅在北京参加哈军工筹委会的工作,他向陈赓推荐了梁守盘教授。是年冬,岳劼毅随大家抵达哈尔滨,和马明德等老教师参与筹办空军工程系;不久,学院任命他为空气动力学教授会主任。
为了培养新中国的飞机和导弹气动设计人才,岳劼毅花费大量精力先后为空军工程系撰写了《空气动力学基础》、《传热学》、《工程热力学》,为导弹工程系撰写了《爆破空气体力学》等教材,并主讲这些课程。岳劼毅讲课是哈军工的一道风景。上课铃响毕,岳劼毅空手走进教2002年,笔者在西安采访岳劼毅教授。
室,他口齿清晰,层次分明,深入浅出,板书漂亮;下课铃响,他刚好讲完最后一句。
他在课堂上的潇洒自如是用在家里默默地艰辛劳动换来的。
50年代初期,中国的航空事业刚起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试验急需风洞。岳劼毅与马明德、罗时钧、庄逢甘教授紧密合作,主持了我国第一个完整风洞群工程的建设。
从1953到1965年,在经验不足、财力有限的困难条件下,岳劼毅和马明德在教学之外,经过12年的努力,先后在哈军工建成大小风洞8座,构成一个从低速、跨音速到超音速的科研兼顾教学的配套风洞群。这是中国风洞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当时哈军工在中国空气动力科学研究领域独占鳌头。
1970年7月,岳劼毅随哈军工航空工程系并入西北工业大学,任西工大飞机系空气动力教研室教授。改革开放以后,他一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空气动力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岳劼毅教授一生正直无私,朴实低调,“文革”前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文革”后全国政协还请他继任。他觉得应该给年轻人让路,拒绝继续担任。后来西北工业大学老党委书记刘海斌拖着一条伤腿到家里来做工作,他才答应就任。
张相麟与王如芝
哈军工创建初期,夫妇俩都在学院任教的老教师(副教授以上)大约不超过五对,其中就有张相麟和王如芝。
张相麟祖籍浙江省仙居县,1915年11月13日生于杭州。爷爷那一辈儿是贫困的农民,父亲张刚是辛亥革命时的军人,浙军连长,为推翻清廷、建立共和立下战功。张相麟自幼聪慧,但因随父亲军旅行动,耽误了三年的学习,1929年才考取杭州一中,与漫画家华君武同学。三年后张相麟初中毕业,报考着名的杭州高中。杭州高中门槛特高,一年才招收二百余学生,可报考者竟有三千多人,张相麟努力备考,终于如愿以偿,考取杭州高中。张相麟是个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数理科成绩优秀,且酷爱体育,在全校运动会上获得过1935年,张相麟从杭州高中毕业,同时考取清华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他最要好的同学吴自良(“两弹一星”元勋)已是北洋工学院二年级学生,吴自良劝他,要学工科,北洋比清华好。于是张相麟到了天津,进入北洋工学院机械系。然而,日寇虎视眈眈下的华北已经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是年底,平津学生走上街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震惊全国。张相麟是运动的积极分子,他和同学一起到河北农村宣传抗日,因为北方话讲不好,他就管后勤。“七七”事变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院校于9月10日迁至西安,组成西安临时大学。太原失陷以后,西安临时大学又迁往陕南城固,不久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张相麟随校西迁,跋山涉水,艰苦备尝。但是也有喜事降临,张相麟在西北联大邂逅浙江老乡、女同学王如芝,他们在翻越秦岭的时候一边走一边聊,非常投缘,形影不离,两人同时找到自己的另一半。
1915年11月1日,王如芝生于浙江省武义县宣平上江村一户贫苦人家,姐妹三人里只有她坚持读书。小学毕业时全县会考,她取得第一名。县太爷大喜,保送她到金华上初中。初中毕业会考她又名列前茅,被保送上高中;因为毕业时成绩优秀,金华中学准备保送她去杭州上浙江大学。但家里无力负担学费,无奈的王如芝心痛年迈的父母,就在上海一所小学谋到一份教员的工作,养家糊口,但她的大学梦一直萦绕于心。全面抗战爆发后,王如芝获悉西北联大免收学费,就说通父母,千里迢迢只身北上,历经千难万苦,抵达城固,在西北联大理学院化学系就读。在遍地狼烟的战乱年月,一个弱女子有如此求学经历,堪称奇迹。
1938年,张相麟和王如芝在同学们的祝贺声里正式订婚。翌年,张相麟毕业,他是学航空专业的,首先想到报效国家,制造飞机打击日本鬼子。当时大半个中国已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只有云南省有内迁的飞机制造厂。张相麟和同学借了三百大洋做川资,告别还在读书的王如芝只身闯到云南垒允飞机制造厂当了设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