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幸福冲击波
3163800000035

第35章 幸福文明(2)

追逐快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轻松愉快的氛围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更是促使人的生产力高效发挥的重要前提。所以,娱乐性是所有优秀精神产品的共性。在经济快速发展而压力倍增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也随之加快,对娱乐性的精神产品需求大大增强。在这点上,对精神愉悦的追求不仅仅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现实生活的需要。

二是从精神产品中汲取精神力量。

我们的先哲崇尚一种终身学习论,故有“活到老学到老”之说,而在当今社会形势下,“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一种自我修为,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每天瞬息万变,迫使人们必须跟上知识更新的速度,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于是终身教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在一个终身教育体系中,包括新技艺、新知识点、新学习方法甚至新价值观的学习,而精神产品侧重的正是新价值观的学习。例如在新文明趋势下,我们提倡一种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求同存异、共同繁荣的发展观和大局观,通过精神产品宣扬这种新的观念,往往能最大化地引起人们的共鸣和认同,为社会发展争取到更多助力。

三是借助精神产品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思想道德的提高。二是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它们源于人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对高雅文化的需求,对较高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渴求,以及对社会各种矛盾的应对需求。一句话,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拥有强大的内心,能从容应对各种现实中问题的能力,他能看得更远,拥有不屈的斗志、高尚的情操,是一个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大写的人。

这种“新新人类”,比起过去几个社会文明时期的人,具有更健全的人格,更高尚的精神,更专业的技能,更高的道德要求和责任感,以及更开阔的视野和大局观。最重要的是,他能做到与时俱进,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既追求个人梦想的实现,同时兼顾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幸福文明下的最大转变

社会生产力获得快速发展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人们的幸福需求也随之显现,然而简单地追求经济增长已不能带来幸福感的相应提升。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它以经济发展作为唯一追求目标,忽略人的需求,自然环境的需求,即便经济获得更大的发展,国民幸福感仍不可能得到提升,其文明成就将很难长久维持。幸福文明之前的数个文明虽然都取得了优先于之前时代的进步,却还是被下一个新的文明所取代。

所以,幸福文明是时代呼唤的一个全新人类文明,是人们翘首以待的更高阶社会文明。

全新价值观:以“人”为中心

作为不同于之前四个人类文明的新文明,幸福文明必须以“人”为中心,并为“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争辩了数千年的哲学问题提供终极答案。

人们常问活着为什么?有人说活着就是为享福;有人说活着就是为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为了荣誉,为了受人尊敬;还有人说活着就是为家庭,为社会谋幸福;更有人说是为了挣钱,金钱越大幸福感越强。

其实,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生活的满足,比如家庭和睦,朋友交流找到共鸣的话题等,都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二是事业有成,比如工作顺利,创业成功,受人尊重等。谁都想活得快乐一些,愉快一些,生活质量更高一些,更有意义一些。一句话,我们为幸福而活着。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当大多数人共同来关注“幸福”话题时,说明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再限于解决温饱,人们希望活得更有质量,活得更快乐,并且要为生活过得有意义而活着。

在一个幸福文明社会,幸福不应单指个人幸福,更应指社会幸福。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促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价值观的诞生,我们应将此价值观提升为更崇高的价值观——“我为人人的幸福付出,人人为我的幸福而付出”。

所以,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提倡一种新理念,一种新精神,即我为人人的幸福而活着,人人为我的幸福而活着。

我们所说的“付出”,付出的是智慧和艰辛,付出得越多,成就感和幸福感越强。没有付出就意味着无法体验真正的幸福。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是现在确实有一些人不想付出,却只想着获得幸福,其结果是夺取他人创造的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幸福需求,这样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

社会文明转型的四大特征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之中,存在着多种矛盾,而只有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样如此,只不过每一个人类文明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都不一样,这也是不同文明相互替代的关键,所以要真正理解幸福文明,需要了解它的四大转变:

第一,幸福文明的发展核心是提升人们的幸福,而非经济增长。

在幸福文明社会,“幸福指数”替代了“经济增长”成为检验一切人类行为的最终指标。发展经济仍然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大事,是文明向前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只不过幸福文明将提升人的幸福作为首要任务和最终目标。

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保护生态环境、对生产模式和管理制度加以和转型等,都是为了“幸福”这一核心主题而服务。

