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冲击波
3163800000032

第32章 幸福中国(1)

习近平总书记一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感动了无数人。平平常常的一句话,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抒发得淋漓尽致。幸福中国已经成为上至决策者,下至平民百姓共同的期盼和奋斗的目标。我们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一个幸福的中国将会逐渐向我们走来。

一、幸福中国成为举国共识

其实早在党的十八大之前,“幸福”这一词汇,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地方党代会、人代会的文件中,以及党政主要官员的讲话中。

2011年1月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广东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提出:让民众幸福更给力更持久!为了让更多的人容易理解幸福的含义,汪洋曾现场作三副“幸福”对联,表达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012年4月25日,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在中共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指出——未来五年,甘肃将“努力建设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2012年6月9日,时任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代表在中共湖北省第九届委员会上提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幸福湖北”,赢得与会代表的阵阵掌声,这也是湖北省首次提出“幸福湖北”的概念。

2012年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中,新任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表示,“让首都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安康”。

截至2012年11月份,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大陆,将近20个省(市、区)在正式场合明确提出“幸福”概念,将“幸福”列为施政目标,覆盖人口超过了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二。在一些还未明确使用“幸福”口号的区域,“幸福”二字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而中央领导对于幸福国家的设计,更是运筹帷幄于数年之前。

2006年4月,当时的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期间在耶鲁大学发表演讲,首次明确提出“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表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不知不觉之间,幸福中国已经悄然向我们走来,建设一个幸福中国,已经成为民心所向的社会共识。

经济大国地位带来的实力和底气

进入新的世纪,从中央领导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地高密度提出幸福概念。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曾经积贫积弱的大国,之所以有着足够的信心去追求幸福,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果,我们已经拥有了追求幸福的实力和底气。

2011年,中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72882亿元,折合7.5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人均GDP5400美元,迈入中等收入行列。

2011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36420.6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二。

2011年,中国外汇储备3.181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一。

2011年,中国进入全球500强的企业69家,数量仅次于美国,排名全球第二。

2011年,全世界规模最大的10家银行,有4家位于中国。

2011年,中国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电脑、摩托车、拖拉机、集成电路板等主要工业产品位居世界第一。

2011年,中国汽车产量超过1840万辆,排名世界第一,而仅仅在10年前,中国汽车产量还不到美国的一个零头。

2011年,中国总发电量47000.7亿千瓦时,占世界发电总量的21.3%,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排名全球第一。

而在钢铁、煤炭、化工等重工业方面,中国在全球的优势更为强大。

2011年,中国粗钢产量7.3亿吨,超过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和奥地利等当年“八国联军”的总和。

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超过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政府可以支配的财富空前增加,普通国民的生活水平直线上升。

很多在20年前、10年前连想都不敢想的事物,正逐渐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实。1992年,中国轿车产量不过20万台,不及当时韩国现代一个分厂的产量,那时即使最大胆的预测,也不敢想象现中国的汽车产量竟然可以超过美国;不敢想象象征着高档奢侈品的汽车竟然能够进入普通家庭。

蓬勃发展的经济,确确实实改变了中国,中国综合国力空前提高,彻底告别了积贫积弱。物质方面的极大丰富,使得中国彻底告别了短缺经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做很多以前只能去想象,却没有能力去实施的事情。

现在,中国的经济产值排名全球第二,中国的影响在全世界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是日本、韩国、东盟、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美国、加拿大等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全球,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秩序,成为全球发展的决定性关键力量。

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意义,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三十多年,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住条件、膳食结构和交通工具,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仅仅在几十年前,人们还一直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当做奋斗的动力,而今,不但电灯电话几乎百分之百普及,甚至电脑和汽车也已经逐渐普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人们建设未来的幸福中国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告别GDP崇拜

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逐渐告别GDP崇拜。

我国自1985年开始引进GDP用于国民经济核算,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也和其他采用了这一衡量指标的国家一样,出现了对GDP概念的不断炒作、包装和崇拜,人们评价社会发展少不了它,进行官员政绩考核少不了它,衡量经济建设成果更是少不了它,一时之间,GDP几乎成为了一个万能指标。

但是从进入新的世纪开始,形势已经悄然改变,GDP虽然还是各地政府强调的主要指标,但是其重要性已经明显下滑,尤其是中央对于GDP增长速度的要求,正在逐渐弱化。

2010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基本路径,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替代了自“九五”计划以来提出的强调“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个“增长”,一个“发展”,虽然是一词之差,但其中的涵义却是大不相同,后者的侧重点已不是经济数据,而是经济全面协调发展以及以人为本。

在2012年中国各地举行的“两会”上,很多省市修正了以往“以GDP快速增长为纲”的发展思路,并下调GDP增长目标。广东省将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增长目标下调为8%以上,远低于“十一五”期间12%的实际年均增速。

上海和北京也将2012年经济增长目标定在8%,均低于两地“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为11.1%和11%的经济增长率。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GDP指标在风光二十多年后,开始走下神坛呢?

