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传(套装共2册)
3164500000001

第1章 少年时代(1)

家世与童年

江苏盐城城西南近30里,有一个小湖泊,名叫马鞍湖。1912年6月1日(农历壬子年四月十六日),胡乔木出生在马鞍湖畔蟒蛇河北岸的北张本村。这一年元旦,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父亲给他起了一个切合潮流的名字——鼎新。革故鼎新!多么热切的希望和期盼!这当然不仅是对刚出世的儿子的期盼,也寄托着对整个中国未来的希望。

鼎新的父亲胡启东(1885-1957),是个维新派,以号行世,他的名字叫应庚。这时,他已经有了一子一女,子名达新,女名履新。胡应庚17岁(清光绪二十八年,1903年)应淮安府学考试,得中第九名秀才。第二年,考入设在淮阴的江北高等学堂读书,受到新学的熏陶。后因祖父思念他,辍学回家,当了一名教师。他“耽嗜文史”,酷爱吟咏,为人正直,思想进步,对清朝末年的政治腐败、社会黑暗深为不满。后来,他自号启东,意为要像启明星那样照亮东方。

辛亥革命那年,胡启东因同盐城县里的一些维新派一起积极活动而出名。民国二年(1913年),他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常常前往北京。他参加国民党,属于该党内坚定反袁的少壮派。自1913年至1923年这十年间,胡启东当了四届众议院议员。袁世凯称帝失败,段祺瑞利用日本西原借款贿选新国会,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国会议员南下。胡启东不畏段氏的阻挠,毅然前往广州参加护法运动。1918年,他参加非常国会,推选孙中山为军政府大元帅。孙中山赠给他一部《民权初步》。

良多,诗作迭出(后编为《寓穗集》印行)。1918年双十节,他凭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作五言律诗一首:“血化七年碧,花寻九日黄。垒垒知死所,耿耿至今光。战垒哀新鬼,荒山吊国殇。应余泉下恨,何日扫欃枪。”1922年,直系军阀以五千大洋一票收买国会议员,贿选曹锟当总统。胡启东与王绍鏊(江苏吴江人)等拒贿南下,行至南京,险遭江苏督军齐燮元暗害。抵达上海后,与王绍鏊等171人联名发表《移沪国会议员宣言》,声讨曹锟违宪贿选。

胡启东每次外出,都要购买不少新书、新出的期刊和古籍回家。胡家的藏书摆放了好几个书橱。从现存胡启东手写的一册《鞍湖书屋藏书目》来看,经史子集四部的基本着作毕具。特别是《诗经》《楚辞》以下各种诗集、诗话,自许慎《说文解字》以来各种有关研究汉字的着作,苏北各县方志,收集堪称完备。国外社会科学着作和林(纾)译小说也不少,还有《新青年》《小说月报》《创造月刊》《东方杂志》《独立周报》等期刊,林林总总,非常丰富。

胡启东不当国会议员回乡以后,热心家乡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曾作文和校订乡土历史、地理读本作为小学教材。他还承担主纂《续修盐城县志》的重任。专心致志,历时七年,终于完成。这部县志共十四卷,被誉为民国方志佳作。其间,他用历年积蓄购置了二三百亩田产。

胡乔木的老同学乐怡然认为:乔木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家学渊源,幼承他父亲的训教与熏陶,养成了潜心读书的良好习惯,奠定了比较好的文史知识基础,并具有较强的组织文字的写作能力。乔木一生爱好诗文,富有“杜甫式的”诗人气质和中国传统文人的优秀品德,当也是从他父亲那里一脉相承而又成为自己的特色。

胡乔木的童年,就是在苏北农村这样一个开明士绅的书香门第中度过的。

1917年,胡乔木5岁,在母亲夏氏的教育下,已经会背十几首唐诗,能够拿毛笔写自己的名字了。1918年秋,家里送他进了设在本村的鞍湖小学读书。这鞍湖小学,是利用胡氏宗祠改建的,教学水准不低,采用当时全国通用的课本作教材,高小还设英文课。胡乔木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经常受到校长和老师的赞扬。

大约是出于禀性吧,同别的孩子不同,胡乔木从小就以读书为乐。他常常就着小油灯夜读,夏天为避蚊虫叮咬,就躲到蚊帐里看书。一次,河对面南张本村演大戏,锣鼓声传过来,大家都乘渡船过河去看。小朋友们来邀他,他不去;母亲叫他,他也不去。他情愿坐在家里看书。父亲书橱里有的是书,童年时代胡乔木就把爱看的书看了个遍:中国古典诗词,是他童年时代之所爱;新文学也读了不少。村上人都说这孩子是“书痴”。1940年,胡乔木在自传中说:“在小学时已看过鲁迅的《呐喊》,以后接着又看鲁迅的《热风》,郭沫若的《女神》以及《创造》《洪水》等各种文学刊物。”他还涉猎外国作品。1983年,他在中宣部会上讲:“王尔德,也不能说没有一定的社会观点。他的童话《快乐王子集》,我还是小学生时代读的,直到现在还忘不了它对我的影响。”