第二,幸福文明追求的不仅仅是效用,更是一种心理体验。

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满意度”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一方面它与客观生活条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集中体现了个人需求和价值取向。例如消费一件产品或一项服务所给一个特定的人带来的幸福感,既与该产品或服务的本身效用有关,同时更与消费它的人自身的需求以及价值取向有关,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一件衣服、一道菜、一项娱乐活动,却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愉悦感和满足度。因此,在幸福文明时代,体验型经济必然成为社会经济组成中的重要组成,谁能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或接近其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谁就将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美国苹果公司之所以能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正是因为它捕捉到了这一未来市场规律。

第三,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并不对立。

在幸福文明时代,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不仅不是对立的,它们还必须是统一的。幸福固然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体验,但如果个人幸福不符合时代潮流发展趋势,没有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作为支撑点,个人的幸福就会变成水中月,镜中花。

第四,幸福文明对工业文明的弊端是颠覆而不是部分改良。

工业文明给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同时它亦无法摆脱其固有的弊端,即由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离而导致的阶级对立,以及对自然生态的无节制开发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敌对化。而信息文明努力改进工业文明的生产和消费分离方式,绿色文明则努力修补工业文明对地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然而无论是改进还是修补,它们所带来的变化都只是改良型的,只有到了幸福文明,才能完全解决由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后遗症”,新的生产模式和新型经济的出现,将从根本上颠覆工业文明时期无法克服的弊病。

由此可见,幸福文明之前的人类文明发展核心是围绕着“经济”,围绕着“物”来进行,文明进步的标志主要体现在能源类型、生产工具以及对能源的战略利用等“物化”条件上,而幸福文明的发展核心则回归到“人”,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环境开发和保护,都必须基于“是否促进人的幸福”的目标,于是,一切迷雾缭绕的社会矛盾、冲突,忽然之间变得经络清晰,也为人们寻找解决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这才是幸福文明带来的最大转变。

四、幸福社会的未来不是梦

幸福文明是人类社会所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和,它所对应的社会形态,我们称之为幸福社会,与之前的社会形态不同,幸福社会逐渐摆脱了对物的执着,转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我们说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在人类社会不得不依赖于物而进行发展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了不同社会形态的核心目标。一方面,社会生产力还未发展到能帮助人们满足幸福需求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人类对幸福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坚持不懈,从朦胧意识的产生到理论雏形的形成,再到较为成熟论述的出现,终于走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阶段,新的社会发展规律在旧的社会制度里顽强地生长,终成燎原之势,向人们预示幸福社会不是一场梦,尽管前路漫漫,但它终将成为现实!

从理想国迈向幸福社会

人具有追求真善美的自然属性,社会因此得以始终保持着一种向上发展的势态,而人们正是在对真的探索、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创造之中,获得幸福感。当这种幸福感获得最大化的实现时,社会也就走向了幸福文明时代。而在此之前,人们对幸福生活、幸福社会的向往就像是一颗种子,无论何时何地,深埋在心里,鼓励着一代代的人为之不懈奋斗。即便在最开始只是一个并不完善的构想,甚至也许仅是一个并不明晰的遥远愿望,仍然会像星火传承一般代代相传,以前仆后继的坚韧精神,等待梦想实现的那一天到来。

如果不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今天的人们根本无法得享现代化的生活,更无法迎接即将到来的幸福文明。

那么,不再遥远的幸福文明是怎样从一个近乎虚无飘渺的梦境一步一步逐渐走向现实的呢?我们不妨从它最初的起源去探寻其中奥秘。

理想国

在人类思想史上,最早的幸福社会雏形当推柏拉图的理想国。在两千四百多年前,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描述了一种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共产主义:一位有大智慧、无私的国君,完全听从国君号令的人民,不存在私有财产,甚至也不存在家庭制度。柏拉图理想国的存续关键在于国君,他必须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并且经由他来建立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

在这样的一个国度里,国君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意志,它的本质是没有法制,但也没有民主,只依靠国君的个人智慧和自我约束力。但是,人性善变,如果国君也无法节制自身贪欲,而又没有行之有效的手段加以约束,理想国就会变成最暴虐残酷的极权国家。显然,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人们理想中的正义、友善的国家形式,却不可能存在于现实社会中。

理想国作为人类最早结出的一个完美社会的梦,尽管它是一个只可能存在于人们幻想中的幸福国度,然而它给后世的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照亮了后来人的奋斗之旅,从此,人类开始了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实现幸福社会进行不断的探索和试验。

桃花源

距《理想国》八百多年后,在遥远的东方,一位名叫陶渊明的中国诗人虚构了一个名叫“桃花源”的世外社会,它体现了当时饱受战争动荡之苦的人们对安居乐业生活的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