根本原因在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GDP的一些弱点、弊端和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人们发现,很多时候GDP的增长,并不能完全代表经济的增长,更不能代表人们幸福感的增加,很多时候甚至是对经济的破坏和对幸福的掠夺。

经济学家经常举的一个例子是,假设有一片原始森林,蓄存了储量丰富的优质木材,如果不去砍伐,那么这片森林不会产生任何GDP,但是如果将它砍伐掉,立刻就会产生一个数量不菲的GDP。显然,这个GDP是完全负面的因素,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再举一个更直观的例子,假设有一座发展已经很成熟的城市,它的各种设施,例如街道、建筑、桥梁等完全足够用上一百年。当这座城市的总人口数趋于稳定,意味着城市在未来几十年里不需要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就说它的建筑行业所产生的GDP为零。然而有一天,这座城市忽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给城市的大多数建筑造成了极大破坏,人们不得不进行重建。而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巨量的GDP,只是这样的GDP并未创造新的财富,反而是消耗和损毁巨大财富。

如果这样例子还不够,我们还有一个更恐怖的例子,假设一个比较健康的人,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很少生病,只是偶尔季节变幻的时候,可能会引发几天感冒,但是每次感冒只需要吃几块钱的感冒药就可以解决,十年来,这个人每年给医疗行业贡献的GDP不到一千块钱。然而今年冬天,这个人突然得了一场比较严重的肺炎,在社区医院打了一周点滴不见效果,医生建议他转到好一点的三甲医院,结果在三甲医院住院十天,包括检查、治疗和医药费共花费了三万元,那么中国的医疗行业将因为这个人的生病而增加了至少3万元的GDP。可是这样的GDP有意义吗?它是增加了社会的财富,还是消耗了社会的财富?它是增加了人们的幸福,还是降低了人们的幸福呢?

除了以上这些GDP统计的弊端,GDP还有一个天然硬伤,那就是边际效应递减,假设所有的GDP都是正面的,所有的GDP增长都带来财富的增加,但是它也不一定带来幸福的增加。因为依靠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几十年的研究成果,经济的增长在初期带来的幸福感是最强烈的,但是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到了一定程度以后,GDP增加带来的幸福感会逐渐降低。

其实这样的例子非常容易理解,面对一个贫穷得一无所有的人,如果你赠予他一万元人民币,他可能会感激得五体投地,幸福得涕泪横流;对于一个拥有十万元财富的人,你赠予他一万元人民币,他会非常欣慰地接纳你的赠予,并且会非常愉悦;但是对于一个拥有一千万元财富的人,你赠予他一万元人民币,他最多礼貌性地对你表示感谢;如果你赠予比尔·盖茨一万元人民币,盖茨可能根本就没时间搭理你。

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人群来说,经济红利带来的幸福感的程度是大不一样的。

对于未来的幸福中国来说,没有GDP肯定是不够的,连吃米饭、喝肉汤都满足不了的国家,不是一个幸福国家;连电灯和电话都是奢侈品的时代,也难言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没有基本的物质财富做保障,连吃饭、穿衣、住房和交通都要操心的生活,距离幸福尚有距离。

没有GDP是不够的,但是仅仅有GDP也是不够的。GDP并不代表财富,更不代表幸福,一个只有GDP的国家只能是一个经济国家,而绝对不是一个幸福国家。GDP只考虑财富,不考虑公平、正义、生态、尊严、和谐。如果砍掉一片森林可以增加一亿元的GDP,“GDP崇拜者”会毫不犹豫砍掉,却不会考虑失去这片森林的损失远非一亿元可以弥补。

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当人均GDP超过000美元的时候,也就是解决了基本生理需求之后,GDP增长带给人们的幸福效应开始递减,甚至会出现逆反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