不过,胡乔木不是那种死读书的孩子。他富有悟性,善于思考,喜欢创造。有一次,胡乔木读了题为《七夕》的为牛郎织女抱不平的诗,写了一篇《读〈七夕〉》的作文,对诗中意蕴大加发挥。语文老师张持白(因其博学、体胖,外号“张大肚子”)看后,拿到课堂上边读边评,称赞不已。

胡乔木对社会活动也很热心。古稀之年,同他妹妹方铭(胡文新)谈起小学时参加的活动,仍旧历历如在目前。

他说: 小学时期在村上游行过两次。一次是纪念“五七”国耻反对袁世凯跟日本人签订二十一条。还有一次是反对数学老师体罚。老师因为一个学生调皮,破坏课堂秩序,就用戒尺打全班学生的手心。由此激起大家的气愤,全班学生冲出校门在村上游行,高呼“打倒×××老师”。在家长的责备下,老师只好引咎辞职。后来老师答应以后不再打骂学生,还是复职了。不然他就没有饭碗了。

在小学时,还曾为了反对妇女缠足,班上每人挂了一块铜牌子,上面的字是:不娶缠足女子。

胡乔木从小喜欢唱歌。他在75岁高龄时同文化部、音乐家协会负责人谈话,说:“我小学时唱过一首《爱我中华》,是赵元任根据秧歌调编的。这一点很可以佩服。现在要唱很容易。那时是四万万同胞,改成十万万同胞。现在要是有一个地方演唱,我一定去听。还有中国爱国的音乐家黄自,那首《旗正飘飘》,我非常爱听,可惜现在没有人提倡。”

夏天晚上乘凉,也是很开心的时刻,在胡乔木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都来到屋前的土场上。孩子们舒服地躺在小凉床上,看满天繁星,听大人讲各种各样故事。多少年后,他在谈论民间文学工作的时候,还回忆起儿时的情景,说:民间故事究竟在什么情况下面流传的,这也是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我在儿童时就听说过很多故事。我那时能听到很多民间故事,可是我的孩子就听不到了。那时候,老年人肚子里的故事很多,到晚上,一讲两个钟头,讲得很有兴味,不觉疲乏。

胡乔木生性温和文静,头脑聪明而体格较弱。祖母爱怜他,每每利用晚上熬粥时灶膛里留下的余烬,煨一小瓦罐干饭给他吃。他从小俭朴,常穿一件黑粗布褂子,而且是大哥穿旧了的。打补丁的衣服,他也穿,并不嫌弃。

胡乔木在鞍湖小学从初小(四年)到高小(三年),一共读了七年。在初肇共和的时代背景下,接受家庭与学校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文化知识基础。

扬州中学六年

1924年夏,胡乔木从本村的高等小学毕业,以良好成绩考入江苏省扬州中学的前身——省立第八中学。那时,盐城还没有好的中学,从高等小学堂毕业以后,要继续读书,只有西去淮阴,或者南下扬州、南京。胡乔木的大哥胡达新,早已在扬州八中上学,这时要进高中了。胡乔木进扬州八中读书,实在是轻车熟路。

从盐城到扬州,由里下河入京杭大运河,水路300里。在这条水路上载客航行的一种木船,船上可以烧饭,可以睡觉,叫做“窝船”。扬起风帆,要不了一天一夜,就可以到达扬州。

1924年初秋,年方12岁的胡乔木(当时名胡鼎新),第一次远离家门,坐窝船来到苏北最繁华的城市——扬州,开始长达六年的中学生活。

入学不久,胡乔木就以才华出众博得“神童”的美名。他写的一篇文章《送高二同学赴杭州参观序》,受到老师的嘉奖。由此,他的作文常被语文教师选作范文在同学中传阅。

扬州八中在大革命时期是一所相当活跃的学校。学生中进步青年不少,学校里也有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活动。大哥达新比鼎新高三个年级,当时思想很进步。他同宿舍的同学不少是国民党左派,其中也有中国共产党党员因国共合作而加入国民党的“跨党分子”。在他们的宿舍里,有各种进步刊物。由于这一层关系,胡乔木在上初中时,就读过《向导》《新青年》《中国青年》等刊物,看过《共产党宣言》,倾向革命,向往马克思、恩格斯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胡乔木爱好文学,《创造月刊》《小说月报》等新文学刊物更是他爱读的刊物。他还阅读了一些外国文学作品,几十年后,他回想起俄国作家安特列夫的剧本《望星空》,说:“我当时还是一个初中的学生,读时当然偏向于参加革命而牺牲的儿子,对那位天文学家的父亲倒也不痛恨,只是感到世界上原来有这样一种人生哲学的态度,不过自己无法同情罢了。”

初中二年级时,有两件事使胡乔木开始接触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给胡乔木很深的印象,很大的影响。

一件事是,听恽代英的演讲。恽代英从读书与救国的关系讲青年人的出路,说明读书不忘救国、为了救国的道理。胡乔木深受教育,进一步明确了读书的目的和意义,非常钦佩共产党的革命家、宣传家。他的学习更加勤奋,阅读进步书刊也更加自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