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贵知行
3165900000014

第14章 自在之道在边缘上演绎中心(13)

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与底线思维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走向未来丛书》产生了很大影响,其中有一本叫《富饶的贫困》。该书的素材主要取自贵州,书中有一段描述令人印象十分深刻:

“贵州省早就思想解放了。从1979年底就开始大面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松绑’,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缓解了三十年来在‘大锅饭’体制下始终不能解决的群众温饱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还是这个积极性,同时创造了毁林开荒的奇迹。1980年全省毁林开荒32.25万亩,1981年50.6万亩,1982年虽采取了管制措施,毁林开荒仍达30.56万亩。‘松绑’焕发出的巨大生产积极性,三年时间毁坏森林113.41万亩,被人称之为继1958年‘大跃进’时的‘大炼钢铁’、‘十年浩劫’中的‘以粮为纲’之后的第三次大破坏。”

这本书虽然探讨的不是生态问题,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贵州生态形势的严峻性。

在《富饶的贫困》出版大约整整两年以后,毕节试验区成立了,“生态建设”被确定为试验区的主题之一。自此,贵州便在全国率先开始了生态建设的征程。

其实,《富饶的贫困》中所反映的毁林开荒问题在全国其他地方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不过贵州的问题更为突出、更具有警示意义而已。穷怕了、饿怕了的农民们极尽所能地向本来就贫瘠的土地和本来就脆弱的大自然无休止地索取,那只是因为舍此而外,他们既无出路也无思路。

赫章县等地所出现的“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的恶性循环给人们狠狠地上了一课,毕节试验区的设立和实践终于让人们看到了新的干法和活法。

方向确定以后,关键是执行、落实,执行和落实的关键又是坚信和坚持,越是困难的境地越是如此。

事物都是辩证发展的,当年作为贫困典型的海雀村又成了科学发展的新典型,这离不开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指导,也离不开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带领乡亲们多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

文朝荣先是和大家一步步地解决了生态恶化和极端贫困的问题,让乡亲们过上了像样的日子;之后又结合村里的实际情况带头搞起了高经济效益的养殖业和特色种植业,形成了一套脱贫致富的组合拳,最终让全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整个毕节试验区则在“三大主题”的指引下,推出了一整套发展与治理并行、脱贫与保护生态并重的全新模式: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搞坡改梯拴带子、坡地种植绿肥铺毯子、山下发展庭院经济抓票子、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这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五子登科”。

从为了人多劳力多而拼命生孩子、拼命开荒种地填肚子、拼命砍树毁林换票子到“五子登科”,毕节试验区让很多和海雀村一样的地方实现了根本的命运转折,也在毕节乃至整个贵州逐渐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的道路,在全国率先开启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大门。

一步先,步步先。渐渐地,生态保护和建设在整个贵州都成了自发、自觉的普遍现象。

以贵阳为例,2007年做出了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决定;2009年出台了国内首部生态文明领域的地方法规:《贵阳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2012年,《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规划(2012-2020)》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

在前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贵州从一场令人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出发,创造出了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家园。

这是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结果,这是科学发展模式得以践行的结果,这是科学发展精神不断传承的结果。

从2009年起,贵阳就开始连续举办每年一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到2013年,这一会议升格成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对此评价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一件能够对人类社会未来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情。

贵州在生态文明领域的步伐已经走到了整个世界的前列。

实际上,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一场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仍未远去。个人以为,出现问题的核心依然在于没有很好地认识和践行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才能发展、如何评价发展等关键问题。也就是说,没有在发展这个问题上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在全国来说,贵州都是实现同步小康压力最大的省份之一,但为什么贵州能够依然坚定不移地走生态文明的道路呢?贵州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是主因之一,但曾经的严重生态破坏带来的恶果也是最为醒目的警示牌。

也正是因为如此,贵州各地才能抵制住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来短暂发展的诱惑,才能不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成了贵州整个政府层面的共识,也成了普通民众的坚持。

我曾听到威宁草海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讲过一位老人的故事。

这位老人从年轻的时候起就负责在保护区内看守栖息在这里的鸟类。

虽然他能领取一点微薄的补贴,但他把这些补贴都用来给这些鸟儿购买粮食;领来的钱用完了,他就拿自家的粮食来喂;自家的粮食不够了,他就自己再花钱去买粮食。

老人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无怨无悔。

我也曾在贵阳的黔灵山公园亲眼见到过来这里喂养野生猕猴的志愿者们,交谈中得知,他们中既有退休的老人也有刚刚工作的年轻人,虽然每月的收入并不高,但每次他们都会买上一两百元的水果等食品专门送给这里的猴子吃。没有任何人组织他们,他们都是自发地来到这里的。

贵州的生态文明是有根的,是有魂的,是有爱的。

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新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同时,总书记也对贵州提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明确要求。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要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好真正的生态文明,就必须既要做好顶层设计,也要守住“两条底线”。

顶层设计就是要紧紧围绕主基调主战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生态保护为底线,着力保障民生,加快创新步伐,打造经济发展升级版。守住两条底线就是“守住发展的底线,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守住生态的底线,不能增加落后产能、破坏生态环境”,这是贵阳也是整个贵州掷地有声的承诺、引领时代的前瞻和着眼未来的践行。

贵州在打造大数据产业高地的基础上又确定了大数据产业的“姊妹篇”:新医药大健康产业。无论大数据产业还是新医药大健康产业,都是在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和全世界,立足现在、把握产业和经济发展趋势前提下的顶层设计,都是在守住“两条底线”这个问题上的知行合一。

贵州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任务最为艰巨的省份,也是最为典型的工程性用水稀缺的省份,在守住“两条底线”的前提下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也是一个迫切的、现实的、重大的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一场全面深化水利改革、全面实施水利建设的战斗已经在全省打响,对于实现同步小康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贵州水利事业也将出现全新的发展局面。